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系列:影视传媒专业高考快速突破系列丛书
作者:于培杰,吉飞 著
出版社:东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6902733
出版时间:2013-6-1
版次:1
页数:274
字数:442000
开本:16开
用纸:胶版纸
包装:平装
【推荐】:
《影视传媒专业高考快递突破系列丛书:文艺常识》编辑推荐:影视传媒专业高考快速突破系列丛书,针对时下热门的影视传媒专业艺考,为考生提供专业、省时、高效的考前指导。作者不仅仅是高校教师、资深培训讲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和考前指导经验,更是招生考试的命题人、阅卷人及评委。与同类书相比,本系列书更具权威性和前沿性。
【内容简介】:
《影视传媒专业高考快递突破系列丛书:文艺常识》内容简介:文艺常识作为影视传媒专业高考的重要考试科目,重点测查考生的知识面和艺术素养。针对文艺常识考查范围广,没有明确复习边界等特点,《影视传媒专业高考快递突破系列丛书:文艺常识》作者结合多年的考前辅导经验,参照近百所院校的历年招生考试真题,对各艺术门类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将全书分为七个编目,并将其中的高频考点加以标注。每一编后面都附有“模拟测试题”,以供读者巩固学习,方便考生根据时间、知识点的广度和深度,合理安排复习,以求快速掌握。
【作者简介】:
于培杰,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影视传媒艺考资深辅导专家。曾承担世界银行贷款“高校美育实施研究”课题,获曾宪梓优秀教学成果奖,六项科研成果曾分别获得山东省教委四次奖励、山东省委宣传部“精品工程”奖、山东省文化厅优秀成果一等奖。
在开展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同时,作者对影视艺术类专业高考动态、招生考试政策及命题规律有较深的研究。多年来,帮助大批学子成功考入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山东艺术学院等艺术学府。
【目录】:
导语艺术的基本原理
013第一章艺术概说
013第一节艺术的本质
014第二节艺术的分类
016第二章艺术的起源
016第一节关于艺术起源的诸种学说
017第二节艺术起源于劳动
018第三章艺术的发展
018第一节经济基础是艺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019第二节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019第三节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
020第四节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020第四章艺术与社会生活
020第一节艺术源于生活
021第二节艺术高于生活
021第三节艺术的社会作用
022第五章艺术形象
022第一节艺术的形象性
022第二节典型
023第三节意境
024第六章艺术作品的构成
024第一节艺术作品的内容
025第二节艺术作品的形式
026第三节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026第七章艺术创作
026第一节创作活动的主观条件
027第二节艺术创作的过程
029第三节创作方法
030第八章艺术风格
030第一节风格的意义
030第二节风格的表现
031第三节风格的种类
033第四节风格的群体表现——流派
034第九章艺术鉴赏
034第一节欣赏者的主观条件
035第二节艺术欣赏的基本规律
036第三节艺术欣赏的客观效果
036第四节接受美学
037第十章艺术评论
037第一节艺术评论的意义
037第二节艺术评论的标准
038第三节艺术评论的原则
039第四节艺术评论的写作
041名词解释
043模拟测试题
第一编文学常识
047第一章文学概述
047第一节文学的特征
048第二节文学的分类
049第二章中国文学
049第一节先秦文学
052第二节两汉至南北朝文学
054第三节隋唐五代文学
057第四节宋元文学
061第五节明代文学
064第六节清代文学
066第七节近代文学
067第八节现代文学(上)
071第九节现代文学(下)
073第十节当代文学(上)
075第十一节当代文学(下)
078第十二节港台文学
079第三章外国文学
079第一节古希腊罗马文学
080第二节中世纪文学
080第三节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081第四节17世纪文学
082第五节18世纪启蒙文学
083第六节浪漫主义文学(18世纪末—19世纪初)
084第七节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088第八节现代主义文学(又称“现代派文学”)
092第九节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093第十节东方文学
094名词解释
096模拟测试题
第二编音乐常识
101第一章音乐概述
101第一节音乐的特征
102第二节音乐的分类
103第二章中国音乐
103第一节夏至战国时期音乐
104第二节两汉至南北朝音乐
105第三节隋唐五代音乐
106第四节宋金元音乐
108第五节明清音乐
110第六节近代音乐
111第七节现代音乐
114第八节当代音乐
118第三章外国音乐
118第一节中世纪(约公元476—1453年)及其以前的音乐
119第二节文艺复兴时期音乐
119第三节巴洛克音乐
121第四节维也纳古典乐派
121第五节浪漫主义乐派
123第六节意大利与法国歌剧
124第七节民族乐派
125第八节印象主义乐派
125第九节20世纪上半叶音乐
127第十节20世纪下半叶音乐
128第十一节音乐作品
130名词解释
132模拟测试题
第三编舞蹈常识
137第一章舞蹈概述
137第一节舞蹈的特征
137第二节舞蹈的分类
139第二章中国舞蹈
139第一节先秦舞蹈
140第二节秦汉至南北朝舞蹈
141第三节隋唐五代舞蹈
143第四节宋元明清舞蹈
143第五节近现代舞蹈
144第六节当代舞蹈
147第三章外国舞蹈
147第一节早期舞蹈
147第二节芭蕾的诞生
147第三节芭蕾成熟期
148第四节浪漫主义芭蕾
149第五节芭蕾鼎盛期
149第六节现当代舞蹈
150第七节西方舞蹈家
151名词解释
153模拟测试题
第四编美术常识
157第一章美术概述
157第一节美术的特征
158第二节美术的分类
159第二章中国美术
159第一节原始社会美术
159第二节先秦美术
160第三节两汉魏晋南北朝美术
161第四节隋唐五代美术
162第五节宋辽金元美术
164第六节明清美术
166第七节近现代美术
167第八节当代美术
168第三章美术
168第一节原始美术
169第二节古埃及美术
169第三节美索不达米亚美术
169第四节古希腊美术
171第五节古罗马美术
172第六节中世纪美术
173第七节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174第八节17世纪美术
175第九节18世纪美术
176第十节浪漫主义美术
177第十一节19世纪现实主义美术
178第十二节印象主义绘画
179第十三节现代艺术
179第十四节20世纪上半叶现代艺术流派
181第十五节20世纪下半叶现代艺术流派
182第十六节20世纪雕塑与建筑
182书法常识
184名词解释
185模拟测试题
第五编戏剧常识
189第一章戏剧概述
189第一节戏剧的特征
189第二节戏剧的分类
190第二章中国戏剧
190第一节戏剧的前身
191第二节戏剧的诞生
191第三节戏曲的成熟
192第四节明代戏曲
193第五节清代戏曲
194第六节近代戏曲
194第七节现代戏剧
196第八节当代戏剧
199第三章外国戏剧
199第一节早期戏剧
201第二节文艺复兴时期戏剧
202第三节古典主义戏剧
204第四节启蒙运动戏剧
205第五节浪漫主义戏剧
207第六节现实主义戏剧
209第七节自然主义戏剧
210第八节现代主义戏剧
211名词解释
213模拟测试题
第六编影视常识
217第一章影视概述
217第一节影视的特征
218第二节影视的分类
219第二章外国电影
219第一节电影的前身
219第二节电影的诞生
220第三节电影的童年
222第四节欧洲先锋派运动
224第五节好莱坞电影
228第六节苏联前期电影
230第七节欧洲现实主义电影
232第八节法国“新浪潮”电影
234第九节“解冻”后的苏联电影
235第十节新好莱坞电影
238第十一节欧洲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电影
240第十二节东方电影
242第三章中国电影
242第一节萌芽时期
243第二节成熟时期
245第三节抗战时期
246第四节战后电影
247第五节新中国17年电影
250第六节“文革”断层时期
250第七节新时期之初
252第八节第五代导演
255第九节第六代导演
256第十节港台电影
257附录一著名导演及其代表作品
257第一节外国著名导演及其代表作品
258第二节中国著名导演及其代表作品
261附录二广播电视常识
261第一节广播电视的历史
261第二节广播电视形式的发展
262第三节电视节目
263第四节电视制作及相关技术
263第五节其他常识
263第六节电视剧
266名词解释
268模拟测试题
总附录
参考文献
【书摘】:
三、艺术的真实性
既然艺术源于生活,也就存在着真实性的问题。
1.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
首先要区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生活真实,是指客观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实际事实;而艺术真实则是指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按照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对生活进行加工、提炼、概括而创造出来的符合生活本质面貌的形象体系。
2.细节真实与本质真实
艺术真实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细节真实,二是本质真实。细节真实是现象的真实,它要求艺术家冷静细致地观察现实生活,创造出“逼真”的艺术画面。也就是说,艺术家创作出来的故事或场面,是现实中可能发生的,否则就是细节的失真。如,电影《大渡河》中有小司号员在河里洗澡的画面,水面上漂了一大片肥皂泡,这个细节受到了观众的批评,因为那时红军根本没有肥皂。细节失真往往会使作品的整体艺术价值受到严重损失。
本质的真实是对真实性的更高要求,艺术形象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必须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逻辑,能够体现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和规律。比如,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向读者展开了法国上流社会概括的生活场景,揭示了贵族阶层逐渐没落、资产阶级暴发户日益崛起的历史趋势。
第二节艺术高于生活
艺术源于现实生活,但艺术不是对现实生活的机械照搬,而是对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是对现实生活的加工、改造、提炼和升华,艺术家的世界观、思想情感、审美趣味不可避免地渗透到作品中的各个环节之中。亚里士多德说:“诗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高;因为诗所描述的事更带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诗学》)歌德认为艺术家既是自然的奴隶,又是自然的主宰。黑格尔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毛泽东说,文艺所反映的生活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有人以三棱镜作比喻,说明生活、艺术家、作品三者的关系:生活是光源,艺术家是三棱镜,光经过三棱镜后,映现出美丽的彩环,这就是艺术作品。这个比喻是十分恰当的。
第三节艺术的社会作用
一、孔子与贺拉斯的观点
关于艺术的社会作用,孔子提出了“兴观群怨”的观点。兴,是兴起、发动,也就是教育鼓动作用;观,是观察,了解,也就是认识社会的作用;群,是沟通,联络,也就是聚拢人心的作用;怨,是怨刺上政,批评不良政治,也就是批判时政的作用。
在西方,古罗马的艺术理论家贺拉斯则提出了“寓教于乐”的主张,意思是说,艺术具有教育作用,但艺术不同于理论说教,它把教育寓于娱乐之中。
二、艺术的社会作用
艺术的社会作用主要是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
……

相关商品
|
|
|
支付方式

正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