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登录]   [免费注册]
gb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音乐分析学科博士学者论坛(2013)学术论文集
 
   
查看大图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音乐分析学科博士学者论坛(2013)学术论文集

为了加强教育教学内涵建设,进一步推动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同时也为了展示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丰硕成果,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创办了一个不定期举行的高规格、高水平的学术活动——“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学者论坛”,主体参与者均为本院毕业并已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以及本院合作培养的博士后科研人员。《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音乐分析学科博士学者论坛(2013)学术论文集》收录了《从感知觉特征看音乐的深度分析与体验》、《论曲式的构成形式及其结构特征》等论文。

  • 商品编号:SJ3320
  • 商品重量:900.000 克(g)
  • 货  号:SJ3320
  • 计量单位:
  • 所得积分:62
  • 作者: 贾达群 主编
  • 出版社: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 ISBN: 9787806928974
  • 出版时间: 2013-10-1
  • 版次: 第1版
  • 页数: 348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包装: 平装
  • 市场价: ¥65.00
  • 销售价: ¥62.00
  • 节省: ¥3.00
  • 已经有140位朋友关注此商品,最近一个月已售出0件。
购买数量:
  (库存100)
app hook
 

【基本信息】:

作者:贾达群 主编

出版社: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ISBN:9787806928974

出版时间:2013-10-1

版次:1

页数:348

开本:16开

用纸:胶版纸

包装:平装


【内容简介】:

  为了加强教育教学内涵建设,进一步推动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同时也为了展示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丰硕成果,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创办了一个不定期举行的高规格、高水平的学术活动——“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学者论坛”,主体参与者均为本院毕业并已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以及本院合作培养的博士后科研人员。

  贾达群主编的《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音乐分析学科博士学者论坛<2013>学术论文集》收录了《从感知觉特征看音乐的深度分析与体验》、《论曲式的构成形式及其结构特征》等论文。


【目录】:

l/序

1/从感知觉特征看音乐的深度分析与体验

8/论曲式的构成形式及其结构特征

26/论民间传统器乐曲结构中的循环原则

50/论梅西安音乐创作中的色彩理论

64/从“加法原则”到“对比原则”

    ——18世纪之前“自由曲式”的结构原则

88/论早期奏鸣曲与其他器乐体裁的交混现象

105/试析德彪西音乐作品中的“整体连接性思维”及其形态表现

113/逝去的伊甸园

    ——勋伯格《空中花园篇》(Op.15)Nr.1解析

125/爵士视域下的“二重组织”

    ——拉威尔《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双调性结构研究

140/二元构态与音场效应

    ——周龙歌剧《白蛇传》的音高组织分析

156/艾夫斯《未被回答的问题》的结构思维与叙事策略

166/中西合璧的现代音乐语言

    ——陈怡《第三交响曲——我的美国音乐之旅》“多重结构”分析

196/施托克豪森《钢琴曲Ⅻ一XIV》公式化序列创作初探

218/文本分析与酷读

    ——柴科夫斯基《第四交响曲》中“同性恋情结”的隐秘叙事

236/观念、结构、信仰

    ——以古拜杜丽娜的《奉献》为例

254/一曲笙歌醉太平

    ——析林品晶《濠镜笙歌》的结构形式与创作语言

266/阿尔班·贝尔格自由无调性时期的创作技法

    ——析阿尔班·贝尔格《管弦乐队组曲》(Op.6)结构

    与音高材料的组织逻辑

291/“SHMILY,CLARA!”

    ——勃拉姆斯《海顿主题变奏曲》“爱之密码”解析

317/符号学视角下的音乐分析与创作

    ——论数字、图像符号在音乐文本中的转化与指示

33l/从“封闭”到“开放”

    ——试论20世纪音乐结构的转型


【序言】: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理论和分析学科在自身几十年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中积累并沉淀了丰厚的学术传统,本学科不仅涌现出了一大批享誉学界的专家、教授和学者,如钱仁康、丁善德、桑桐、陈铭志、杨立青、林华、赵晓生、钱亦平、徐孟东、贾达群、陈鸿铎、张巍、钱仁平等,而且还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并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著。与此同时,本学科还培养了超过50位音乐理论与分析的博士研究生,合作培养了数位博士后科研人员。现今,这些博士学者及博士后科研人员大部分任教于全国各音乐学院及综合大学的艺术(音乐)学院,并在所属院校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加强教育教学内涵建设,进一步推动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同时也为了展示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丰硕成果,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创办了一个不定期举行的高规格、高水平的学术活动——“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学者论坛”,主体参与者均为本院毕业并已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以及本院合作培养的博士后科研人员。

  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学者论坛”的主要任务是:

  1.展示所涉及学科博士学者及博士后科研人员近期的学术研究成果;

  2.提供高规格的学术平台以交流这些成果;

  3.邀请国际著名教授或专家举办学术讲座以扩展学者们的学术视野。

  2013年举办的是“音乐分析学科博士学者论坛”。

  将首次“博士学者论坛”所涉学科选定为音乐分析学科是基于如下几点的考虑:

  1.这个学科所具有的学科特点;

  2.这个学科所取得的学术成就;

  3.这个学科所具有的教学团队结构和学生结构特点。

  1.关于学科特点

  我觉得有两个方面值得提及:一是本学科很早就打通了所谓“音乐学分析”与“音乐分析学”之间的壁垒,以钱仁康、钱亦平为代表的学科团队基于史学、美学、文学、逻辑学等学科之学理,对音乐本体的结构形式、体裁特征及作曲家的艺术观念、形式思维及技法等进行了深入贯通、全面精细地探究及研析;而以赵晓生、贾达群为代表的学科团队则基于自身大量的作曲实践,并同时结合其创作观念及形式构建对众多学科——如美学、史学、艺术学、文学、物理学、生物学等的精要及法则的汲取与运用,创造性地对音乐结构的形式构建及其时空程序,以及元素、构态等诸多相互关系进行了多元视角的重新认知和分析解读,并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具有相当普适性体系模型的分析方法和逻辑程式。两个团队的科研成果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音乐创作的观念与其结构形式间的对应关系这一音乐分析的最终目的,并由此彰显了本学科科研的学术前瞻性。

  其二是即便在作曲技术理论各子学科问,也早已突破了传统“四大件”相互孤立的疆界,而是能动地从各自的领域向着综合的音乐分析靠拢以探求和声、复调、配器等对作品结构形式构建的作用。众多的作曲理论学术研究成果反映了本学科的集体学科意识及学术研究的包容性。

  2.主要学术成果简述

  钱仁康先生在音乐分析领域的学术成果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曲式与分析理论的研究,如《音乐的内容和形式》《论顶真格旋律》《音乐语言中的对称结构》《同气连枝的回旋歌、回旋诗和回旋曲》等;二、大量作曲家及其作品的个案研究。

  丁善德先生的《交响乐队的形成发展及一般配器原则》及《作曲技法探索》等系列论文从作曲技法的角度探讨了音乐结构的不同形成方式。

  桑桐先生的理论贡献虽然集中于和声学,但其研究的领域早已跨越到曲式及音乐分析疆界,代表成果有:《半音化的历史演进》《欣德米特的调性观念》以及有关柯达依、勃拉姆斯作品的分析等。

  以陈铭志先生、林华先生和徐孟东先生为代表的上音复调学科团队,从复调领域的研究拓展到音乐作品的整体结构探究,发表了一大批学术研究成果,如陈铭志的《赋格段在音乐作品中的应用》《十二音和声的表层结构》以及对贺绿汀、丁善德复调艺术风格和对威伯恩、欣德米特、肖斯塔科维奇等复调作品的分析研究;林华的《斯特拉文斯基的复调写作技巧》《色彩复调》及《音乐符号的内涵文法与外延文法》;徐孟东的《20世纪帕萨卡利亚研究》《中国复调音乐形态新的发展与变异》及《逆行对位与逆行模仿相关问题研究》等。

  杨立青先生不仅在管弦乐配器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理论研究成果亦涉及音乐创作的各个领域,可参见其论著:《真诚高雅纯挚——梅西安的音乐语言》《管弦乐配器风格的历史演变概述》《20世纪音乐的和声技法·序论》等。

  ……


【书摘】:

在传统教科书中,对并列型五部曲式没有准确的定义,甚至没有明确的称谓。尽管在民间音乐中可以找到这种曲式的基本形态,在西方专业音乐创作中,尤其20世纪以来的现代音乐创作中也能看到这种曲式,但由于在西方传统曲式范型中对这种并列型五部曲式没有准确的定义,因此导致了在西方传统曲式概念范畴内常常遇到难以归类、解释此类音乐结构的尴尬局面。从这个角度看,必须对这样的曲式结构引起高度重视并从整个音乐结构——曲式系统的范畴内确认其应有地位。

  在传统教科书中,交替型五部曲式被称为“回旋曲式”,而且在西方专业音乐创作中就能看到这种曲式。但从构成原理上看,实际上就是重复型与并列型的交叉而构成的组合曲式。

  总之,无论是一部曲式、二部曲式、三部曲式,还是作为组合曲式的多部曲式,就结构单位的容量而言,这类以乐部为结构单位的曲式都属于大型曲式。

  四、曲式的他律性

  曲式的他律性是指非音乐因素在音乐结构中的置人而引发的自律性曲式的变异。在这些置人因素中,既包含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民族心理,亦包含人文理念、哲学思潮等审美心理。就西方专业音乐理论体系而言,自律性曲式的变异主要体现在曲式类型与曲式结构的取舍方面。更具体来说,在西方专业创作中,一方面集中采用重复型和交替型结构且被命名为变奏曲式、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特指性称谓,另一方面几乎不用并列型结构而使这类曲式迄今尚未拥有基本的称谓;一方面给某些曲式附会更多的“功能特性”且使之成为常用的结构,另一方面对某些曲式缺乏必要的“功能评估”而使之成为弃用的结构,形成了“热捧”与“冷落”的巨大反差。于是出现的结果便是:西方专业音乐理论体系中的“经典”曲式范型无法解释非西方音乐结构,或西方传统音乐理论体系中的“经典”曲式范型无法解释西方现代音乐结构的尴尬局面。

  其实,“奏呜曲式”就是在“交替型三部曲式”中置人西方文化理念,尤其与西方戏剧美学中的矛盾冲突观念有关,亦即西方文化中的“决斗”式矛盾冲突观念与音乐的段落结构、材料安排、调式调性布局等相结合的产物,由此形成了他律性曲式。再以“回旋曲式”为例,起初是在Rondo轮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不仅在西方专业音乐发展历程中找到清晰脉络,而且在西方专业音乐理论文献中也有明确记载。但从“回旋曲式”所具有的结构特征来看,更应重视结构中包含的普适性规律因素:即从结构形态观察,“回旋曲式”就是“交替型五段(部)曲式”;从结构原理分析,“回旋曲式”亦可认为是“重复型多段(部)曲式”与“并列型多段(部)曲式”的组合。所谓的“变奏曲式”就是“重复型二段(部)曲式”、“重复型三段(部)曲式”,尤其“重复型五段(部)曲式”的衍化和发展。当然,从传统“变奏曲式”的实质而言,就是依托其它曲式结构,如二段曲式、三段曲式,二部曲式、三部曲式等等作为结构力的一种以重复型曲式为构成基础的结构形式,是一种变奏手法构成的其他曲式类型。

  此外,在以西方经验为基础的“经典”曲式范型中,对诸如A+B+C,或A+B+C+D+E等范型构成的并列型结构还找不到应有的曲式称谓,但此类曲式对东方至关重要,因为在东方音乐中早已存在这类曲式;其对现代也至关重要,因为在作为人类文化发展重要标志的现代音乐中也能见到这类曲式。

……


【插图】:

如果您对本商品有什么问题,请提问咨询!
如果您对本商品有什么评价或经验,欢迎分享!

支付方式

正品保证

热销商品推荐

浏览过的商品

Copyright © 2002-2023 电脑音乐书店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天津·东丽区   津ICP备05008346号
本商店顾客个人信息将不会被泄漏给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    本商店logo和图片都已经申请保护,不经授权不得使用
有任何购物问题请联系我们在线客服  |  电话(TEL):13312093288  E-mail:service#midibooks.net (请将#用@替换)

Powered by ShopEx v4.9.0 |Gzip enabled 津ICP备05008346号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