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登录]   [免费注册]
gb
吴歌
 
   
查看大图

吴歌

吴歌,中国江南地区水乡人家、巷里阡陌、村落百姓们口中的一种歌曲,或者称为江南民歌,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歌生动地记录了江南农民百姓乡亲的生活史,不仅是吴语地区至今仍然存活在民间的口头文学形式,而且也是研究方言的珍贵资料。2006年5月20日,吴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商品编号:SJ3539
  • 商品重量:300.000 克(g)
  • 货  号:SJ3539
  • 计量单位:
  • 所得积分:25
  • 作者: 庞培 著
  •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 ISBN: 9787539950624
  • 出版时间: 2014-4-1
  • 版次: 第1版
  • 页数: 178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包装: 平装
  • 市场价: ¥26.00
  • 销售价: ¥25.00
  • 节省: ¥1.00
  • 已经有202位朋友关注此商品,最近一个月已售出0件。
购买数量:
  (库存100)
app hook
 

【基本信息】:

作者:庞培 著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9950624

出版时间:2014-4-1

版次:1

页数:178

开本:32开

用纸:胶版纸

包装:平装


【推荐】:

  符号江苏•口袋本

  本套丛书精选最具代表性、最具符号意义的江苏特色文化资源,以精炼简洁的文字配以精美别致的符号图片,言简意赅地介绍每个江苏符号的起源、发展、现状及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兼具故事性与实用性,可读可查,让中外读者迅速掌握对江苏符号最基本而广泛的认知,并获取可进一步了解、考察各符号的信息渠道,堪称精巧便携的图文版“江苏符号指南”。

  《符号江苏•口袋本》第一辑书目

吴 歌 苏州园林

昆 曲 惠山泥人

南京云锦 苏 绣

宜兴紫砂 明孝陵

南京城墙 东海水晶

蓝印花布 淮扬菜


【内容简介】:

  吴歌,中国江南地区水乡人家、巷里阡陌、村落百姓们口中的一种歌曲,或者称为江南民歌,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歌生动地记录了江南农民百姓乡亲的生活史,不仅是吴语地区至今仍然存活在民间的口头文学形式,而且也是研究方言的珍贵资料。2006年5月20日,吴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书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出品《符号江苏•口袋本》丛书之一。作者从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四面楚歌”开始,讲述了吴歌的源起及特点,并进一步介绍吴歌的表现手法、常见主题、历代评价及现世传承等情况。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通过大量吴歌歌词的展示,令读者在短时间内熟悉吴歌中所展现的劳动题材、男女“私情”,以及有趣的吃食文化及数字文化。


【作者简介】:

  庞培,诗人、散文家。1962年12月生于江苏江阴。初中毕业后做过各种临时工,开过书店、咖啡店;从事过媒体记者、杂志编辑,著有诗集、散文集十五部。获得1995年首届“刘丽安诗歌奖”、1997年“柔刚诗歌奖”。作品被译成英、法、意、德多种文字。现居江阴。

2002年去常熟白茆乡采集当地吴歌,花费一年时间撰写电视艺术片《白茆山歌》,现场接触了众多乡村艺人、老歌手。


【目录】:

引 言

西楚之歌

堪比百科全书的吴歌

吴歌典籍

吴歌的表现手法

吴歌中的两大主题

吴歌中的男女“私情”

吴歌中的儿歌

吴歌中的“吃食”文化

吴歌中的数字文化

吴歌中的原型意象

历代文人对吴歌的评价与仿作

现代人对吴歌的搜集与研究

山歌好唱口难开

吴歌的传承

后 记

参考书目


【序言】:

引言

吴歌,中国江南地区水乡人家、巷里阡陌、村落百姓们口中的一种歌曲,或者称为江南民歌。以四季农耕、触景生情而生发产生的诗歌、传说、故事、日常生活场景为主要内容,常见的七言四行、四句头、十二月花名、男女对歌等形式为其世代流传的艺术积累。 

一千多年以前,唐太宗曾经把当时声名极盛的吴歌以官方的形式列为“雅乐”,在全中国范围推广。实际上,这种方言为吴音的婉转唱腔以及长短不一的、具有鲜明长江下游水乡特点的民歌,在其漫长的生长传播的历史上,一直是以“不雅”、“白话”、随意编排、直起喉咙大声唱出来以及内容通俗易懂、旋律音调基本固定为其主要特色的,堪称田野生活直抒胸臆的一扇窗户。

就像中国江南地区随处可见的古桥、田埂头、白粉墙、青砖黛瓦一样,吴歌是多少世代面朝黄土的种田老百姓们自娱自乐、口口相诵的倾诉与交流的本色,是在主要以栽种水稻、地理环境隶属于长江、太湖之间一个典型水网平原地带的人们之间,世代形成了的某种吟唱方式与风俗习惯。

唱山歌可以说是世代农耕的中国种田百姓们精神上的一种赶集。出门之际,他们往往把自己打扮一新,分外的体面干净。某种程度上,唱山歌是古代氏族部落意识、集体狂欢的最后遗存。

昔日,在中国各地旅行和游走的人们,耳中早已听惯了各种民歌和山歌声音。但跟陕北“信天游”、山西“酸曲”、青海“花儿”或者云南少数民族的民歌所不同的是,吴歌代表了江南水乡的声音,是那里的方言、人文、自然、才情最普通习见的一种表达。

唱歌者往往伫立船头或稻田间,直起身子来大吼一嗓子,而田野徐徐袭来的清风,旁边犁着田的牛是他唯一的伴奏。无论农忙、农闲,这样的独唱与对歌,时常在古时的江南旷野此起彼伏,远远地在乡间阡陌连成一片。

西楚之歌

公元前202年,推翻了秦始皇暴政的项羽,被其敌手刘邦的军队围困在乌江(脚注:乌江即东江,长江下游的一段)岸边的沼泽地里。骑在马上举目四望,项羽发觉他短暂骄横的一生已走到尽头,他和他的精骑兵,“八千江东子弟”,已经不可能再有余力渡过几公里宽、白浪滔滔的长江水面,回到生他养他的江南福地了。顷刻间,项羽的大脑苍凉凄切,一片空白。

前一天夜里,这位驰骋疆场、威震中国南北各省的“战神”,已经历了自己爱人虞姬的“帐中独舞”、“霸王别姬”。是夜,虞姬穿上了最华美的服装,对他的男人说:“主公,虽然您失败了,但是我很快乐。到死,我亦是个快乐的女人。”言罢,拔出衣袖中的利剑,自杀身亡,倒在了年轻将军的怀抱里。与此同时,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寓意残酷的成语——四面楚歌,也在这个同样残酷的漫漫长夜中诞生了。

围攻项羽军队的刘邦大军,驻扎在四野。而刘邦手下一名聪明的谋士萧何,给他的主人出了这样一个主意——迅速传令,让部队士兵中所有南方籍的、会唱吴歌的人,不分形式、不分先后、大声地唱起当时能够想及的各种吴歌!

为什么萧何会冒出这样一个主意?是因为对峙两军的最高统帅——刘邦、项羽都是江苏人。刘邦来自江苏省的北部——沛县,曾经是沛县乡下的一名 “亭长”(大约相当于现在的村长);而项羽祖籍是同样在江苏北部的宿迁,那里的城镇被中国版图上两条主要的河流——淮河、黄河(后成废黄河)并行贯穿。

但少年项羽从小长在江南的繁华地苏州。他们部队里的大部分士兵,出自今天人们所说的“吴方言区”,都讲吴语,彼此说口语大致可以听懂。而在这些吴语士兵中间,要数项羽手下的士兵,说话更接近吴方言的中心地带——现在的苏州、常州地区。换句话说,士兵多数都会唱或听得懂吴歌。而在战争之初,曾经人文荟萃的吴国,早已被地处长江中游的另一个更强大的国家——楚国吞并了,成了西楚边缘地带。

读者不难猜出,中国成语中所谓的“四面楚歌”,实际所指,就是吴歌。确切地说,是“西楚民歌”。而统领千万大军,最后在乌江边落败的英雄项羽,在中国历史上的正式名号,是“西楚霸王”。

寒冷的黑夜里,战场短暂的死寂中,突然如星点灯火般四处燃亮的家乡民歌声音,顷刻间击败了项羽大军残部的那些士兵们最后侥幸一胜的心理极限。也许,这是战争史上最早实施“心理战”的典型范例。


听见自己家乡歌曲的双方士兵们,皆在不同的军营位置痛哭流涕、爱恨交织。天不亮,大家就在古老的黎明到来前夕动起手来,冲撞、拼搏、厮杀在一起。散韵、小调、快唱、情歌,亦像人的血肉交缠在一起,形成人类史上奇特恐怖的一幕。能够深入这一幕的人类音乐史上,恐怕仅有吴歌(“四面楚歌”)一例。因为没有听说过其余时代的士兵们口唱蒙古长调、青海花儿、安徽弋阳腔、北方酸曲等不同方言的曲调,打败过对阵的敌手。

谁能想到,婉转清扬的吴歌,会成为战场上两军对阵、所向披靡的超级利刃。而一代盖世英雄,不幸成为了家乡吴音闲散曲调的刀下魂。

事实上,项羽手下的护兵已经在万分危难的战场险境里替他找到渡江用的木船,可是,这位年仅三十岁的中国历史上的“亚历山大”拒绝了朝自己家乡的方向逃生。他选择了结束自己生命最决绝而高尚的方式——自刎。史载:项羽用自己手中的快刀把自己的头割下来,亲自递交给对方(刘邦的军队),而整个人身,仍稳稳地坐定在自己心爱的坐骑背上。那马也纵身一跃,在主人身倒之后拒绝求生,扑向急流滚滚的江水。

不知道,勒马在乌江岸边,拔剑回顾的最后一刹间,项羽可曾流恋儿时骑在牛背上,走到苏州相城、狮山农田脚下,偶尔听到的一名农民唱起悠长山歌时的清越声音?

诚如德国艺术心理学家尼里克•纽曼指出:“在每个时代及文化的核心,存在着不同的神秘的——或者说是原型的——力量,所有这些力量都是永恒的,都表现着人类与世界的永恒。”而今,这山歌穿越了几千年历史的重重迷雾,依然在江南一带流传、被唱响。

摇船、赶集、定情、婚嫁、朝香、打谷、织布、养蚕、放羊、收割、耘稻、抢收、走路、种花、砌房、填坟、熄灯、晒粮、酿酒、抬轿、落雨、天晴、赶考、女红、摘棉、挑担、打铁、采蜂蜜、说天文、宣卷、道情、因果、牵牛、过年、洗浴、踏场、乞讨、捕鱼、偷情、约会、叫卖、榨油、收租、耥稻、莳秧、踏青、春游、庙会、收稻、栽树、出门、撑篙、推磨、采菱、梳头……所有这一切,都在各地吴歌歌词唱腔和内容里,世世代代反复轮回。可以说,凡江南水乡生活,角角落落,吴歌都能唱,都唱到、唱透、唱熟了。

如同村落田间随处可见的蓄水池、粪坑、水渠、池塘,没人把这种歌唱声音当作什么名贵的本领和艺术,事实上,亦恰好跟宫廷士大夫们的吟诗、古琴、书画艺术之“雅”区别开来,吴歌成为了过去很多不识字的百姓真正的心声,随着声腔曲调的丰富,优美,亦更加地悦耳动听、见情见性起来。


【书摘】:

堪比百科全书的吴歌

中国古代很早就已进入传统的农耕生活,无论政教,自上古以来,历朝历代都重视农事。传说中先民共同奉尚伏羲氏、燧人氏、神农氏。他们都在大自然中、在村野田间摸索和总结出一连串农村生活的经验,以促进各类、各阶段生产和生活资源的进化。

从现有考古发掘来看,吴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距今约7000 多年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炭化的稻谷以及水田遗址,还发现了独木舟、舟楫、从事鱼类捕获的类似渔网的渔具等等,这说明吴地当时已有了颇具规模的原始农业和渔业,而田间劳作、水上捕捞长期以来一直是吴歌主要的演唱空间。吴地地处江河湖海之间、水乡泽国之地,自古“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也许吴地先民们在生产劳作时,已经出现了最早的吴语山歌演唱。

中国古代所谓士农工商“四民社会”的传统结构,形成于战国后期,孔子之后。传统士绅的生活,吟咏酬唱,雅歌投壶、赌棋挑琴,撞诗射谜,全难免旷逸悠闲而文雅过甚。而一般农村乡镇上的老百姓,生活本身清苦粗鄙,少有相当的清闲。事实上,大量不识字,不读书的乡民生活起居,也一样节奏分明、多姿多彩,自有一种士大夫读书阶层而没有的朴实丰富,而其中积累下来的生活经验和诗意,实则更加深沉感人,也更难磨灭。吴歌即为一例。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相当一部分,收录的就是吴地山歌。这些言词质朴、生动风趣的山歌语言组成的农桑画面,自此而进入中国人文荟萃的编年史,跟神话、传说、文人诗画一起,成为中国人生活中世代繁衍的风采、传统和亮点。

吴歌中积聚了大量天时地利、四季花序和农事经验。一个会完整唱诵《十二月花名》的不识字农民,几乎天生就拥有了一整套完整版的《天工开物》、《周书》、《吕氏春秋》、《风俗通义》或《礼记》。也就是说,他几乎不用识字,却精通了田耕农桑,四季天文。对于收割播种一类,吴地相关的民歌语句中,一应俱全头头是道。他靠种田养活自己,大致没什么大的麻烦了。

一首篇幅较长的山歌,就是一小部有关日常生活的小型百科全书。在古代中国,很多各地的民歌、田山歌,都具备这类知识性功能,歌手们恣意沉迷在这类反映故乡生活的歌词韵律之美中,自然就获得了一份和平吉祥的生命节奏。

山歌的这种美,集诗意、知识性、游戏、人情世故、声韵格律于一身。它不仅教会人出门看天、走亲访友、种田耕地;还同时教人以各种礼仪、乡俗,兼备历史上传诵多年的人物传奇、故事、朝代更替、战争史、情节冲突。其中既有戏剧场景、绘画手法、婉转唱腔,亦有感人肺腑的层层诗意。一个乡下人会唱山歌,等于随身携带了一小本通俗版的《圣经》或莎士比亚作品。

从内容来说,吴地山歌一般都以儒教、道教、佛教经典和“四书五经”为根基,再延生旁通百家、扩展至历朝历代各类诗词文学,每个人唱起来,人人都知道他或她在唱什么,典故虽僻,仍可索解,再扩展到别的词曲、戏剧、徘歌、说唱、笑谈、戏谑种种,无论其中多么深奥,一般乡民中的文盲白丁,也大多理解了。吴歌因此又起到一种慰藉心灵、免费教材的功能。唱一唱,来回上下背诵几遍,马上就烂熟于心了。

从演唱形式来说,除了独唱、对歌外,吴歌中还有一种独特的和声歌。这类和声歌,往往发生在农忙时集体耕作的露天农田,或三人,或五人,或七人。有时视同一个村子里爱唱歌人的情况而定,固定或者临时凑成一个班子,称为“田歌班”。班内,也有明确的分工,其中领唱的人叫做“头歌”,尾声部叫做“尾歌”。还有唱叠声、叠句头的,叫做“唱响卖”。此为吴地歌谣史上较具特色的演唱形式。每当初夏或晚秋的农田里,有数人合唱的歌声在田野荡漾,路人恍若置身于幕天席地的教堂唱诗班歌声中,久久难忘;而唱歌的种田人,也一时激情荡漾,忘记了一年到头田野耕作的种种劳累。

吴歌的另一个特点是,曲调有一种相对简便的基本固定,但每回唱出的歌词,由歌手现场情况而定,具有“随口编”、“各人各唱”的特点。

昔日,江南水乡的田山歌,均由歌手口头随意编排创作,口耳相传。比如,以数字来创作,从第一唱到第十或第十二;以“十二月体”开唱的,会从每年的正月一直唱到第十二月,各种不同的农事、花草、动物、节气一路唱下来,有时中间还穿插配以不同历史上的人物传奇和戏剧人名,有的是历史上的真人,有的是民间或宗教传奇,林林总总,可一口气唱数小时。

……

如果您对本商品有什么问题,请提问咨询!
如果您对本商品有什么评价或经验,欢迎分享!

支付方式

正品保证

热销商品推荐

浏览过的商品

Copyright © 2002-2023 电脑音乐书店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天津·东丽区   津ICP备05008346号
本商店顾客个人信息将不会被泄漏给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    本商店logo和图片都已经申请保护,不经授权不得使用
有任何购物问题请联系我们在线客服  |  电话(TEL):13312093288  E-mail:service#midibooks.net (请将#用@替换)

Powered by ShopEx v4.9.0 |Gzip enabled 津ICP备05008346号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