您好 [请登录]   [免费注册]
gb
古琴音乐与中医养生
 
   
查看大图

古琴音乐与中医养生

在《古琴音乐与中医养生》中,边江红同学从古琴的基本结构,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古琴与诗词、古琴与五脏的关系,古琴的养生保健作用,古琴基本指法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占琴文化内涵、养生内涵及弹奏内涵,这是一本深入浅出介绍古琴的图书,让我感到很欣慰。 希望通过《古琴音乐与中医养生》的出版,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琴、认识古琴,使这一件承载着中华文明信息的文化瑰宝大放光彩!

  • 商品编号:SJ2845
  • 商品重量:400.000 克(g)
  • 货  号:SJ2845
  • 计量单位:
  • 所得积分:27
  • 作者: 边江红 著
  • 出版社: 羊城晚报出版社
  • ISBN: 9787554300251
  • 出版时间: 2013-5-1
  • 版次: 第1版
  • 页数: 166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包装: 平装
  • 市场价: ¥28.00
  • 销售价: ¥27.00
  • 节省: ¥1.00
  • 已经有217位朋友关注此商品,最近一个月已售出0件。
购买数量:
  (库存100)
app hook

 

【基本信息】:

作者:边江红 著

出版社:羊城晚报出版社

ISBN:9787554300251

出版时间:2013-5-1

版次:1

页数:166

开本:16开

用纸:胶版纸

包装:平装


【推荐】:

  古琴仿天法地,形同人身,是集天、地、人于一体的乐器,弹奏古琴可与自然相通,聆听古琴可穿越历史。斫琴和弹琴一样,心无杂念,万念归一,也是一种修行。

  在《古琴音乐与中医养生》中,边江红同学从古琴的基本结构,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古琴与诗词、古琴与五脏的关系,古琴的养生保健作用,古琴基本指法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占琴文化内涵、养生内涵及弹奏内涵,这是一本深入浅出介绍古琴的图书,让我感到很欣慰。


【内容简介】:

  在《古琴音乐与中医养生》中,边江红同学从古琴的基本结构,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古琴与诗词、古琴与五脏的关系,古琴的养生保健作用,古琴基本指法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占琴文化内涵、养生内涵及弹奏内涵,这是一本深入浅出介绍古琴的图书,让我感到很欣慰。

  希望通过《古琴音乐与中医养生》的出版,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琴、认识古琴,使这一件承载着中华文明信息的文化瑰宝大放光彩!


【作者简介】:

  边江红 女,祖籍陕西成阳。早年就读于陕西中医学院。在校期间,除学习祖围医学外,进一步钻研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广泛涉猎诗词、绘画艺术,尤其酷爱中国古琴艺术。


【目录】:

第一章 古琴与中医的渊源

第二章 古琴养性

第一节 弹奏古琴对手指的按摩作用

第二节 古琴五音与五脏的关系

第三节 角音与肝

第四节 徵音与心

第五节 宫音与脾

第六节 商音与肺

第七节 羽音与肾

第三章 古琴养性

第一节 认识七情

第二节 七情致病

第三节 五音与七情

第四节 角音与怒

第五节 徵音与喜

第六节 宫音与思

第七节 商音与忧

第八节 羽音与恐

第四章 古今古琴疗法

第五章 古琴养生与儒、道、佛的养生观相通

第一节 古琴与儒家养生观

第二节 古琴与道家养生观

第三节 古琴与佛教养生观

第六章 吉琴音乐对智力的开发

第一节 古琴的记谱特点

第二节 琴曲内涵对想象力的开发

第三节 古琴音乐提高注意力

第四节 古琴音乐增强记忆力

第七章 古琴与女性养生

第一节 女性的生理特点

第二节 女性的心理特征

第三节 情绪对女性的影响

第四节 古琴对女性的保健作用

第八章 弹好古琴物我两忘

第一节 弹琴前环境、生理、心理准备

第二节 古琴曲《仙翁操》

第三节 古琴曲《鸥鹭忘机》

第四节 古琴曲《忆故人》

第五节 古琴曲《平沙落雁》

第六节 岭南古琴名曲《碧涧流泉

第九章 古琴基本指法

第一节 古琴音色符号

第二节 古琴右手指法简介

第三节 古琴左手指法简介

第四节 左右手配合动作指法

第五节 速度、节奏符号及其他

第十章 岭南古琴简介

第一节 岭南古琴的渊源

第二节 岭南古琴的代表人物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开指《仙翁操》

——《岭南古琴入门》的技术分析

附录二 古琴音乐处方曲目

后记


【媒体评论】:

古琴是一种乐器,但又不同于一般的乐器。从它的起源发展、弹奏要领可以看出它和中国传统医学“中医”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用古琴音乐来养生,既可以提高百姓的健康水平又可以推动古琴艺术的普及和发展。

宝树堂 谢导秀

养心以静,养身以动。动静结合,以养元阳。阴阳平衡,身体安康。聆听古琴,心神得养。天人合一,以养天年。

扶元堂 王扶松

古琴仿天法地,形同人身,是集天、地、人于一体的乐器,弹奏古琴可与自然相通,聆听古琴可穿越历史。斫琴和弹琴一样,心无杂念,万念归一,也是一种修行。

岭南古琴家 张玉新


【序言】:

  古琴:我国古老且富有民族特色的无码弹拨乐器。传说原始时代神农氏曾“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最初的琴,据说有五弦。后文王、武王各增一弦,琴在西周时期已广泛流传,当时它经常与瑟或加上鼓等乐器在祭祀时演奏,《诗经》中有“琴瑟友之”、“琴瑟击鼓,以御田祖”就是指此而言。

古琴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德音之谓乐”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传统琴曲主要用五声音阶,即五正音,这可以说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音乐上的落实,而琴乐清虚淡静的风格和意境则主要为道家思想的反映。古琴由于其乐器的形制、音色、乐曲题材、内涵、结构等因素,其音乐风格是倾向静态的、简单的、含蓄的、古淡的、阴柔的、抒情的、典雅的美。

极具岭南特色的传统名曲有:《碧涧流泉》、《渔樵问答》、《怀古》、《鸥鹭忘机》等。这些琴曲的演奏手法与其他流派的传谱有很大区别,充分体现了岭南琴派的古朴、刚健、爽朗、明快的特点。岭南古琴的演奏营造了清、微、淡、远的意境;构筑出传统文人抒情达意、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殿堂,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

广东占琴研究会自1980年成立以来,坚持组织每月一次的古琴雅集,交流琴艺、宣传古琴文化,其间还年年外出参加大型表演。古琴研究会只是一个起点,对于一门历史超过千年的古琴流派,传承是首要的。20世纪90年代初,有一种说法是全世界只有不到两干名会弹古琴的人,而今天岭南琴派门下已有近千名学生。这些年过去,在守望古琴的路上,让我最欣喜的,莫过于有越来越多的年轻同行者。

记得那是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当时因病住院。江红带着鲜花来病房看我,并表示了想学习岭南古琴的愿望。不久,我就出院了,她便来上古琴课,每周一节,风雨无阻。在学习的过程中,她勤奋好学,善于提问;对于一些难于掌握的指法,反复练习,直到达到熟练规范的演奏技巧。

在学习古琴的过程中,江红同学把古琴与她的本专业中医联系起来。古琴与中医同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古琴音乐的五音为“角、微、宫、商、羽”,其对应的五脏为“肝、心、脾、肺、肾”。五脏各有对应的属音,当五音进入人体之后,便会引起人体细胞组织发生和谐的同步共振,进而便能够调整人们的生理机能。这也就是古琴音乐养生的基本原理。

古琴音乐,节奏旋律舒缓宁静,音韵深邃,中和之至;八音之中,唯弦为最,而琴为之首。古琴音乐最益于音乐养生疗疾。

在本书中,江红同学从古琴的基本结构,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古琴与诗词、古琴与五脏的关系,古琴的养生保健作用,古琴基本指法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占琴文化内涵、养生内涵及弹奏内涵,这是一本深入浅出介绍古琴的图书,让我感到很欣慰。

对于生命中的最爱——古琴,看到古琴事业开始走向兴盛,岭南古琴队伍不断壮大,古琴音乐后继有人,我感到非常高兴!

希望通过本书的出版,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琴、认识古琴,使这一件承载着中华文明信息的文化瑰宝大放光彩!

岭南古琴家


【后记】:

古琴,一件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乐器,从形到神无不蕴含着天人合一、和谐自然的精神内涵。琴道之深、琴谱之多、琴音之婀娜悠长无不吸引着爱琴之人穷尽一生之精力钻研学习。本人对古琴最早的接触来自于广播和影视作品,在众多的合奏音乐中,有一种声音沧桑而浑厚、清亮而缠绵,余音绕梁意味深长,这就是古琴。古琴音乐通过它强烈的穿透力,激荡心神——泛音如蜻蜒点水,波纹四起、环环相随;按音如春蚕吐丝、缠绵纤长;散音如山寺钟声、置身青山、载月而归。聆听古琴,闲适时如清风拂面、激动时如滔滔江水、忧思时如泪写红笺、兴奋时如行云流水。古琴更是一个媒介,弹奏的过程就是与心灵对话,所思、所忆透过手指反射到琴弦上,琴为心声;心与琴游,置身于天地之间,弄琴于明月深处,专注一念,神智空明;虽身处斗室,如畅游宇宙六合之中。

在儿时的记忆中,对我最有吸引力的乐器就是古琴,常怨自己叶公好龙,没能像李泠秋老师那样削木为琴、钉为琴徽、投书圆梦以表达对古琴的执着和热爱。古琴就像一轮在我脑中浮现的明月,时刻照耀着我去寻找和追求。

第一次见到古琴的心情至今记得:琴面上的琴徽熠熠闪光,镶嵌在黑红的琴体上,如天幕上的繁星,古朴中透出精灵;那七根丝弦从琴头挂到雁足,如天桥横跨山岳,又如潺潺流水绵绵不绝。每晚置琴于案头、床边,内心的充实难以言表。琴有六合,琴有四季,琴体就是一个小宇宙:依琴而卧,冬夜不再漫长、夏夜不再炎热;靠琴而眠,如头枕山林、落叶做裳;听琴而读,如坐云端、渴而饮露。古琴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一日无琴声、一目不得眠。

在十多年习琴的岁月里,受益匪浅。作为一个古琴爱好者,作为一个对古琴文化的追随者,自己在学习古琴的同时,对中国古诗词的理解也进一步加深。《阳关三叠》这首琴曲取自唐代,是根据著名诗人、音乐家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的。诗中的“渭城”就是我的家乡咸阳,所以读起来倍感亲切。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得以广为吟诵,在唐代广为流行并流传至今,源于诗中真挚的送别之情,这种离别情感存在于亲人、朋友、夫妻、情侣之间,琴曲在原诗的基础上又加了“宜自珍”、“泪沾巾”、“尺素申”三部分,成为三叠,把原诗中送别的情感进一步加深:空间上从渭城垂柳长亭帐饮到清晨远行,情感上从依依惜别到离别忧伤再到期待相见,使儿时对唐诗的未解之情得以体会。每当深夜弹起,低吟浅唱,对人生无数次分离和相见傲一次次的回顾。

要弹好一首琴曲,首先要读谱、解谱、唱谱、背谱,其次要反复听名家演奏的录音,旋律熟记在心,才能开始学习。会弹一首琴曲并不难,难的是弹好、弹出真情、弹出意境,就像孔子学琴于师襄十日不进一样。

弹琴以来,每曰温习旧曲的同时,坚持学习新曲,学习是一个享受记忆的过程,在每天2小时的习琴时间里,与古人“通心”。体会他们的生活方式、分享他们的闲情逸致,徜徉于高山流水之中、漫步于平沙落雁之时,泛舟戏鸥鹭、醉渔唱晚归。体验《秋风词》中的闺怨,想起《长门怨》中的阿娇和《湘江怨》中的山盟海誓。月夜忆故人,山居秋瞑时。古琴是移动的山,古琴曲是流动的河。行走在山河之间,如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由于我学的专业是中医医疗,又从事了多年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对中医有深厚的情感.中医的健康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中医的整体观“天人合一”;中医的诊疗观“辨证论治”呵护国人走过两千年的春夏秋冬;而古琴从“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尚书》)发展到东汉时期“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完成了七弦十三徽形制结构,并一直流传延续到现在。古琴上至宫廷、下至民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主要在士以上的阶层中流行: “雅琴者,乐之统也,与八音并行,然君子所常御者,琴最亲密,不离于身,非必陈设于宗庙乡党,非若钟鼓罗列于虚悬也,虽在穷阎陋巷、深山幽谷犹不失琴。以为琴之大小得中而声音和。大声不哗人而流漫;小声不湮灭而不闻。适足以和人意气,感人善心。故琴之为言禁也;雅之为言正也。言君子守正以自禁也!”(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从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出古琴是作为君子的道德修养的乐器。所以,可以说中医养形、古琴养性,形神兼备,真气从之,方为健康。这和现代医学提出的健康包含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有相通之处。

自己在受益于中医养形、古琴养性的同时,常常想把这种收获和心得与世人分享,让至今已有四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化中最古老之拨弦乐器,亦为世界文化中最古老之弹拨乐器——古琴,为更多的人所认识和传承。桓谭《新论·琴道》:“昔神农氏继伏羲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古琴这个仿天地诸物而制作的乐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琴与各朝代名人相伴:如春秋战围时期的孔子、伯牙、师旷,汉代的司马相如、蔡文姬,唐代的白居易,宋代的苏东坡、欧阳修,元代的耶律楚材,再到明清的严天池、徐青山等。古琴与诗词为伍:《诗经》日“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椅桐梓漆,爰伐琴瑟”。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古琴与书画相伴:从宋徽宗赵佶《听琴图》,可以看到古琴在文人雅士中所处的地位之高。古琴是小说中的传情之器:《红楼梦》、《西厢记》、《玉簪记》等古典小说,几乎都会涉及古琴,男女主人公借琴互诉衷曲,渐生爱意,成就才子佳人的美好结局。

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对中医文化、古琴文化的热衷,才使我想到从中医角度诠释古琴音乐的修身养性作用,使古琴从单纯音乐殿堂步入百姓生活。古琴人人可学,只要你喜欢、只要你愿意,你一定能在手指滑过琴弦时触摸到对时间对空间的感受,你一定能在自己弹奏的琴声里调整气息、平和阴阳。

在此,首先要感谢我的恩人彭炜女士,她让危舟起航于湖面,让珍珠破贝而出,没有她的知遇和栽培就没有我今天能得益于工作、闲适于琴声中。

在此,要感谢我的恩师谢导秀,谢老师在古琴事业这片土地上耕耘多年,潜心教学,对学生一视同仁,耐心教诲。跟随老师习琴多年,对琴曲复杂的弹奏部分,谢老师不厌其烦、反复示范。对外地学琴的学生,他更是经常带病教学。在该书出版之前,我去看望谢老师,老师在提出修改意见的同时,又让我弹奏了几首琴曲,对一些细节的处理反复示范,使我对曲意的理解进一步提升。岁月使老师两鬓霜染、行动缓慢,但谢老师对古琴事业的热爱像涓涓河流永奔大海。祝恩师的学生桃李满天下,把古琴事业继续传承、发扬光大。还要感谢老师对本书出版的支持,该书指法图片为恩师亲自示范由笔者拍摄,书中很多图片都是拍摄自谢老师所收藏的实物,感谢赵可伟、林枫先生对书中插图的修辑处理。

在此,我要向我的母亲表示衷心的感谢。在我学琴的生涯中。母亲承担了大部分家务,使我有更多的时间每日习琴。学琴初期,自己经常在琴旁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周六周日更是一整天都在记忆弹奏,一支小小的曲子要弹上几十遍才能记忆深刻,弹奏上百遍才能曲从心出,弹奏上千遍才能如行云流水。没有母亲的辛劳付出,古琴对我就如镜中花、水中月。祝愿母亲身体健康,安度晚年。

在此,我要向我的女儿表示衷心的感谢,女儿聪敏好学,成绩优秀。因为她的勤奋和自觉,使我对古琴有更多的学习和钻研,祝她日有所进、学有所长,身心健康成长。 最后,还要感谢黄初镇先生及羊城晚报出版社,因为他们的大力支持,该书得以顺利出版。

江红

壬展年岁末于广州


【书摘】:

《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受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古琴从结构上仿天法地,弹奏指法上天地人相合(讲究弦与指和、指与音和、音与意和),琴曲内容上或探索自我人格、或与山水相依。古琴作为古人修身养性的乐器,不断地追求在音乐中抒发个人情感、调节过激情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平衡心理,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之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最高境界。

《黄帝内经》主张“天人合一”,“与天地相应,与四时桕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自然是大宇宙,人体是一小天地;气血如自然界的清风河流,五脏如君、臣、佐、使。人体情绪平和、脏器内在和谐、与自然和谐,身体才能健康。现代健康观认为:健康包括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和情绪控制几个方面。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健康是身、心、灵的和谐与统一。

中医养生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基础;古琴养生则是平衡心理健康的桥梁。

中医的健康观认为人体健康的基本条件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指人体阴精宁静不耗,阳气固密不散,阴阳双方保持动态平衡,才能使人精神旺盛.生命活动正常。在这里“阳”可以理解为人体的脏器表现于外在的各种功能;“阴”可以理解为人体脏器的内在的基本生理结构。例如:脾胃的功能正常,则四肢健壮、运动有力;肝肾的功能正常,则耳聪目明、头发浓密。

中医的健康观与古琴弹奏的“应和”有内在联系。如《左传晏婴论和与同(昭公二十年)》里就谈到了“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白话文译为:先王使五昧相互调和,使五声和谐动听,用来平和心性,成就政事。音乐的道理也像味道一样,由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各方面相配合而成;由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各方面相调节而成。君子听了这样的音乐,可以平和心性。心性平和,德行就协调。)在东汉应勋的《风俗通义·声音第六》中,也谈到了古琴“琴之大小得中而声音和,大声不喧哗而流漫,小声不湮灭而不闻,适足以和人意气,感人善心”。从上面文章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在两干多年前古人就认识到古琴声音大小适中,音色清、微、淡、远;弹奏一按一散相互应和,具有平和心神、修身养性的作用。古琴音乐的应和观是阴阳平衡的另一种体现形式。

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各个脏器功能协调平衡,机体才能处于健康状态;古琴音乐的频率和人体脏器的运动频率相似,人体器官通过对古琴声音的接收会对组织细胞起到按摩作用,增强细胞新陈代谢。长期收听古琴音乐和弹奏古琴可以使人精神愉悦、心情放松、气血平和,给人体脏器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从而调节身体机能,达到阴阳平衡、健康长寿的效果。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它用来说明万物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以及一切事物变化现象的属性,正所谓“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与阳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互根互用、相互消长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关系,以成“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之格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作为贯穿整个中医体系的一个基本脉络,阴阳平衡是身心健康的基础。

阴阳本义是指日照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例如咸阳这个地名是因为在渭河北岸,九□山之南,因山南水北俱为阳,故名成阳。阴阳是一个哲学概念。《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阴与阳的矛盾,且处在统一体中。《易传》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原则,认为阴阳的相互交替作用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把阴阳上升为最高的哲学范畴。阴阳被古代医家引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认识和探讨人体的解剖,以及生理、病理和疾病的诊断、治疗等问题,并被赋予了特定的医学含义,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为了使大家更容易理解中医阴阳的概念,现摘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五行释文如下:

黄帝说:阴阳是自然界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可以作为分析和归纳一切事物的纲领;事物的一切变化,都是由于阴阳这相互对立的两方面的相互作用而发生的,所以阴阳既是事物发生发展的根本,也是事物毁灭消亡的由来。事物之所以会产生复杂的变化,就是因为事物内部存在着相反相成的阴阳两方面,因而治疗疾病也必须从病情的阴阳变化这个根本上来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所以清阳之气,向上升腾,不断积聚而成为天;浊阴之气,向下凝聚,不断积累而成为地。安静属阴,躁动属阳,有阳就有阴,事物就存在;没有阳,也就无所谓阴,事物就不存在。阳能化生清气和力量,阴能凝集而构成有形的物质。寒到极点就能生热,热到极点就能生寒。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产生清阳。清阳之气在下而不升,就会发生飧泄病;浊阴之气在上而不降,就会发生胀满病。这就是由于阴阳运动变化失常所引起的疾病。(任何事物都包含阴阳两个方面,阴阳分布失衡是导致疾病的根本原因)

所以清阳之气上升为天,浊阴之气下降为地。地气上升就成为云。天气凝集下降为雨。雨是地气上升之所化,云是天气下降之雨蒸发而成的。所以清阳之气出于人体上窍,浊阴之气出于人体下窍。清阳之气发布于腠理,浊阴之气内注于五脏。清阳充实于四肢,浊阴内走于六腑。(阴阳的相互转化和在人体的走向)P2-4

……

如果您对本商品有什么问题,请提问咨询!
如果您对本商品有什么评价或经验,欢迎分享!

支付方式

正品保证

热销商品推荐

浏览过的商品

Copyright © 2002-2023 电脑音乐书店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天津·东丽区   津ICP备05008346号
本商店顾客个人信息将不会被泄漏给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    本商店logo和图片都已经申请保护,不经授权不得使用
有任何购物问题请联系我们在线客服  |  电话(TEL):13312093288  E-mail:service#midibooks.net (请将#用@替换)

Powered by ShopEx v4.9.0 |Gzip enabled 津ICP备05008346号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