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者:[德] 米歇尔·魏尔新 著,吴勇立 译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ISBN:9787540768980
出版时间:2014-7-1
版次:1
页数:169
字数:120000
开本:32开
用纸:胶版纸
包装:平装
【推荐】:
1.这是一本最专业、权威的巴赫音乐指南。德国当代著名音乐家解读巴赫音乐的“永恒性”。通俗而不失深度。既适合普通的巴赫音乐爱好者阅读,也适合专业的音乐研究者品鉴、参考。
2.既有专业的深度,又有视野的广度——不仅深潜到音乐结构的深处,还挺进到广阔的文化史和演出实践背景中。
3.关乎音乐,更关乎巴赫深邃的精神世界。因为打动听着灵魂的不仅是音乐本身,更是音乐所表述的深沉的、根基性的思想内涵。这本书正是对巴赫的精神世界进行了一番迷人的巡礼。
【媒体推荐】:
魏尔新在这本新作中成功刻画了巴赫在其时代条件下的典型形象,准确地把握住了巴赫艺术的永恒性。
——Codex Flores古典音乐网站
这本书带领读者在巴赫的世界里进行了一番迷人的巡礼,获得了巨大成功。它以聚焦的方式将巴赫的作品收于眼底,让读者感到仿佛完整地阅读了一本巴赫的传记。
——《音乐与教会》杂志
【内容简介】:
三百多年来,很多人认为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音乐是永恒的。他的音乐语言仿佛表述出了深沉的、根基性的思想内涵,从而一再打动并震撼了听者的灵魂。无论巴赫处理哪种音乐体裁,他都能成功地让巴洛克的音乐风格超越时代、臻于不朽。
德国著名音乐家米歇尔•魏尔新的新作《聆听巴赫》将这天才的音乐向听众作了阐明,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它并且不断有新的发现。为此,他沉潜到音乐结构的深处,同时也挺进到广阔的文化史和演出实践背景中――从巴赫《创意曲》的课堂教育伊始,到圣咏及其在礼拜仪式中被确定下来,到他广博的神学知识的应用,以及他在莱比锡齐默尔曼咖啡厅里演出的协奏曲,再到他最后的那些达到一生事业巅峰的作品――《哥德堡变奏曲》、《b小调弥撒》和《赋格的艺术》。
【作者简介】:
米歇尔•魏尔新(Michael Wersin)
德国著名音乐学学者、音乐家,1966年生于比勒菲尔德。他先后在圣加仑郊区教堂音乐学校和卢塞恩的音乐高校里担任宗教音乐专业讲师,还在多个职业合奏乐队里担任过歌手和通奏低音管风琴师。在著名的天主教神学院如慕尼黑的大公格奥尔吉亚奴姆(herzogliches Georgianum)和罗马的日耳曼尼库姆(Germanicum),他指导过声乐训练和发声教育。他撰写过《迷人的古典:音乐简史》(Fasizination Klassik. Eine kleine Musikgeschichte)、《古典音乐CD指南》(CD-Führer Klassik)、《拉丁宗教音乐手册》(Führer zur lateinischen Kirchenmusik)、《亨德尔和他的同伴们:巴洛克时代的音乐》(Händel & Co. Die Musik der Barockzeit)、《聆听舒伯特》(Schubert hören. Eine Anleitung)(2012)。作为音乐记者,他为古典音乐杂志Rondo撰稿。
吴勇立
复旦大学德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语文学理论和思想史。有多篇学术论文及学术专著问世,译有《希伯来与希腊思想比较》等著作,曾独立主持国家社科项目。
【目录】:
序曲
第一章方寸形式之间亦见卓越:作为教学内容的《创意曲》和《交响曲》
第二章抄录、学习、序奏:管风琴上的礼拜
第三章为调好音律巴赫苦心孤诣:关于巴洛克时代音调物理学的小教程
第四章喷薄而出的小宇宙:《平均律键盘曲集》
第五章“光荣只属于上帝”:巴赫皈依基督教信仰
第六章“耶稣,你快来吧”:巴赫宗教康塔塔中信仰的力量和神学思想深度
第七章孕育了全新曲式的咖啡馆:d小调羽管键琴协奏曲
第八章旧曲新唱:巴赫在《b小调弥撒》中的模拟之道
第九章在通往完满的道路上:《哥德堡变奏曲》和《赋格的艺术》
附录
巴赫生平年表
延伸阅读资料
图片索引
CD索引
人名和作品索引
【书摘】:
除此之外,有许多人花费了大力气研究巴赫音乐,他们越是深入钻研其中,越是细致入微地体会他独特的声响语言,越是倾向于认为他的音乐是不朽的。这是种值得关注的现象。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测,巴赫运用了比大部分同时代人更普遍、更广泛、更重要的方式,使其作品成功地表达了极富意义的思想内涵,即使带有巴洛克式的外在音乐形象,也无损其远迈时代、声播世界的历史意义。巴赫是如何做到的呢?
要切近理解这种现象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尤其是从我们今天的视角出发,因为我们的现实生活环境与巴赫的截然不同。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当时的基本情况:巴赫在掌握和实践音乐家手艺之时从未止步于浅尝辄止的状态。他所取得的技艺和知识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人生的过站,孜孜不倦、勤奋刻苦是他所声言的生活准则。尽管这些溢美之词也常被许给其他许多人,特别是在他们作古之后,但巴赫却不一样,他超越常人的才华与他坚持不懈的进取心结合在一起,并用一生的时间来践行他的追求。天赋异禀与高风亮节相得益彰,产生了惊人的成果:巴赫能迅速准确地深入理解和融会贯通各类新知,并能够立刻将这些知识各得其所地化为实践。
在1708—1717年他驻留魏玛的几年时间里,他的器乐协奏曲横空出世。这些协奏曲与他专为管风琴而作的管风琴众赞前奏曲(收录在《管风琴曲小集》中)一样几近完美——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只发现了事先工作的痕迹越来越淡,而且其个人特色也越来越不明显。但正是此处的众赞前奏曲值得一提,它的节奏十分迷人,由于这样的节奏,巴赫实现了从模仿性尝试到创造出带有个人鲜明特色的大师级作品的飞跃。他在魏玛时期创作的宗教康塔塔·陡然之间就达到了非常完美的程度,完美得令人难以置信:它们恐怕是巴赫第一次依据诺埃麦斯特式(Neumeister—Typ)的文本——该文本从形式和结构上而言在当时都是新颖别致的——而创作的宗教清唱剧。巴赫在何时学会了创作如此完美的现代咏叹调和宣叙调?流传下来的巴赫前期创作的康塔塔,在歌词编排和音乐结构方面都遵循了旧的模式,却不妨碍其达到同样的天才水准。让我们考察一下巴赫所操作过的音乐类型:他所经之处,完成的都是远超平庸的上佳之作,所运用的巴洛克音乐风格也都被他推上了顶峰,这一点由本书所列举的曲谱背后的典范性视角所彰显,并且在音乐之路上传递出了跨越时代的真理。
作为听者,我们如何才能获得这种洞识超越音乐本身的真理的视角,如果我们假定这种视角确实存在的话?是否人们一定要掌握这种视角?虽然巴赫音乐的声音形象就足以构成人们喜爱它的理由,但人们也应该能够猜度并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把握这些音乐的结构特点,以及它们超越了纯粹音乐的内涵表现力——这种欣赏音乐的态度将给我们的音乐体验带来充实的感受。只有当我们一方面沉潜到他音乐的深处,另一方面挺进到这些音乐的广阔背景中去,我们才能明确了解巴赫在音乐中的作为,以及他透过音乐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沉潜到音乐的深处就是看透音乐的结构,比如要弄清楚这样一些问题:什么叫以模仿的方式处理两种不同的旋律声部?什么叫以复调的方式谱曲、创作赋格曲?赋予协奏曲乐章以有机的形式是什么意思?将最基本的动机与主题贯穿至该乐章的每个细节又是什么意思?音乐动机元素以怎样的方式产生?它们如何呈现出来?又如何融合成为一首连贯的多声部曲?只要通过一些简单的范例便可大致理解上述问题,并不需要读者事先受过特殊的专业训练。然而对于那些渴望获得海量的新知、打开一个新世界的爱好者们来说,仅仅局限于对乐曲结构的研究是远远不能令他们餍足的。
……

支付方式

正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