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者:韩锺恩 著
出版社: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ISBN:9787806928950
出版时间:2014-1-1
版次:1
页数:426
开本:16开
用纸:胶版纸
包装:平装
【推荐】:
《音乐学写作》介绍音乐学写作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方法问题讨论,理论问题讨论,教学问题讨论。作者韩锺恩集多年教学与科研经验,以身体力行的亲历姿态,以深远开阔视野与多重复合论域,进行真实叙事与真切陈述,并给出自己具原创性质与前沿意识、有独特个性的看法。
【内容简介】:
《音乐学写作》以音乐学写作概念的提出切入,通过问题意识前导,针对并围绕教学、科研、学科建设过程中呈现出来的诸多方法问题、理论问题、教学问题进行讨论,最终切中音乐学写作的基本问题。作者集多年教学与科研经验,以身体力行的亲历姿态,以深远开阔视野与多重复合论域,进行真实叙事与真切陈述,并给出自己具原创性质与前沿意识、有独特个性的看法。讨论充分、资讯详尽、语言厚重、结论有力。可以作为有相当学术含量和明确学科指向的教学参考文本。
【作者简介】:
韩锺恩,男,1955年3月5日出生上海,汉族。音乐美学家,音乐批评家。中央音乐学院博士,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系主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研究生指导委员会主任,教授,音乐美学与当代音乐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音乐学院国家重点学科音乐学专业音乐美学方向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会长。
1982-1987年,在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就读大学本科,师从叶纯之研究员,获学士学位。
1987-2004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从事音乐美学、音乐文化人类学、音乐哲学、当代音乐及其相关历史研究,任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年鉴》主编、《艺术评论》副主编。
2000-2003年,在中央音乐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于润洋教授,获博士学位。
2004年至今,在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从事教学,并作为学科带头入主持国家重点学科当代音乐文化批判研究方向,同时作为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主持相关研究。
教授课程:音乐学写作(本科、研究生),文献研读与研习(本科),音乐美学与音乐作品研究(研究生).现代西方音乐哲学问题研究(研究生),作品修辞(研究生).音乐美学概念命题范畴研究(研究生),音乐批评(研究生),音乐学学科问题研究(研究生),中国音乐学经典文献导读(研究生),音乐文化问题研究(研究生),等等。
研究领域:音乐美学,音乐人类学,音乐哲学,音乐批评,当代音乐研究。
在研课题:当代中国音乐美学断代研究(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人文社科类重点项目),中国音乐美学学科发展史(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海峡两岸音乐创作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等。
主要著述:数10年来,在音乐美学、音乐人类学、音乐哲学、当代音乐研究、音乐批评、音乐学学科建设等领域公开发表文论500余万字。主持编辑《中国音乐年鉴》10余卷及其他各类出版物1000余万字,创编《音乐人文叙事》。著有《音乐文化人类学》(与萧梅合作)、《临响乐品》、《音乐美学与审美》、《音乐美学与文化》、《音乐美学与历史》、《音乐意义的形而上显现并及意向存在的可能性研究》以及增订版、《守望井诗意作业》、《声音经验的先验表述》、《音乐美学与音乐作品研究》、《惟一:音乐人文叙事100则》、《音乐学写作》等等。主编《音乐存在方式》、《中国音乐学经典文献导读》音乐美学卷、《音乐美学基础理论问题研究》、《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问题研究》、《音心对映论争鸣与研究》(与李槐子合作)、《文献研读与研习》、《庆贺于润洋教授八十华诞学术文集》(与王次炤合作)、《音乐学写作教程》等等。
【目录】:
凡例
导言:零度写作
第一部分 之所以是的音乐学写作——方法问题讨论
我的音乐美学研究与音乐学写作并及学生团队建设
由音乐美学问题引发音乐学写作to be问题的三个讨论:how,why,in this way
用零散琐碎的平面絮语针对并围绕写文化进行一番叙事与修辞
第二部分 通过古典考掘还原今典——理论问题讨论
如何通过文字语言去描写与表述文字语言所不能表达的东西
音乐学写作结构范式与马勒作品个案写作
如何通过古典考掘还原今典
如何在扰攘纷乱的话语空间当中从事话语事件的精纯描述
置疑学科语言并及写作范式
第三部分 音乐学写作工作坊——教学问题讨论
关于肖邦研究以及音乐学专业研究生教学与科研问题
通过协奏曲体裁形式讨论音乐美学问题并及批评音乐学
声音修辞以及音响叙事乃至音乐意义成就
以适度中庸的姿态在古典与现代中间寻求动态平衡
50天教学互动日志
盼望不至于羞耻:背负学科十字架的喜乐历程并守望后学跨越接力
结语:音乐学写作基本问题
附录
附录一:引用参考文献
附录二:人名索引
附录三:2004至今指导学生音乐学写作相关资讯、内容提要以及导师指导意见
书写后记
【书摘】:
戏谑与反讽在郭彦的描写与表述中多次出现,作为西方美学范畴,带有喜剧色彩的滑稽与带有黑色幽默的讽喻,在文学、戏剧等等概念或者具像艺术中,非常常见,而且,也不难产生直观的感性效应。然而,在作为声音艺术的音乐当中,这样的戏谑与反讽特性又该如何体现呢?比如:过分夸张的力度伸缩,略带痉挛的节奏错位,幅度极端的上下起伏,瞬息变化的色调闪烁;再比如:速度、音区、织体、律动等等,再加上通过演奏可能加剧的调皮、俏皮、忸怩、作态等等,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戏谑与反讽的效果。但是,归根结底我还是崇尚声音优先的原则,特别不想用类想象的联想或者象征来欺骗自己。为此,已经成为经典体裁的谐谑曲,应该成为通过声音直觉去感悟戏谑与反讽特性的切入口。什么时候,当一种没有象征意味与联想可能的声音真的能够引起大喜大悲或者啼笑皆非、哭笑不得的时候,戏谑与反讽的声音存在才算是有了合式的定位。退一步而言,假如是情理之中的期待遭遇到了非分之想的意外,该终止的声音反倒成了开始,已有经验被改写甚至被颠覆,不是也可能产生滑稽效果并带有讽喻性质,只不过这样的效果与性质本身并不是通过声音直觉,而是有赖已有经验的负经验甚至反经验。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去考掘施尼特凯作品的声音特性,以钩沉其弦外之音。
张乐韵:《生命的感悟——施尼特凯(第五大协奏曲)品评》
兴许是出于专业方向(音乐批评)的原因,也可能同样是没有乐谱参照的原因,张乐韵这个写作主体部分主要是围绕作品的音响运动而进行,甚至有一种亦步亦趋跟踪声音的感觉。在讨论过程中,曾经提到采取这样一种写作策略的特长与风险。所谓特长当然指可以比较真实地表述个人的感受,而所谓风险无疑指这样一种描写与实际的音响关系一旦无关则就会丧失可信度。记得前述我的博士研究生吴佳学位论文在提出感性声音结构这个概念的时候,答辩委员提问感性声音结构与通过分析呈现的理性声音结构是一样的还是不一样的,当时她的回答是:有一样的,也有不一样的。我揣测她这只是脱口而出的应对,根本就没有认真想过这个问题,就像她平时能说会道的那样,废话往往也是这样不知不觉地流露出来。其实,仔细想想应该是一样的。也许,从工具差别而言,一个是通过听,一个是通过看,无论哪一个,都可能存在不及的不同,也就是因为能力不及没有听出来或者没有看出来。但是从本体实在而言,听出来的结果和看出来的结果应该没有本质差别,差别仅仅在于表象:不同的不同,即:看出不协和的音关系(依照传统的眼光),听出尖厉的声音(同样有赖传统的听力)。
……

支付方式

正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