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登录]   [免费注册]
gb
孩子学琴那些事儿:儿童乐器学习指导手记
 
   
查看大图

孩子学琴那些事儿:儿童乐器学习指导手记

《孩子学琴那些事儿:儿童乐器学习指导手记》为您解答:我的孩子适合学乐器吗?别人都学乐器,我的孩子是不是也要学乐器?孩子在学乐器的过程中,除了琴技还能培养哪些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我应该为孩子选择什么样适合他的老师和课程?孩子在学琴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作为家长我该怎么帮他度过这些难关?为孩子学乐器,在精力上我到底可以投入多少?孩子学到什么程度,我和孩子需统一口径,决定放弃?为父母们在决定让孩子学乐器之前或学乐器之初,理清头绪、清晰目标,帮助父母和孩子在学乐器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中国著名小提琴大师 盛中国

  • 商品编号:SJ4048
  • 商品重量:600.000 克(g)
  • 货  号:SJ4048
  • 计量单位:
  • 所得积分:27
  • 作者: 袁泉,于佳 著
  •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 ISBN: 9787512703360
  • 出版时间: 2012-1-1
  • 版次: 第1版
  • 字数: 180000
  • 页数: 230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包装: 平装
  • 市场价: ¥28.00
  • 销售价: ¥27.00
  • 节省: ¥1.00
  • 已经有207位朋友关注此商品,最近一个月已售出0件。
购买数量:
  (库存100)
app hook
 

【基本信息】:

作者:袁泉,于佳 著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ISBN:9787512703360

出版时间:2012-1-1

版次:1

页数:230

字数:180000

开本:16开

用纸:胶版纸

包装:平装


【推荐】:

  为父母们在决定让孩子学乐器之前或学乐器之初,理清头绪、清晰目标,帮助父母和孩子在学乐器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中国著名小提琴大师盛中国亲笔作序、权威推荐!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王大龙、钢琴家、国际钢琴比赛头奖得主武晓锋、小提琴教育家作曲家张靖平、音乐家、指挥家钱建明、琵琶演奏家、民乐艺术终身贡献奖获得者潘亚伯——推荐琴童家长阅读!送给那些孩子即将或已经踏上“学琴之路”的家长们。 《孩子学琴那些事儿:儿童乐器学习指导手记》作者袁泉和于佳既是一对志同道合的夫妻,也是琴童的父母,听他们讲一讲“孩子学琴那些事儿”。系统的对孩子在学琴当中碰到的问题给予了回答,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看得见、摸得着,是一本孩子学琴的指南!


【名人评论】:

这本书很有必要!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随着其对音乐接触和理解的增加,音乐会逐渐参与到语言和思维发展过程中,并对语言、记忆、情感、自主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起到激活作用。因此对儿童的音乐教育要注重培养情感、想象,帮助儿童建构美的心灵。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王大龙 

国内的音乐教育其实与国外并不存在根本差距,但中国父母在孩子学琴的观念方面却有着种种偏差。《孩子学琴那些事儿》这本书能够帮助家长们扭转这些观念上的偏差,让小琴童们的学琴之路走得更加顺畅。 

——旅美青年钢琴家、国际钢琴比赛头奖获得者 武晓锋 

本书从孩子学琴之前的准备开始,贯穿整个学琴生涯,涵盖有关孩子学琴的方方面面内容,相信对那些正在考虑让孩子学琴,或者孩子在学琴中遇到问题的家长朋友们,会有很大的裨益。 

——小提琴教育家、作曲家 张靖平 

加强孩子的音乐教育,对于提高全民族的音乐文化素养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具有长远的意义。现代的父母注重孩子的音乐教育,却忽略了教育的方式方法。《孩子学琴那些事儿》让孩子快乐学琴,让音乐教育与孩子的整个教育活动相结合,让家长轻松面对孩子学琴中的点点滴滴。 

——音乐家、指挥家 钱建明 

本书不仅为那些热衷钢琴、小提琴学习的孩子提供了有益建议,也为有兴趣学习民乐的孩子给予了实用的指导。透过该书,家长可以更加理性地帮助孩子选择乐器,辅导孩子学习乐器,让孩子更好地享受音乐教育带给他们的乐趣。 

——琵琶演奏家、浦东派琵琶传人、民乐艺术终身贡献奖获得者 潘亚伯


【内容简介】:

  袁泉和于佳编著的《孩子学琴那些事儿:儿童乐器学习指导手记》为您 解答:我的孩子适合学乐器吗?别人都学乐器,我的孩子是不是也要学乐器 ?孩子在学乐器的过程中,除了琴技还能培养哪些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 惯?我应该为孩子选择什么样适合他的老师和课程?孩子在学琴过程中会遇 到什么困难,作为家长我该怎么帮他度过这些难关?为孩子学乐器,在精力 上我到底可以投入多少?孩子学到什么程度,我和孩子需统一口径,决定放 弃?…… 阅读《孩子学琴那些事儿:儿童乐器学习指导手记》,为您在孩子学乐 器之初,理清头绪、清晰目标,帮助您和孩子在学乐器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作者简介】:

  袁泉,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教师、安徽省音乐家协会会员、西洋管弦专业硕士。

  从五岁起,袁泉注定要跟小提琴纠缠一辈子。这一生,他的职业、专业、兴趣、特长都是那一样——小提琴。从十几岁给外国琴童当陪练,到二十岁做小教,再到进音乐学院当老师,他教过的学生从四岁到三十岁,没有上千也有几百。作为音乐学院走出来并且就职于音乐学院的所谓“科班生”,对“学琴那些事儿”感触良多。 

  于佳,芜湖市电视台编导、市作协副主席,被央视报道为“最年轻的80后市作协副主席”。于佳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教育专业,后弃教从文,出版过多部小说。2007年1月,随着儿子的出生,她重新拾起教育这面“大旗”跟儿子斗智斗勇。因为有个教琴的老公,自然成了很多琴童妈妈咨询的对象。伴随儿子袁来开始学琴,袁来妈妈对琴童家长的心理、疑问、矛盾有了更深的体会。袁泉和于佳既是一对志同道合的夫妻,也是琴童的父母,听他们讲一讲“孩子学琴那些事儿”。


【目录】:

导言

Chapter 1 要不要让孩子学乐器

1.当孩子“遭遇”乐器

2.孩子是学乐器的那块“料”吗

3.用音乐点亮孩子的智慧


Chapter 2 那个被神话了的兴趣

1.学乐器,兴趣重要吗

2.兴趣、父母、老师,谁才是神话的缔造者

3.几岁学乐器正当时

4.“玩玩”的态度要不得


Chapter 3 钢琴o小提琴o其他乐器

1.学钢琴、小提琴的7大误区

2.小心对待孩子的选择——钢琴PK小提琴

3.买琴,给父母支几招

4.别“吊死”在钢琴这棵树上

5.电子琴转钢琴=走弯路


Chapter 4 给孩子选个好老师

1.学琴市场上的N类老师

2.大课、小课,孩子该选哪一课

3.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老师

4.如何找到好老师


Chapter 5 父母,你们准备好了吗

1.准备好,孩子一定会反抗

2.琴童心理分分类

3.应对孩子反抗的实用战术

4.父母,请不要这样做……


Chapter 6 陪练的力量

1.陪练,陪的是什么

2.如何陪孩子走过“沟沟坎坎”

3.是时候请个专业陪练了


Chapter 7 让TA自力更生

1.从第一堂课开始培养孩子独立性

2.如何做个合格的“懒妈妈”

3.允许孩子失败


Chapter 8 说说考级那些事儿

1.五花八门的考级机构

2.考级,到底考还是不考

3.考级的准备


Chapter 9 要成为下一个郎朗吗

1.我的孩子能成为郎朗吗

2.专业音乐学院知多少

3.音乐留学之路

4.进入专业院校,仅仅只是开始


Chapter 10 该放手时需放手

1.“妈妈,我再也不想学琴了”

2.是时候,我们该停下来了

3.放弃,也许是另一种开始


Chapter 11 学琴“八达通”

1.学琴,只为艺考吗

2.学琴,是为了考试加分吗

3.学琴用途N+1


【序言】:

序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已成为全世界孩子学习各种中西乐器的大国。无疑,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提高了全民的素质,为专业院校储备、输送了优秀人才。但在孩子学琴的过程中,仍然存有很多误区,许许多多父母苦于找不到正确的答案,比如现在约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绝大多数孩子学琴应该怎么定位,他们都能成名成家吗?显然不可能。这些孩子学琴应该定位在造就人、提高人的素质层面上,通过学琴提高他们的情商,使他们拥有一个丰富的、优雅的内心世界,终身受益。

而对待那百分之五左右的要从事音乐专业的学琴的孩子们,要求就完全不一样了。要知道,造就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是一项伟大的工程。首先,孩子要有很高的音乐天赋,双手的修养、在舞台上神经的承受力等,都必须是上层的。同时,做父母的要有一个人全天候的陪同,从生活到学习、练琴全方位管起来。郎朗是爸爸陪出来的,李云迪是妈妈陪出来的。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得到一位“明师”的指导,而不是“名师”,明白的师傅才能教出高徒。

袁泉的这本书比较全面、系统的对孩子在学琴当中碰到的问题给予了回答,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看得见、摸得着,是一本孩子学琴的指南!

盛中国

2011年11月北京


推荐序二

我和袁泉结识于年少,我们是南艺附中的同学,不同的是他专于小提琴,而我专攻钢琴。这次他著书普及琴童家长在教育方面的问题,我很高兴可以为该书做推荐。

不同于很多学琴方面的专业教材,这本书更针对琴童在学乐器、练乐器、考学等方方面面的教育问题提出了有力的解决之道。说到教育方面,袁泉夫妇可以算是一对绝配搭档了。袁泉教琴十几年,夫人教育专业出身,又有多年写作出版的经验,将袁泉教琴的点滴心得记录下来,会聚成一本琴童和家长实用的教育书籍。

在教琴这块不乏专业的优秀老师,可是懂琴技又懂教育,还致力于琴童普及工作的优质老师却很有限。很多家长自孩子3岁时便有心培养孩子的音乐天赋,却缺乏在音乐领域的教育意识。要知道,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乐器,也可以帮助孩子快乐地成长。这对大多数家长来说,比孩子在钢琴、小提琴等乐器上拿奖成名更有帮助。因为在这条路上能走到巅峰的,毕竟只是极少数。

在国外多年,看了很多国外孩子的音乐教育,回国后又了解了国内琴童的现状。我越来越觉得国内的音乐教育其实与国外并不存在根本差距,而是家长在观念方面存在种种偏差。如果能扭转这些观念上的偏差,相信这些小琴童走向成功的概率会更大,学琴之路也会变得更加顺畅。

如果你的孩子正在学乐器或者准备学乐器,这不仅是一本好书,更是一本家庭必备的实用手册。

值得珍藏!

武晓峰

2011年10月

武晓锋:旅美青年钢琴家,密歇根大学钢琴博士。2006年第十届西班牙格雷罗国际钢琴比赛获第一名,2007年第82届美国音乐家青年钢琴比赛第一名,2009年纽约国际钢琴比赛头奖得主。在美国、加拿大、芬兰、瑞士、挪威、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南斯拉夫各地的音乐会,博得了听众的广泛好评和媒体的关注。作为杰出的华人钢琴家之一,武晓锋已入选美国Apple苹果公司的肖邦工程(Chopin Project),成为其仅有的5位肖邦钢琴家之一和其中唯一的华人。


【后记】:

我和妻子写这本书的初衷是“答疑”。答那些准备让孩子学琴或孩子已经在学琴的诸位琴童家长的种种疑问。

因为回答了许多重复的提问,也回答了许多我们以为不是问题的问题,于是决定写这样一本书,给那些准备或已经踏上学琴之路的宝贝和家长们一些参考。这本书不能让你的孩子一夜之间成名成家,也不能让孩子的练琴时间立刻变得轻松有趣起来,但我以为书中的很多内容都是琴童家长必修的科目。

不要以为学琴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就像好的学习习惯和优秀的性格品质是家长用心缔造的结果一样,音乐素养的培养和高质量、有效率的艺术学习也和家长的努力密不可分。我用十几年的音乐教育经验汇成了这本书,希望可以帮家长们找到孩子艺术学习的方向和出口,让学琴、练琴不再是每个琴童家庭每晚备受折磨的事情。

这本书得以出版,在这里要特别感谢著名小提琴演奏大师盛中国老师,感谢您于百忙之中垂阅此书,并亲笔写下序言。

感谢我的启蒙老师,小提琴教育家、作曲家张靖平教授,没有您老自我幼年开始的悉心栽培,就没有我在专业上的成绩,就不会有这本书的诞生。

感谢钢琴家武晓锋先生,音乐理论家、指挥家钱建明教授,民乐艺术大师、琵琶演奏家潘亚伯教授的联袂推荐!

感谢书中作为案例出现的所有琴童及其家长,谢谢你们毫无保留地允许我用你们的实例进行分析。你们用曾经走过的弯路、历经磨砺后得到的宝贵经验,让更多的孩子在今后学琴、练琴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顺畅。

同时,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还得到了一些朋友的帮助和支持,他们是翁欢、晋伟、江成、高鑫、茆炜、郭婷婷、郭志田、林晨、王琳琳、赵爱民、陈小芳、侯文秀、赵文青、于文弟、顾云珍等,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最后,向这本书的小读者、大读者们致以诚挚的谢意,祝你们可以在音乐的领域,在琴声的海洋中,感受无限美好!

袁 泉

2011年9月13日


【书摘】:

Chapter1

要不要让孩子学乐器

家有一个5岁的小朋友,先生又是音乐学院专门教小提琴的老师,袁来妈经常被幼儿园的家长抓着问这样一个问题:“你说,我到底要不要让孩子学乐器?”

这个问题真的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不如静下心来从袁来妈的真实体验中寻找一些参考吧!

1当孩子“遭遇”乐器

说来惭愧,我小时候被我的妈妈逼着学了二胡,专业的老师、一对一的小课、每天一小时的练习,我在骂声中学了4年,最终还是没能坚持下来,4年的努力付之流水。

我的学琴经历属于琴童中比较常见的,也是很可惜的那一类。

十几岁的时候我感叹:早知道最后半途而废,那4年学琴的时间还不如用来玩,但到了二十几岁真正走上社会,我才发现,虽然我没能掌握高水平的二胡演奏技巧,也没能力在公开场合演奏出美妙动听的二胡曲,但那4年的乐器学习终究让我受益终生。

有句俗话叫“艺术是相通的”。

我从18岁时开始写小说并陆续出版作品,我越来越觉得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对音乐的体验,乃至对所有艺术形式的领悟都是彼此融会贯通的。了解音乐、学习一门乐器可以提高我们的艺术修养,这点绝对毋庸置疑。

大学毕业后我进入电视台工作,作为一名电视编导,在平时的工作中虽然不总是和音乐打交道,但片花配乐、形象片包装、晚会音乐的处理等方方面面的细节工作都让我觉得那4年“烂到家”的二胡学习帮了我大忙。相比从来没有系统学过音乐的同事来说,我对整个节目在艺术上的把握显示出明显的优势。

后来电视台制作了一档“帮你找工作”的职场真人秀节目,我们借助电视这个平台帮应届大学生,尤其是才能出众的职场新人,寻找用人单位。在一场供电局的招聘中,最终脱颖而出的两个应聘者条件相当,但只能录用一名。供电局人事部门的领导考虑再三,最终将录用证书交给了一位姓蒋的同学,原因是他的兴趣爱好一栏写着“小提琴,已取得八级证书”。

我们现场采访了供电局人事部门主管,询问他录用蒋同学的理由,他明确表示,在应聘者硬件条件相当的基础上,他们更看重应聘者的个人素质。“会拉小提琴,已取得八级证书”代表这位蒋同学多才多艺。他进入单位以后,一些单位的文体活动,他可以多多参与,他在小提琴方面的专业技能也能代表市级供电局参加系统内部的文艺比赛,说不定还能帮单位拿奖争光。

类似的录用理由在很多大型国企、事业单位是非常常见的。很多人力资源部门的主管甚至偏执地认为,会一门乐器的应聘者相对素质更高。

我个人觉得,会乐器的人不一定比不会乐器的人综合素质更高,但会乐器的孩子比从来没学过乐器的孩子更自信,更善于展示自我。登台的经历让他们的童年更加丰富,这些孩子也更乐于展现自己的特长,通俗地说就是这些孩子“不怯场”。

案例:琴童丁丁(琴龄13年)

丁丁目前就读于上海某名牌大学对外汉语专业,他属于什么都会,什么都不精的那类孩子。会跆拳道,会游泳,会围棋,会小提琴,喜欢画漫画、打篮球,还当过中学校广播站的播音员,怎么看都是一个阳光大男孩。用他妈妈的话说:“这小子对什么都感兴趣,但学什么都谈不上专业级别。”

高中时,丁丁的文化课在“一本线”左右晃荡,妈妈着急啊!就算勉强进了一本,如果填报的学校普通,专业不热门,丁丁未来的就业形势还是很严峻的。

那时候丁丁妈瞄上了“高考艺术特长生”的招生简章。

所谓高考艺术特长生是一些名牌大学为组建校级管弦乐团、民乐团或合唱队而专门招收的一批在艺术方面有特长,文化课成绩又不错的高考生。通过这类大学的艺术特长生考试后,孩子就可以取得高考降分或达一本线即录取的优惠条件。

丁丁妈针对几所丁丁文化课成绩擦边的大学,在网上填写了“艺术特长生报名表”,经过初审以后,丁丁去参加了艺术特长生的专业考试。这几所学校丁丁分别取得了“高考加10分”或“达一本线即录取”的资格。

因为有了“高考加分”这颗定心丸,在那年的高考中丁丁发挥得不错,高考成绩比一本分数线多出了6分,最终他不仅进入了名牌大学,而且选到了比较热门的对外汉语专业。如果光依靠高考成绩,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进入大学后,丁丁参加了学校的管弦乐团,经常参加演出活动,还代表学校去台湾地区演出。后来,他和几个外国学生组成了弦乐四重奏,因为就读于对外汉语专业,外国学生请他当家教辅导汉语。用丁丁妈的话说:“这小子看着干什么都不行,上了大学后居然自己赚钱自己花,连生活费都不用我出了。”丁丁妈妈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目前,丁丁正打算申请出国当汉语老师,他将那些看起来杂七杂八没什么用的特长、爱好依然填写在申请表格里。

事实上,随着当今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经济水平的提高,一个发展全面的人是必须要有一定音乐素养的,而学习乐器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乐器学习在小学阶段是学生的必修课。这些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是:每一个孩子一生中至少要学习一门乐器。

现在,你再问我,学了4年二胡且最终半途而废,你觉得值得吗?

我会非常肯定地告诉你:值!绝对值!

想象一下,多年后等你的孩子长大,立足于社会,在某个公众场合,当音乐响起,他旁边的人沉醉在音乐里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感叹:钢琴诗人的夜曲总有让人心灵沉寂的力量。

你的孩子在想什么?他或许在想:钢琴诗人?谁啊?夜曲?周杰伦的《夜曲》?

2孩子是学乐器那块“料”吗

说了这么多学习乐器的好处,到底学还是不学,具体到每个孩子、每个家庭,又有完全不同的答案。

误区一:我们家没人懂音乐,我们孩子“五音不全”,根本不是学乐

器的料

其实,这是一个传统的误解。

所谓的五音不全是指内听和外唱的不统一,孩子听到了这个乐音,但是唱出来的时候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这主要是由人体发育的自身特点决定的。

孩子的生长发育在“听”“说”部分是以听力技能的完善先开始的。家有宝贝的家长都知道,从宝宝出生开始,我们就不断地对他重复“妈妈”“爸爸”等简单的词汇。大概在6~8个月的时候,孩子可以非常明白地听懂简单、常用的词语。知道你说的“奶”指的是他喝的奶,知道“苹果”是可以吃的东西。但要到1岁左右,孩子才能说出这些词语,而且往往是含糊不清的。有的孩子,尤以男孩更为常见,天生语迟,甚至要到两三岁的时候才能清楚地说出语句。

孩子在音乐方面的表现力也是一样。

一般孩子在2岁的时候就能听懂音乐,但唱的能力要到4~5岁才能完善,这是小肌肉(也称纤细肌肉)定型的阶段,所以孩子在4岁以前唱歌跑调是正常的,他还控制不好和发声相关的全部肌肉组织。

有些家长比较留心孩子唱歌跑调的问题,会从2岁开始有意识地一点点训练孩子,但大多数所谓“我们家没人懂音乐”的家庭会比较忽视这方面的教育,对孩子唱歌跑调的问题听之任之,甚至认为这是遗传,认定孩子就是“五音不全”。

其实,唱歌跑调的现象在幼儿学英语的过程中同样存在。

如果家长送4岁左右的孩子去学习幼儿英语,会发现他往往发音不清楚。你一遍又一遍地重复ear,孩子一遍又一遍学着你的发音方式做出ear的口型,但他发出来的音总是不够准确。有经验的幼儿英语老师会告诉你,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家长不需要太在意,只需要让孩子多听,鼓励他多说,适当地纠正他的发音,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里,你会惊奇地发现孩子英语口语的发音准确度会大大提高。

为什么我们在孩子学英语的过程中可以有那么强大的耐心培养他发音,在唱歌学音乐的过程中就往往不了了之呢?

主要原因还是家长的不重视。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唱歌跑调有什么关系,大不了以后不唱歌就是了。值得注意的是,这类“五音不全”的孩子年龄越大越不好纠正,时间长了,孩子会认定自己在唱歌方面存在缺陷,天生唱歌跑调,到了知道害羞的年纪时,他们甚至不敢在公开场合唱歌,这对孩子的自信心是一种伤害。

袁来爸爸就教过这类所谓“五音不全”的孩子,他们在学乐器的过程中完全可以把“听”与“唱”的问题同时解决好。在音准的把握上,一点儿不比其他孩子差。

这不是孩子没天赋,而是家长以自己片面的认识剥夺了孩子可以享受的音乐带来的快乐。

误区二:我们家孩子从小就不喜欢音乐

就算是在妈妈肚子里的胎儿,听到音乐也会表现出安静或好动的状态;出生几个月的小宝宝,在听到悠扬的音乐时,也会安静片刻;1岁左右连路都走不稳的孩子,听到动感的音乐时,也会扭扭小屁股、动动小身体;听到好听的儿歌,就算是唱不清楚,小朋友也会嘟嘟囔囔哼上几句;幼儿园里排练韵律操,每个孩子都会跟着节奏扭动身体做动作;几乎每个中学生、大学生都会唱几首流行歌曲,不管他唱得好不好……

——孩子真的不喜欢音乐吗?

袁来妈妈认为大多数家长所认为的孩子不喜欢音乐,是指不喜欢我们大人判定的“高雅音乐”。

在这方面,袁来爸和袁来妈深有体会。

在袁来小朋友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袁来爸爸就有意识地放古典音乐,想要提高宝贝对音乐的感知。袁来出生以后,袁来爸爸更是每天定时放一些古典音乐。随着孩子长大,我们发现他对古典音乐根本没有兴趣。你放你的音乐,他当背景声,手里继续干着他喜欢的事情。等1岁多他可以开口说话了,袁来爸爸再放古典音乐的时候,他直接宣布“好吵”!

以小提琴为毕生职业的袁来爸爸当时心都凉了,心说孩子对音乐一点儿也不喜欢,这以后学乐器可怎么办?

袁来2岁的时候,小区里经常放一些我们认为通俗到俗气的“口水歌”,我们发现对于这些“口水歌”,只要听上两遍他就能哼唱出来,音准、节奏完全没有问题。

我们开始反思,孩子到底是不喜欢音乐,还是不喜欢我们为他选择的音乐?

袁来爸爸挑选了很多音乐,有流行的“口水歌”,有经典的流行歌曲,有有趣的儿歌,有动感的舞曲,有高雅的交响乐,有清新的钢琴曲……袁来爸爸陪着袁来一起听,孩子说喜欢,我们就听完;孩子说不喜欢,我们就直接跳过。

在这个过程中,袁来小朋友的喜好是一直在变化的。前两天他还觉得动感的舞曲好听,过两天又迷上了王菲的《传奇》,我们没有刻意让他喜欢所谓的高雅音乐,一切听凭他自己的喜好。

有一天,袁来忽然说:“妈妈,我觉得SHE的'我不想不想长大'没有莫扎特的好听。”他之前喜欢SHE的《不想长大》。这首歌曲改编自莫扎特《第40号交响曲》,他爸爸让他听了两首曲子,他比较之后得出了以上的结论。

现在,袁来还是什么曲子都听,喜欢的就多听两遍,不喜欢的就自动跳过。最近,他又迷上了久石让的音乐,尤其是那首交响乐版的《天空之城》。

对我们来说,袁来是喜欢古典音乐还是流行歌曲,早已经不再重要了。

很多家长常常呵斥孩子:听那些流行歌曲有什么用?浪费时间!更有老师粗暴地判定:喜欢流行歌曲的孩子是品味低下。

其实,孩子喜欢唱歌,愿意听音乐,只要能让他心情放松、感觉愉悦,就已经足够了。

音乐的真正魅力恰恰是因为它可以带来心灵上的感悟。

特别是准备参加中考、高考的孩子,多少钱多少努力也很难换来他考前心态上的放松。如果一首流行歌曲可以有这么大的作用,做家长的,谢谢都还来不及呢!

误区三:投入就必须有实质性的回报

——“我花了这么多钱给你学乐器,你要学不好怎么对得起我?”

不客气的说,在让孩子学乐器时,抱有类似想法的家长,不是在养孩子,而是在做生意。我投入了成本,就必须有回报,这不是做生意又是什么呢?

乐器这东西,是让人看着眼馋,但掌握起来十分费劲的事情。

虽然没有官方统计,但从袁来爸爸这些年的教学来看。10个孩子来学琴,2年之内放弃的约1人,4年之内放弃的约2人,坚持到小学毕业放弃的约3人,真正能坚持到初三完成系统学习的大概只有4人,这4人中以后走音乐专业的最多只有1人。

这些放弃的琴童中,有的是因为孩子实在学不下去;有的是因为课业压力增大,没时间再继续学琴;还有的是因为家长觉得孩子以后又不走音乐专业,没必要再继续学下去……

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在整个学琴的过程中不断地有孩子在放弃。如果家长在孩子学琴之初就抱着强烈的“收获目的”,那可能会让你失望了!

学琴不是在网上种菜,几小时发芽,几小时开花,几小时收获,可以收获多少果实,可以获得多少经验值……所有都明晃晃地写在那里,只要算好了时间坐在电脑旁等着收菜就可以了。

袁来爸爸建议爸爸妈妈们在让孩子学乐器之前先做个家长自我分析。

首先,衡量家庭的经济条件。

孩子学乐器,购买乐器只是最基本的费用。常年学乐器的课时费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了,偶尔还要带孩子听音乐会、买CD……如果孩子非常喜欢学乐器,而且学得不错,家长可能还感到“有所值”;如果家长在承担经济上压力的同时,孩子在学乐器的过程中又一路磕磕绊绊,到最后家长自己先从心理上感到疲惫了。

“我赚钱这么辛苦,你一点儿都不知道珍惜……让你学乐器真是浪费……上一堂课几百块钱,你回课回不掉,我这几百块钱就甩水里去了……”家长的这种心态不仅不利于孩子学乐器,更不利于孩子成长。

“你晚上做功课,我电视都不看陪着你”;“你成绩不好,我到处求人替你找名师补习”;“你考不上重点高中,我花钱送你去读”;“你要这个我给你这个,你要那个我给你那个——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看看你,你都回报给我什么了?”……

请记住,父母为孩子付出这么多的基础,应该是“我爱TA”,而不是求回报。有人说孩子是父母上辈子的亏欠。因为父母欠了他,这辈子他投胎做你的孩子,来向你讨债。

这年头,花几十块几百块进电影院看场大片,出来后都捶胸顿足喊不值得,何况养孩子这么大的事?

其次,判断家长和孩子精力上的投入。

案例:琴童瑞瑞(琴龄2年)

瑞瑞妈妈第一次跟袁来爸爸商量上课时间的时候,很费了一番工夫。瑞瑞妈妈翻开随身携带的记事本,很仔细地查看着。

“老师,星期六上午不能安排琴课。上午8点瑞瑞要学画画,然后要学蒙氏数学。下午……下午学芭蕾,要到4点才结束,晚上7点开始学围棋。老师,您看星期天上午8点可以安排她学小提琴吗?再晚就不行了,因为她10点钟要上科学课,我带她学小提琴之后马上要赶过去,不堵车的情况下路上还要30几分钟。下午1点钟她要游泳,4点是小主持人班……”

天哪!袁来爸爸光听就觉得很累了。

换作其他孩子可能早就罢工了,偏偏瑞瑞是那种热情度很高、对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学的孩子,而瑞瑞妈妈原来是高级白领,怀孕后辞职做了全职太太。她把在工作上打拼的习惯和精力全部投入到孩子身上。瑞瑞从半岁开始就上早教班,两岁半上双语幼儿园。瑞瑞妈更是有意识地为女儿创造英语环境,平时用英语交流。就连瑞瑞的“学习时间安排表”,也充斥着高级秘书为老板安排行程的味道。

袁来妈妈曾建议瑞瑞妈是否缩减孩子的兴趣班,但瑞瑞妈认为:“我跟那些强迫孩子上兴趣班的家长不同,我们家是孩子自己喜欢,我当然要为她创造条件满足她的兴趣。”

这样“赶场子”似的兴趣学习坚持了一阵,一次上琴课,瑞瑞表现得不够好,上课的时候心不在焉,回课回课:指在学习全新内容之前,把上节课布置练习的曲目演奏给老师听,并根据老师的指导进行改正,以达到熟练曲目、完整掌握技巧的目的(相当于老师检查作业、订正试卷。)也是错漏百出。瑞瑞妈就发孩子脾气:“你怎么搞的?平时在家不是练得挺好嘛!你怎么回事,这么简单的地方都拉错?”

妈妈越发火,瑞瑞越紧张,拉错的地方就越多,到最后根本没办法把课继续上完。看到瑞瑞沮丧的样子,瑞瑞妈当场就情绪崩溃了,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

瑞瑞妈对着袁来妈妈诉苦:“我每天为了她东奔西跑,天天过得马不停蹄。我车里放着乐扣盒,里面装了饭菜,让瑞瑞在上课的路上吃,我等她上课了,坐在教室外面吃。每天早早叫她起床练形体,她去幼儿园,我忙着整理家。等幼儿园放学,我在路上跟她练英语口语。回家以后安排她吃饭,还要陪她做科学小实验、摆棋谱,看着她练琴,和她一起做阶梯数学,上床前还要给她念英语绘本。晚上把她送上床,我累得都不想跟老公说话了。我做了这么多是为了什么啊?还不是为了她!又不是我想让她学的,是她自己要学的,为什么她不努力?”

瑞瑞妈忘记了一点——孩子永远都是孩子。

不要指望孩子会有成年人的判断能力。事实上,很多成年人对于自己的选择都是不理智的,更何况是年龄还处在个位数阶段的孩子。

孩子对一样事感兴趣,他想去学,这没有错。但如果你把他的每个兴趣都当成人生大事来完成,时间久了,热劲儿一过,他累,你也累,最终的结果只能是“集体崩溃”。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孩子如此,家长亦然。

最后,家长要摆正心理位置。

家长在让孩子学乐器之初要先分析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值:你希望孩子把学琴只是作为一个业余爱好,以后在性格气质上有所塑造,或者希望他通过考级达到学乐器技艺上的某种高度,又或者希望孩子可以通过学乐器达到高考加分的目的……在孩子未来的道路上,你希望他走艺术类专业路线,或者从事相关职业,再或者成名成家……

家长先选好目标,再根据你的目标值对孩子的学乐器道路进行投入。家长先在心里架起衡量的标尺,孩子的学乐器之路才能走得更顺畅。

3用音乐点亮孩子的智慧

希望孩子在学乐器之路上成名成家,这毕竟只是少数家长的目标,也是更少数琴童可以达成的目标。

那么,我们让孩子学乐器到底学什么呢?

学习内容一:用学乐器促进大脑的思维功能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人体内的每一个器官、每一块肌肉,都在大脑皮层中有着相应的“代表区”,而手指的运动中枢在大脑皮层中又占据了较为广泛的区域,这些区域的神经中枢都是由神经细胞群组成。当一个人的双手从事精细、灵巧的动作时,能够激发这些细胞群的活力,使动作和思维的活动能保持有机的联系后相互对应。

因此,手的动作越复杂,就越能积极地促进大脑的思维功能。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力发展体现在手指尖上。”

在学乐器的过程中,需要孩子手指动、耳朵听、眼睛看、脑子想……这就发挥了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刺激了脑细胞的发育,提高了孩子的观察力、理解力、听辨力、记忆力、想象力等,促进孩子整体智力的发育。

是不是学乐器的孩子一定比没学乐器的孩子聪明?

这方面从来没有科学的确切证据,但音乐本身就像一扇通向人们创造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窗户”。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尤其是经过乐器的学习,可以使他较快地找到打开这扇“窗户”的钥匙。学乐器不仅可以让孩子拥有一个广阔的视野,有利于他的智力开发,同时对一个人的文化、道德、情感、性格等的形成,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的形成往往不易被人们察觉,却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对他的未来和事业起着我们预想不到的作用。

学习内容二:用学乐器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

学乐器和所有学习一样,首要的是“学”。学乐器的时候孩子要集中注意力,听懂老师说的内容,掌握演奏技巧,并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将技巧转化成自己的能力。到了下节课,在回课的过程中老师会发现孩子还有哪些欠缺,并通过专门的练习强化演奏技巧,直至孩子完全掌握。

我们将这个过程投射到孩子的文化课学习上——孩子要在课堂上学到老师新教授的知识点,回家要通过做作业巩固所学内容,到了考试的时候孩子会暴露自己的不足,老师再通过练习强化所学知识。

现在的家长大多从孩子0岁起就开始早教,蒙氏数学、幼儿英语、分享阅读层出不穷,幼儿园中班的孩子已经可以掌握简单的加减法,认识几十到几百个汉字,到了幼儿园大班家长还带孩子报名幼小衔接班。

经过这么多早期教育的孩子进入小学后往往对老师所教的知识早已驾轻就熟,真正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已经是小学三年级以后的事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一二年级考满分的孩子到了三四年级反而表现出学习能力差的问题。

学琴的过程几乎就是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直至解决问题的过程。新教授的技巧要怎么掌握,两只手要怎么配合,怎么解决音准、节奏的问题,这些东西除了老师教授,更多的是要孩子自己去体会、去发现、去解决。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孩子能够很好地解决学琴上遇到的问题,他在学习过程中将会感到更加轻松,因为解决问题的技巧他都掌握了,而这些“学习点”是彼此相通的。

学习内容三:用学乐器培养孩子的韧性

在学琴的过程中,孩子遇到“坎儿”是必然的。

手型控制得不好、技巧掌握得不够、演奏得不熟练……种种问题几乎贯穿孩子学琴的始终,怎样度过这些沟沟坎坎,需要孩子的毅力和克服问题的决心。

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琴本身就是一种挫折教育。

案例:琴童孟威(琴龄5年)

无疑,孟威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聪明的孩子。用他妈妈的话说,没看他怎么学就考满分了。老师喜欢、家人宠爱、学得快、长得可爱、个性坚强,孟威常常在同龄孩子中扮演“领头羊”的角色。

孟威小小的人生实在是太顺利了,自然而然养出了骄傲的毛病。

一开始,孟威在琴行学了3年小提琴,妈妈感觉他学得不错就转到了袁来爸爸这里学琴。因为之前老师散漫的教学方式,孟威的基本功非常不扎实。改毛病,成了他的重点功课。

那时候,孟威满嘴都是意见,“为什么非得这样拉?四指能够到,为什么要换二把位?为什么要拉得慢一点儿?我可以拉得更快。我不喜欢这首练习曲,我觉得我这样处理也行……”

自信心膨胀的直接结果就是——自大。

袁老师决定给孟威一个下马威。你觉得你可以拉快是吧?我们来比一比,到底谁可以在拉得清楚的基础上拉得更快。你觉得你四指可以够到的情况下不用换把位?袁老师特意挑选了一首练习曲,让孟威自己体会到底是换把位拉得轻松,还是用手指头努力够音更准。你觉得你对乐曲的处理更好?同样的曲子,老师来演艺,你觉得哪种方式更动听。

说白了,就是用近乎欺负小孩的方式打击孟威的自大。

经过一段时间师生间的“较量”,孟威觉得老师说得的确有道理,老师在小提琴演奏方面的确有能力,他对老师渐渐产生了信服。借着这个机会,袁老师跟他彻底地谈了一次。

谈话的开篇,袁老师告诉孟威:我知道你是一个优秀、自信的孩子,你觉得你比同龄人要能干,那么我也把你当成一个有足够判断力的成年人跟你进行这场面对面的沟通。

那场谈话袁老师坦诚地告诉孟威,他基本功存在的问题如果不彻底的改正,会影响他今后学琴的进度和最终可以到达的程度。改毛病就像在一张已经画得乱七八糟的纸上重新描绘美丽的色彩,比在一张白纸上画画更难。而他身上的那些小毛病大概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彻底改掉,这中间所要面对的困难是可以想象的,很多人都坚持不下来,最终放弃学琴。袁老师同时告诉他,只有克服困难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

经过那场长谈,孟威下定决心开始改正自己基本功方面的问题。用他的话说,他想做一个真正的勇者。

孩子就是这么简单,他像流动的水,你给他多大的容器,他都能填满,重要的是你想把他装在什么样的容器里。

像孟威这样自信心爆满的孩子通过学琴可以磨掉他骄傲的棱角,培养他的韧性。而有些怯懦胆小的孩子通过学琴反而可以培养他的自信。

学习内容四:用学乐器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案例:琴童小鑫(琴龄6年)

小鑫刚到袁来爸爸这里学琴的时候还不到6岁,袁来妈妈至今仍记得她下楼梯时的小模样——先右脚下一级台阶,再把左脚放在同一级台阶上,右脚再下一级台阶,左脚再放下来,再迈右脚……她的动作很慢、很稳,在她的身上看不到6岁孩子的活力。小鑫妈妈总是抱怨,这孩子性子太慢了!

学了一阵琴,袁老师发现小鑫不仅性子慢,性格也很内向、不爱说话,即使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声音也小得跟蚊子一样。跟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她显得特别安静,甚至安静到让人忽略她的存在。每次拉琴拉得不好,她就默默掉眼泪,袁老师看了心疼得不忍心批评她。一段时间之后,她学琴的进度明显慢于同期的其他孩子。

袁老师跟小鑫妈做了交流,发现小鑫在班上的学习成绩属于中等,既没有优秀到成为同学的榜样,也没有差到成为老师的焦点。她不大参加班级活动,甚至她自己都觉得自己没有人家“好”。小鑫妈特别着急,怕女儿继续这样下去会变得自卑。

针对小鑫这些问题,袁老师特别把她的琴课时间安排在一个初来学琴的小女生前面。袁老师还悄悄给下一堂课学琴的小女生妈妈打了电话,拜托她们每次能提前10分钟到达上课的教室,这样和小鑫上课的时间就有了10分钟的交集。

接下来,袁老师开始善加利用这“10分钟的交集”。

小妹妹一到,袁老师就鼓励小鑫:“你好好拉,表演给妹妹看,让她知道如果像小鑫一样努力,以后也能拉得跟小鑫一样好。”

袁老师先把小鑫放在了“榜样”的高度上,使小鑫自己也想起到榜样的作用。她练琴明显努力多了,回课的效率也渐渐提高了。

感觉小鑫有了明显的进步,袁老师和小鑫妈商量让孩子来一次登台表演。利用班级“六一”儿童节的表演机会,袁老师为小鑫排了一首孩子们耳熟能详的曲子。小鑫妈还买了一束花拜托小鑫的班主任,希望在小鑫表演结束时,请班长上台献花,就像真正的大师级演奏家上台演出一样。

一切安排妥当,谁知临到上台表演前两天,小鑫打退堂鼓了。她害怕表演得不好,害怕同学取笑自己,死活就是不肯演了。

这可怎么办呢?

小鑫妈决定先在家庭范围内举办一个小小演奏会,请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舅舅舅妈、表哥堂妹等一干亲戚欣赏小鑫的表演。大家都夸小鑫演奏得不错,堂妹还嚷嚷着也要学琴。这次家庭内部表演给小鑫注入了信心,让她大胆地走上舞台向同学展示自己的琴艺。表演结束后,当班长捧着鲜花祝贺小鑫演出成功时,孩子脸上的笑容是那样自信、骄傲。

自那次演出后,小鑫对学琴的兴趣明显提高,主动跟袁老师交流学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小鑫妈说她在班上也活跃起来,还当上了文艺课代表,参加了学校的合唱队。

其实,你说小鑫表演得有多出色?

未必。

在孩子的眼中,别人会某项技能,我不会,那这个人就是出色的。哪怕他会的技能是爬树是遛狗,在孩子的心目中,这样的伙伴就是很棒!

当小鑫拿着小提琴走上舞台的那一刻,她就是舞台的主角,是全班同学注目的焦点。对于小鑫这样性格内向、长期处于被漠视状态的孩子,他们需要的恰恰是这样的注视。小鑫妈安排班长在演出结束后为她送花,正是把小鑫推上了更高的台阶,让她真实地感受到:我也可以很出色!我也可以很棒!

学习内容五:用学乐器打造孩子的合作意识

现在的孩子能够拥有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了。作为80后两个独生子女的独生子女,6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的家庭现状让孩子习惯了成为永远的中心人物,觉得所有的一切都理所应当围着自己转。

任性、脾气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与人合作能力差……已经成为大多数双独子女心理品质上的弱点。而与人合作的能力,恰恰是当今世界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

不管孩子学的是钢琴、小提琴、古筝、二胡,还是其他乐器,要想让孩子的琴技到达一定程度,父母不妨为他创造一些合作的机会。

现在,一个班级学乐器的孩子数量至少有五六个,有的班级甚至有一半的孩子学习了乐器。如果家长认真想帮孩子找到表演上的伙伴,是绝对可以实现的。

如果孩子学的是民乐,可以为他组织一个小型民乐团,三四个孩子就足够了;如果孩子学的是小提琴,可以请同班同学中学钢琴的孩子一起演奏;如果孩子学的是钢琴,可以给班里的合唱比赛伴奏,也可以几架钢琴来场齐奏……家长可以请教琴的老师帮孩子们简单地排练一下,借助“六一”儿童节、新年联欢会等机会让孩子们为老师同学表演。有些学校开设了民乐团、管弦乐队,这就更简单了,家长可以直接把孩子送去参加排练。

哪个声部该强一些,这一段更突出哪种乐器;我要等你演奏完这部分再起音乐;你的乐器怎么和我的融合到一起,你演奏得太快了我跟不上;到底谁的节奏不对,谁的音不准……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排练中一定会出现。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的乐器,这么多的声部,如果没有良好的团队协作,是绝对无法演奏出优美乐曲的。孩子们只有通过不断练习,不断磨合直到解决好所有的问题才能顺利演出。在解决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培养了孩子们的合作意识,让他们明白:“我不可能永远是最强音,有时候我得退让、协作才能让整个乐曲的演艺更完美。”

现在的孩子已经被强化了太多的个体行为——艺术考级、在各类比赛中拿名次、领舞独唱……我们鼓励孩子张扬个性,却一再地忽略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我们忘记了,孩子总归要走出家庭、走进集体、融入社会,特别是成年后越往“高处”走,越需要集体的智慧、团队的力量。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野外拓展训练在白领阶层、企事业单位越来越流行的原因。

与其日后在孩子即将走入社会或者已经在与人合作的问题上撞得满头包,我们再去向他灌输合作意识。不如从现在起,利用学琴这个机会,为他创造合作的平台,把协同合作的“种子”种进他小小的心田里。

如果孩子在学琴的过程中可以学到以上几点,即便他没有在学琴的道路上走到最后,即便他半途而废,他收获的成果已足够他受用终身了。

Chapter2

那个被神化了的“兴趣”

——“宝贝,你看,这是钢琴,能弹出声音的钢琴,你想学吗?”

——“宝贝,这位叔叔拉小提琴是不是很帅啊?你想不想学?”

——“宝贝,要是你会弹琴,就能像你们幼儿园老师那样演奏曲子了,你愿不愿意啊?”

我们总是喜欢用以上类型的提问开启孩子学乐器的大门,像是设了一个圈套,把孩子圈进去,也把我们自己套牢。

著名钢琴家刘诗昆曾说:“中国学钢琴的孩子全球第一。”如果再加上学古筝、小提琴、电子琴等其他乐器的孩子,中国的琴童数量只能用叹为观止来形容。

导致这种局面当然有很多因素:有较为功利的原因,希望通过学琴让孩子在未来的考学就业道路上有更多的机会;也有家长的缺憾,因为自己当年条件所限,想学而没能实现,所以希望在孩子身上得到弥补;更多的是从众心理,别人家孩子都学乐器,要是我们家孩子不学,就会输在起跑线上。

到底要不要让孩子学琴?

袁来爸妈建议家长们遵照以下提问,像做心理测试一样在心里画上钩钩或叉叉。

1学乐器,兴趣重要吗

案例:琴童孟孟(琴龄5年)

孟孟6岁第一次到袁来爸爸这里学琴时,脑袋一直是朝左上方拧着的。这摆明了他不想学琴,袁来爸爸为避免又一个孩子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浪费精力,特意花了一下午的时间跟孟孟和孟孟妈交流。

袁老师刚开口问了一句:“你是不是不想学琴?”

孟孟就扯着嗓子喊起来了:“我不想学小提琴,我要吹号,我妈非让我学小提琴。”

孟孟妈又扯着嗓子叫回去:“学小提琴以后考学能用上,拉起来也比较帅。”

显然,学小提琴并不是孩子的兴趣,而是家长权衡后的选择。即便家长的选择是正确的,但孩子不愿意,在学琴的一开始就产生逆反心理,最终结果肯定是一门乐器也学不好。

袁老师先了解了孟孟想学吹号的真正原因,原来学校有个鼓号队,他看到高年级的男孩穿着队服站在队伍的前方觉得特别帅,于是萌生了想要学吹号的想法。

找到了事件的起因,袁老师开始有针对性地化解。首先,他告诉孟孟,想学吹号?可以,但需要等几年。吹奏类乐器对肺活量、气息以及上牙的整齐度都有一定的要求,6岁的孩子肺活量有限,气息控制不好,而且还没有完全换牙,不适合马上开始学吹奏乐。袁老师诱导孟孟,可以先学小提琴,在乐理、乐感等方面打好基础,等大一点儿再像高年级的哥哥一样学吹号。

孟孟觉得袁老师说得有道理,跟妈妈约定10岁以后学吹号,然后欣然开始学小提琴。后来,孟孟告诉袁老师,他不学吹号了,要坚持学小提琴。原来他发现吹号是一群人在表演,而拉小提琴是他一个人表演,一群人观看。他觉得拉小提琴更有成就感,决定对学习小提琴这件事从一而终。

在与孩子出现矛盾时,做家长的不妨以退为进。我们先退一步,在与孩子之间形成个“缓冲地带”,有些并非原则上的问题可以采取中庸的解决之道,这样问题往往就可以迎刃而解,比僵持不下要好得多。

家长和孩子之间有时候就像拔河一样,你进我退,你退我进。我们是成年人,大方一点儿先退一步又有什么关系呢?

何必跟小孩子计较。

像孟孟妈这样用自己的决定来代替孩子兴趣的家长不在少数。更有一类家长与之相反,他们完全尊重孩子的兴趣,尊重到毫无原则的程度。

案例:琴童亮亮(琴龄1年)

亮亮妈领着亮亮来学琴的时候神采奕奕,见到袁来爸爸就迫不及待地表示:“袁老师,我们家孩子是自己要求学小提琴的。他就喜欢小提琴,就想学,我们还犹豫,他说他的生日愿望就是学小提琴,所以我们就送他来了。”

旁边的其他琴童妈妈羡慕得不得了:“啊呀,你的孩子真好,哪像我们家孩子是硬逼着来的,每天都要我连哄带骗。”

羡慕吧?

对不起,你羡慕得太早了。

……

如果您对本商品有什么问题,请提问咨询!
如果您对本商品有什么评价或经验,欢迎分享!

支付方式

正品保证

热销商品推荐

浏览过的商品

Copyright © 2002-2023 电脑音乐书店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天津·东丽区   津ICP备05008346号
本商店顾客个人信息将不会被泄漏给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    本商店logo和图片都已经申请保护,不经授权不得使用
有任何购物问题请联系我们在线客服  |  电话(TEL):13312093288  E-mail:service#midibooks.net (请将#用@替换)

Powered by ShopEx v4.9.0 |Gzip enabled 津ICP备05008346号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