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登录]   [免费注册]
gb
视听:幻觉的构建(第3版)【电子版请询价】
 
   
查看大图

视听:幻觉的构建(第3版)【电子版请询价】

本书收录了好莱坞著名音响设计师、剪辑师沃尔特默奇特别撰写的精彩导读,从一线创作者亲历体验出发,探讨了希翁声音理论与电影创作实践的密切关系。同时,新版增订了100个声音概念,这是三十年来希翁对其理论体系最全面的一次梳理和总结。

  • 商品编号:SJ4097
  • 商品重量:600.000 克(g)
  • 货  号:SJ4097
  • 计量单位:
  • 所得积分:35
  • 作者: [法] 米歇尔·希翁 著,黄英侠 译
  •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ISBN: 9787550229945
  • 出版时间: 2014-7-1
  • 版次: 第1版
  • 字数: 242000
  • 页数: 257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包装: 平装
  • 市场价: ¥36.00
  • 销售价: ¥35.00
  • 节省: ¥1.00
  • 已经有167位朋友关注此商品,最近一个月已售出0件。
购买数量:
  (库存100)
app hook


 

【基本信息】:
作者:[法] 米歇尔·希翁 (Michel Chion) 著,黄英侠 译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29945
出版时间:2014-7-1
版次:1
页数:257
字数:242000
开本:16开
用纸:胶版纸
包装:平装

【推荐】:
开创电影声音理论新思维
认识声音构建的影像幻觉
电影声音及声音文化研究经典
最深入、最全面研究电影声音的经典著作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极具开创性的电影声音理论经典著作,从多个层面分析了语言、声响、音乐等各种声音元素如何赋予影像时间感、空间感,起到“增值”效果,重新考察了声音在视听媒体中的地位。米歇尔希翁首先将声音从画面中彻底独立出来,提出了三种聆听模式,而后将重新定义的声音再次纳入视听关系中,由此得出:不论是在早期有声片中,还是在利用了最新声音技术(如杜比、THX)的电影中,许多观众认为自己“用眼看到的画面”实际上是由声音构建的幻觉。
本书收录了好莱坞著名音响设计师、剪辑师沃尔特默奇特别撰写的精彩导读,从一线创作者亲历体验出发,探讨了希翁声音理论与电影创作实践的密切关系。同时,新版增订了100个声音概念,这是三十年来希翁对其理论体系最全面的一次梳理和总结。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米歇尔希翁(Michel Chion),法国声音理论家,具体音乐作曲家,电影研究学者,影评人。他是巴黎第三大学电影与视听研究院(IRCAV)的客座教授,同时在欧洲多家机构讲学。作为实践者,他曾加入音乐研究小组,并因其视听作品获得唱片大奖以及洛迦诺城市大奖(Grand Prix de la Ville de Locarno)。希翁出版过关于音乐与电影意象解析的著作十余部,如《声音》《电影:声音的艺术》等,曾获得(批评家协会颁发的)最佳电影图书奖。
译者简介
黄英侠,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主任,现为北京电影学院研究部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会员、声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著有《5.1路立体声影视录音操作》(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译有《放低话筒杆:电影声音批评》(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曾经作为录音师参与创作电影《大阅兵》《喋血黑谷》《候补队员》等。

【目录】:
致中国读者 
推荐序拜访声音女王 
前言 
第一部分视听合约 
第1章投射于影像之上的声音 
1.1视听幻觉 
1.2增值:定义 
1.3文字产生的增值 
电影的人声中心与词语中心5 
文字构成幻象6 
1.4音乐产生的增值 
引起情感共鸣的和非情感共鸣的效果7 
声响的非情感共鸣8 
1.5声音对运动感知和速度感知的影响 
声音运动9 
感知速度的差异10 
为“定位”视觉运动的声音与特技效果的声音10 
耳朵的时间转折点11 
1.6声音对于影像中时间感知的影响 
时间化的三个方面12 
声音使影像时间化的必要条件13 
有声电影是一种时间记录法15 
时间的线性化16 
真实时间向量17 
唧唧声和颤音:基于自然或文化的影响18 
1.7增值的相互作用:恐怖声音的案例 
第2章三种聆听模式 
2.1因果关系聆听 
定义23 
识别起因:从特殊到普遍24 
声源作为多级火箭25 
2.2语义聆听 
2.3简化聆听 
定义26 
简化聆听的条件27 
简化聆听有什么用?28 
无声源特征与简化聆听28 
2.4主动和被动感知 
第3章点与线:视听关系的纵横视角 
3.1纵向与横向的问题 
和谐还是对位?31 
视听不和谐32 
纵向的支配地位(并不存在声带)34 
3.2与剪辑有关的声音和影像 
声音剪辑并不会创造一个明确的单元35 
听不到的声音剪辑的可能性36 
听得见的声音接点会形成一个“声音镜头”吗?37 
声音场所的必要条件38 
是单元,但并不具体39 
声音流:内部逻辑和外部逻辑39 
3.3视听链中的声音 
统一41 
标点符号42 
作为标点符号的音乐:《告密者》43 
标点符号:听觉环境要素47预期:交汇 
3.4同步点和同步整合 
定义50 
虚同步点51 
象征的同步点:猛击52 
强调的同步点和时间弹性53 
同步整合55 
宽松和紧密的同步56 
第4章视听场景 
4.1有听觉场景吗? 
“影像”=画框57 
并不存在装声音的容器58 
4.2在空间中影像如何“吸引”声音 
4.3无声源的 
定义62 
无声源声音的展示62 
4.4画外空间问题 
画内、画外、非叙境63 
有例外来否定这种规律吗?64 
一种拓扑学的和空间的视角65 
环境声(地域声)65 
内部的声音66 
“远距离传播的”声音66 
声音位置,声源位置68 
4.5音乐的例外 
乐池音乐与银幕音乐69 
作为时空转换的音乐70 
4.6相对画外空间和绝对画外空间 
画外空间的传达72 
多声道电影的“侧翼效果”和“画外余迹”72 
主动和被动的画外音73 
4.7扩展 
声音对画外空间与画内空间的调整75 
扩展的变化75 
4.8听点 
空间的和主观的听点77 
听点声学判断的困难78 
影像创造听点(主观的)79 
正向人声、背向人声79 
话筒 
第5章真实的和再现的 
5.1统一体的幻觉 
5.2还音的问题 
清晰度与保真度85 
声音属性的分离和割裂:THX的范例86 
最佳音质与技术媒介88 
同期声的沉默90 
声音真实和声音逼真92 
5.3艺术渲染和重现 
什么是渲染?94 
被渲染的内容是感觉的综合96 
声音显形指数98 
渲染的案例:《子熊故事》和《谁陷害了兔子罗杰》100 
动画电影中的声音:给动作加上声音103 
第6章视听幻象 
6.1影像的另一边 
6.2虚幻的躯体:隐形人 
6.3无形音角色 
定义113 
无形音角色的能力114 
解除无声源化115 
6.4悬念 
6.5耳的“视力”,眼的“听力” 
留下声音轨迹的影像118 
耳朵的视觉120 
…… 
第二部分超越声音和影像 
附录:100个概念 
人名对照表 
片名对照表 
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

【序言】:
致中国读者
我很高兴看到《视听》在中国出版,感谢中文版的译者和后浪出版公司,以及阿尔芒·科林出版社(Armand Colin)的外国版权负责人安托万• 邦费(Antoine Bonfait)先生。因有邦费先生的帮助,这本书是我的作品里译本最全的一本,尤其是在欧洲,有英文版、德文版、意大利文版、西班牙文版以及葡萄牙文版。当然,后来又有了韩文版。现在有了新推出的中文译本,我的书又可以遇到新的读者,我非常希望能与他们见面,和他们聊一聊。
“视听”(l'audio-vision,英文为audio-vision) 在法文中是一个“新词”(neologism),源于日常用语“视听的”(audio-visuel,英文为audio-visual)。有一些语言,比如德语,很容易从已经存在的日常用语中“丛集”出一些新造的词来。在德语中,电视叫做“fernsehen”,在现代德语中的意思是“远程观看”。而在法语和其他一些西方语言中,一直以来的惯例是从古老的语言(比如希腊语)中寻找词语来指称一些新的发明(如“电话”[téléphone],即由古希腊语的单词“远距离的”和“声音”组合而成),医学专业用语也是如此。如果您想在德国检查眼睛,您要去看一个“眼睛医生”(médecin des yeux,英文为eye doctor);而在法国,您就要去看一个“眼科医师”(ophtalmologue,英文为ophthalmologist),这个词源于希腊语。这样就使一些新词带上了学术的、学究气的特色。能用两个常用的法文单词“听”(audition)和“视”(vision)组成的新词给一本书命名,我很自豪。我的本意是通过“视听”这个词具体地论述,我们谈论的是一种总体的感知,而不是声音和影像这两种不同感知的简单相加。就像音乐中的和弦,它不是三个不同音符的叠加,而是一种整体形式,是由音符之间的音程来定义的。
我很好奇“audio-vision”用中文怎么说。每种语言都是一个世界,更确切地说,是一种描述世界、理解世界的不同方式。同时我认为,所有的语言都是相通的、互补的:如果可以熟练地了解掌握十余种语言,肯定会大有裨益。可惜我自己没这么大的本事!当我写作头几本论述电影声音的书时,时常有人问我,我是否仅限于描述专属于西方电影的“文化”效应。我认为不是。我看过大量全球各国的电影,尤其是中国电影,既有早期的也有当代的。很明显,这些电影使用了同样的创作方法。主要的区别只有语言。通过字幕的帮助,我能大致明白对话的意思,但我无法理解对话与叙事中的微妙之处。不过,我明白声音和影像是怎样共同构造起时间、空间,以及是如何强调一个时刻、创造一种节奏、供人展开想象的。有许多声音是全世界都能明白的:世界各地都有风和雨,也有电视、鸟儿、机器、汽车,更不用说有人,人的听觉,当我们从一个很远的距离或是在黑暗中聆听声音时的神秘感,一个人说出的话和他脸上表情之间的神秘关系。视听的表达是世界共通的。
当然,声音是有时代属性的。一个1990年出生,看着2010年电影的法国观众,未必能理解1950年的法国电影:全球流行音乐的风格已经改变了,技术世界也已经改变了。1950年(那时我3岁)在电话亭里打电话必须得大点声;不可能在沙滩上听广播,因为没有带电池的收音机;那时世界上的流行音乐大多来自阿根廷或南美洲其他国家。因此我们也需要一种历史的研究方法:这正是我在做的,不仅仅研究有声电影的历史,而且研究全世界声音的历史。因此,向我的中国新读者们致以问候与感谢。
米歇尔• 希翁
2013 年9 月于巴黎

【后记】:
在功夫片中,我们常听见配合武打动作、落地、撞击时产生的巨大声响。但在现实生活中,人身体之间的撞击,甚至铁器之间的击打,都不会出现功夫片中那般电光火石的动静。这些耸动的效果,是声音经过设计后试图抵达的“心理的真实感”。
电影早已重塑了我们的听觉经验,就像它通过每秒24格的魔法将各种幻象植入了我们的脑海。希翁在《视听》一书中讨论了电影声音施展“魔法”的所有手段,包括语言、声响和音乐,以及这三者在影像中的系统化运作。
国内学术界对希翁的理论一直有兴趣,早在20世纪90年代,即有学者在分析电视声音的文章中引用希翁的电影人声理论;到2010年,有学者利用希翁的“听点”概念对侯孝贤的《戏梦人生》进行了解析;2012年,《电影艺术》杂志上刊载了选译的《视听》第一章。但这些零星的文章,都未能使读者一览希翁理论的全貌。2013年,北大培文出版了《声音》(Le Son),这是对希翁声音理论的第一次完整引进,而《视听》则是首部引进的希翁电影声音理论著作。接下来我们还将出版他的《电影:声音的艺术》(Un art sonore,le cinéma)。
《视听》第3版增订了一份体量“宏大”的词汇表,包含了100个声音理论概念。这些词汇大部分来自《视听》,还有一些是自《视听》1990年第1版之后,希翁在各种论著、文章中提出的新概念。其中有少数是由其他学者提出,而希翁加以利用、拓展的。希翁没有简单地按字母顺序罗列这些概念,而是按照其关联性进行分组,以此强调他30余年来努力探索的这一套理论的系统和分类。这是希翁声音理论体系的最完整的索引。
1994年《视听》的英文版出版时,好莱坞著名音响设计师、剪辑师沃尔特·默奇专门写了一篇长序,我们将之收录到中文版中。这篇序本身就是一则针对电影声音的既有学术价值又启发创作者思考的精彩绝伦的导读。
本书定名《视听:幻觉的构建》,其中主书名“视听”(audio-vision)一词,译者黄英侠老师曾译为“听觉—幻觉”,以强调经由“增值”作用,投射在影像之上的声音能使一部电影在人们心目中形成在画面上完全看不到却能够确凿感知的“幻象”。由于希翁造的这个新词非常难于在中文表达的局限性中得到清晰无误的传达,在听取多方建议后,基于国内约定俗成的用词,以及学界此前对该概念的译介,沿用了“视听”这一说法,在副标题中体现“视听”带来的“幻觉的构建”。
在本书编辑过程中,我们就一些关键概念的翻译问题与黄英侠老师、希翁先生进行了交流。因为在这期间经历了原书更新版次,需要查对比较,再加上原文的难度,颇费工夫,所以非常感谢二位老师耐心细致的解答,以及希翁先生应邀撰写了“致中国读者”。同时,特别感谢陶然女士翻译了法文新版的增订说明及审订了部分内容,感谢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李迅老师、译者黄英侠老师及默奇先生费心帮我们联系版权。
希望期盼此书已久的读者们能够从中获得新的认识,国内影视制作能够更加重视被长久置于底层的“声音”。

【书摘】:
第1章 
投射于影像之上的声音 
1.1视听幻觉 
影院灯光暗下来,电影开始了。残酷而神秘的影像出现在银幕上:一台电影放映机转动着,电影的一个特写影像穿过它,出现了吓人的动物祭品的影像、一个钉子被钉入手掌。然后,在更为“正常”的时间里,出现了一个停尸房。我们看到一个男孩的尸体,像其他尸体一样,但他忽然活了过来——他起来、读书、他倾向银幕前面,随后,在他的手前面,看起来正在形成一张美丽的女人脸庞。 
到现在为止我们看到的是伯格曼的影片《假面》(Persona,1966)的开场段落,这是一直由像雷蒙·贝卢尔(RaymondBellour)、大卫·波德维尔(DavidBordwell)、玛丽莲·约翰斯·布莱克韦尔(MarilynJohnsBlackwell)这样的人在书籍和大学课程中所分析的内容。而且,这段影片还会继续被这样分析下去。 
停!让我们把伯格曼的影片倒到头,把声音关掉,忘掉我们以前看到的,重新观看影片。现在,我们看到了相当不同的内容。 
首先,钉子钉入手掌的镜头:无声放映时,它形成了由三个分立的镜头所组成的感觉,而有声音时,因为声音的连接作用我们把它们看成一个镜头。不仅如此,无声时,被钉的手是抽象的,有声音时,它是可怕的、真实的。在停尸间的诸多镜头中,如果没有将它们连接在一起的滴水声,我们会发现这些镜头只是一系列静止的画面,上面只有互不相干的尸体的各个部位,失去了空间和时间。而且,那个男孩子的右手,没有伴随它的颤动的音乐来构成它探索的手势,就不会“形成”女人的面孔,而只是毫无目的地移动。整个段落已失去它的韵律与整体性。伯格曼是个被评价过高的导演吗?声音仅仅掩盖了影像的空洞、空虚吗?
……

【插图】:

 
如果您对本商品有什么问题,请提问咨询!
如果您对本商品有什么评价或经验,欢迎分享!

支付方式

正品保证

热销商品推荐

浏览过的商品

Copyright © 2002-2023 电脑音乐书店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天津·东丽区   津ICP备05008346号
本商店顾客个人信息将不会被泄漏给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    本商店logo和图片都已经申请保护,不经授权不得使用
有任何购物问题请联系我们在线客服  |  电话(TEL):13312093288  E-mail:service#midibooks.net (请将#用@替换)

Powered by ShopEx v4.9.0 |Gzip enabled 津ICP备05008346号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