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者:【英】罗伯特迪默里(Robert Dimery);【英】布鲁诺麦克唐纳(Bruno MacDonald) 著,邵逸 译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20474
出版时间:2014-3-1
版次:1
页数:256
字数:200000
开本:16开
用纸:胶版纸
包装:平装
【推荐】:
本书选题独特,记录了120位摇滚乐坛传奇巨星的“死亡”,呈现了他们短暂却璀璨的一生。
详尽叙述了 “摇滚天堂”居民们职业生涯的辉煌瞬间,以及不可不知的趣闻秘辛。
书中收录了丰富珍贵的图片,值得乐迷珍藏。
【内容简介】:
《摇滚天堂》收录了120位叩响天堂之门或是踏上地狱之路的伟大偶像,为您呈现流行乐坛传奇人物的最后时光。他们是生而璀璨、转瞬陨落的摇滚传奇,他们是“不发光,毋宁死”的音乐诗人。谁的尸体被遗弃在布鲁斯发源地比尔街的街角;乡村传奇Gram Parsons 的遗体为何被盗;Keith Moon 和Mama Cass Elliot之间有怎样“恐怖的巧合”……除了对死亡故事的详细叙述,书中还有大量不可不知的趣闻秘辛。《摇滚天堂》将详尽叙述“摇滚天堂”居民们短暂职业生涯的辉煌瞬间,当然,不会缺少精彩的图片。《摇滚天堂》里有着悲剧背后不为人知的内幕和你所想了解的一切。死亡之旅就此开启……
【作者简介】:
罗伯特·迪默里(Robert Dimery)是自由乐评人,曾为Time Out、Vogue 等多家知名杂志撰写专栏和乐评,创作并出版过多本关于摇滚乐的书,包括《有生之年非听不可的1001 张唱片》《有生之年非听不可的1001 首歌》《摇滚天堂》《经典唱片》《经典单曲》等。
布鲁诺·麦克唐纳(Bruno MacDonald)是一位音乐专家,著有《摇滚谱系》,参与编撰《摇滚天堂》《有生之年非听不可的1001 张唱片》和《有生之年非听不可的1001 首歌》,主编《乐队伙伴、歌迷、朋友和劲敌眼中的平克·弗洛伊德》一书,并为《摇滚指南》《吉尼斯热门单曲》《摇滚百科》等书籍和《电台时代》《Q》《唱片收藏家》等各大音乐杂志撰稿。
【目录】:
引言
Robert Johnson
Hank Williams
Johnny Ace
Buddy Holly
音乐死去的那一天
Eddie Cochran
Sam Cooke
Bill Black
幕后故事:Dewey Phillips
Otis Redding
Brian Jones
被诅咒的乐队 The Temptations
Jimi Hendrix
Janis Joplin
Jim Morrison
Gene Vincent
Danny Whitten
被诅咒的乐队 New York Dolls
Gram Parsons
Mama Cass Elliot
Nick Drake
Tim Buckley
Florence Ballard
Paul Kossoff
Phil Ochs
Keith Relf
Tommy Bolin
Elvis Presley
Marc Bolan
被诅咒的乐队 Lynyrd Skynryd
Terry Kath
Keith Moon
Donny Hathaway
Sid Vicious
Lowell George
Bon Scott
Ian Curtis
John Bonham
John Lennon
死亡之手 David Bowie
Bob Marley
Randy Rhoads
James Honeyman—Scott
Dennis Wilson
Marvin Gaye
被诅咒的乐队 Mtley Crüe
Ricky Wilson
Ricky Nelson
Phil Lynott
Richard Manuel
Cliff Burton
Peter Tosh
Hillel Slovak
Nico
Roy Orbison
Pete De Freitas
Andrew Wood
Stiv Bators
Stevie Ray Vaughan
Steve Clark
幕后故事:Martin Hannett
Steve Marriott
Gene Clark
幕后故事:Bill Graham
Freddie Mercury
Eric Carr
GG Allin
Frank Zappa
Harry Nilsson
Kurt Cobain
Lee Brilleaux
Viv Stanshall
Eazy—E
Selena
Jerry Garcia
Shannon Hoon
幕后故事:Peter Grant
Tupac Shakur
Randy California
Billy MacKenzie
Brian Connolly
The Notorious BIG
Laura Nyro
Jeff Buckley
John Denver
Michael Hutchence
Carl Wilson
Rob Pilatus
Wendy O.Williams
Dusty Springfield
Rick Danko
Mark Sandman
Curtis Mayfield
Big Pun
Ian Dury
幕后故事:Jack Nitzsche
Kirsty MacColl
John Phillips
被诅咒的乐队 Ramones
John Lee Hooker
Aaliyah
George Harrison
Stuart Adamson
Zac Foley
Layne Staley
Lisa “Left Eye” Lopes
John Entwistle
Jam Master Jay
Joe Strummer
Mickey Finn
Nina Simone
Warren Zevon
Johnny Cash
Robert Palmer
Elliot Smith
Ray Charles
Rick James
幕后故事:John Peel
Ol’ Dirty Bastard
Dimebag Darrell
Syd Barrett
Arthur Lee
James Brown
50大死亡金曲
20位戏弄死神的音乐人
危险职业
索引
图片来源&致谢
【书摘】:
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歌曲创作二人组的成员之一,John Lennon在流行乐坛是一个不朽的神话;简单地说,他和Paul McCartney合作创作出了摇滚乐坛(可能的)最伟大的专辑《Sgt.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1967)以及大量经典流行歌曲,令其他创作人望洋兴叹。
人们普遍认为Lennon擅长歌词创作,McCartney则是作曲天才,然而这种宽泛的概括无法准确体现两人音乐才华上的微妙差异,Lennon在文字上的创新启发McCartney创作了一批较其一般作品更具野心的歌词(如“Eleanor Rigby”)。Lennon拥有高超的语言技巧,出版过两本充满荒诞主义幽默的书——《自己的文字》(In His Own Write)和《破坏》(A Spaniard In The Works)。前者1964年获得“福伊尔文学奖”(Foyle’s Literary Prize)——对于“区区”一位流行歌手而言这可是一项殊荣。
在The Beatles掀起的第一波疯狂热潮当中,John Lennon成为了“绝妙四人组”中思维最敏捷的成员,用诙谐的话语征服了媒体和大众——这种幽默和他撰写的书籍一样,深受维多利亚时期的怪才Edward Lear、Lewis Carroll以及50年代滑稽广播节目《傻瓜秀》(TheGoon Show)的影响。在新闻发布会上,他的回答总是最及时和最搞笑的。(“问题:‘The Beatles是不是对政治不感兴趣?’” Lennon:‘不。我们只是认为政治十分无趣而已。’)
另外,Lennon还拥有摇滚乐坛最出色的嗓音之一。他的尖叫功力一流——对“Twist And Shout”(1963)、“Money (That’s What I Want)”(1963)、“Revolution”(1968)和“I Want You (She’s So Heavy)”(1969)的热血演绎是首张独唱专辑《John Lennon/PlasticOno Band》(1970)中声嘶力竭的呐喊的前奏。众所周知,这张专辑受到“原始尖叫”(primal scream)疗法的影响(译注:原始尖叫疗法是Arthur Janov创立的一种心理疗法,Janov认为儿时不幸造成的被压抑的痛苦引起了神经衰弱,在心理治疗中再次经历同一事件可以帮助病人觉察并最终去除这种痛苦)。演唱安静的歌曲也难不倒他,“If I Fell”(1964)、“Across The Universe”(1969)和“Love”(1970)也都因他的嗓音多了一分迷人的脆弱。
The Beatles成立之初,Lennon热烈的个人魅力让他成为了乐队的领袖。不过这种热血有时也会演化为暴力——1963年6月,在Paul Mc—Cartney的二十一岁生日派对上,Lennon暴打利物浦DJ Bob Wooler,让后者眼眶发黑,肋骨青紫。
Lennon的性欲也十分强烈(尽管他的妻子Cynthia 1969年才因为他和Yoko Ono的外遇与他离婚,整个60年代他的生活其实都相当放荡。)不过,他对生命、毒品(在汉堡期间吞服药片;后来是大量的大麻、致幻剂和海洛因)和性爱的渴望让他成为了著名的“摇摆”60年代的代表。这些早期的经历让他成为了一位和平主义者,在与Yoko在阿姆斯特丹度蜜月时,他进行了一场倡导和平的不下床(“bedin”)运动。“这就是我长期热衷和平的原因,”1980年在接受《花花公子》(Playboy)的采访时他说道,“最暴力的人才会去追求爱与和平。”
Lennon单飞之后先后发行了朴素的自白作品《John Lennon/Plastic Ono Band》和更加精致、更具旋律感的国际畅销专辑《Imagine》(1971),独唱事业可谓起步强劲。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事务逐渐开始占据他生活的重心(争取获得美国绿卡;他和Yoko的儿子Sean的出生),他只是断断续续地推出了一些零散作品。70年代中期,他彻底抛弃了音乐,专心在家抚养儿子Sean。1980年,他才再次找到音乐创作的灵感。
英年早逝对于John Lennon来说并不陌生。Lennon十六岁时,他的母亲被一位不在执勤的警察撞倒去世,这一事件让他多年无法释怀,造就了他性格爱嘲讽、暴力的一面(“我认为我再也不需要对世界上的任何人负责了”)。在他的两首个人色彩最为浓重的歌曲——“Julia”(1968)和“Mother”(1970)——中也有所体现。Lennon最亲密的大学好友是极具天赋的艺术家Stuart Sutcliffe,后来担任过乐队的贝斯手,曾随另外四人一起前往汉堡。1962年Sutcliffe在汉堡因脑出血去世,年仅二十一岁。Beatles经纪人Brian Epstein 1967年因药物过量去世,此后,绝妙四人组濒临解散——“那时我知道我们遇到了麻烦,” Lennon 1970年回忆道,“我当时想,‘我们已经忍无可忍了。’”1976年,一直追随The Beatles的器材搬运员和支持者Mal Evans被洛杉矶警方射杀。Lennon被害也和以上事件一样出人意料。
1980年12月8日,Mark David Chapman拿着一张Lennon的新专辑在达科他大厦(Dakota Building)——Ono和Lennon在大厦中有一间公寓——前请Lennon签名。夜里10点49分,Lennon和Ono从Record Plant(唱片工厂)的录音棚回到达科他大厦,Lennon下车走向入口时,Chapman带着一把38左轮手枪再次出现并呼唤“Lennon先生?”Lennon转身时,Chapman朝他连开五枪,击中了他的手臂和背部。在随后的混乱中,Ono尖叫着要叫救护车,Lennon则挣扎着通过六级台阶爬进门房的办公室,呼吸困难地说:“我中枪了,我中枪了。”警察两分钟之内赶到并将他送往罗斯福医院(Roosevelt Hospital),那里的医护人员为他进行了心脏按摩。然而那时大量失血的Lennon已经死亡。
残忍的谋杀让世界为之哀恸。就像60年代的另一位偶像人物肯尼迪总统遇刺事件一样,很多人都记得他们是在什么地方听到John Lennon遇刺的消息的;Lennon的唱片很快纷纷重回排行榜。讽刺的是,Lennon应对成为超级明星带来的压力(他的“The Beatles比耶稣还要受欢迎”的论断曾在1966年招来死亡威胁)近二十年之后,认为自己在纽约找到了平静。“我的意思是,人们走过来要签名,或者打招呼,”去世前两天,在接受BBC DJ Andy Peebles的采访时他说道:“但你知道吗?他们从来不烦你。”
……



支付方式

正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