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登录]   [免费注册]
gb
类型纪录片:影像里的中国——暨南新闻传播学术系列
 
   
查看大图

类型纪录片:影像里的中国——暨南新闻传播学术系列

金震茅著的《类型纪录片--影像里的中国》中基本上就是以题材和内容来对纪录片进行归纳分类的。

  • 商品编号:SJ4105
  • 商品重量:600.000 克(g)
  • 货  号:SJ4105
  • 计量单位:
  • 所得积分:38
  • 作者: 金震茅 著
  • 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 ISBN: 9787566808530
  • 出版时间: 2014-4-1
  • 版次: 第1版
  • 页数: 289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包装: 平装
  • 市场价: ¥39.80
  • 销售价: ¥38.00
  • 节省: ¥1.80
  • 已经有172位朋友关注此商品,最近一个月已售出0件。
购买数量:
  (库存100)
app hook
 

【基本信息】:

系列:暨南新闻传播学术系列

作者:金震茅 著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6808530

出版时间:2014-4-1

版次:1

页数:289

开本:16开

用纸:胶版纸

包装:平装


【内容简介】:

  《暨南新闻传播学术系列·类型纪录片:影像里的中国》中基本上就是以题材和内容来对纪录片进行归纳分类的。比如他对中国民族纪录片的研究,通过对大量民族纪录片的分析整理,认为民族纪录片是以少数民族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文化、生活等为题材的纪录片。民族纪录片在塑造民族形象、留存民族印记、启迪民族心智过程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使命和责任。震茅君从不同的角度重新思考了民族文化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挖掘了民族纪录片呈现的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生活绚烂多姿而又共鸣共振的审美效果。进入新世纪以来,儿童纪录片在思想内涵的深度化追求,纪录样式的探索性实践,与当代纪录片产生了共时性的审美追求和价值实现,书中关于儿童纪录片的研究反映了震茅君在这一方面的思考。


【作者简介】:

  金震茅,高级编辑。1981年8月参加工作,19鸥年10月至今在江苏省常熟市广播电视总台工作。现任常熟市广播电视总台电视中心党支部书记、常熟市广播电视学会副会长。主创的80多篇新闻、社教、文艺作品曾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提名奖和江苏省、苏州市广播电视新闻、社教、文艺节目奖,在新闻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约400篇近200万字,并有多篇文章入选各种作品集。个人主要著作有《新闻报道艺术枝谈》(河海大学出版社)、《湖畔弄潮》(中国文联出版社)、《同一种声音——金震茅新闻业务文选》(青海人民出版社)和《网络广播传播形态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其中学术专著《网络广播传播形态研究》获第六届全国广播电视学术著作评比二等奖。


【目录】:

总序

研究、认识和相信真理是一种美德(代序)

绪论

第一章 民族纪录片:走向世界的一种新可能

第二章 城市纪录片:记录让城市更精彩

第三章 海洋纪录片:知海用海卫海

第四章 文献纪录片(上):宏大叙事的影像史志

第五章 文献纪录片(下):给人民以尊严

第六章 地理纪录片:人与自然的永恒主题

第七章 风光纪录片:美在自然风光无限

第八章 女性纪录片:温柔的力量

第九章 美食纪录片:品味中国味道

第十章 工程纪录片:让蓝图成为现实

第十一章 外交纪录片:风云世界激扬中国

第十二章 手艺纪录片:指尖上的记忆

第十三章 民俗纪录片:美学价值及其时代精神

第十四章 江南纪录片:呈现江南文化的水乡映像

第十五章 环保纪录片(上):让绿色走进家园

第十六章 环保纪录片(下):和谐发展的智慧之思

第十七章 长征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十八章 作家纪录片:讲述作家自己的故事

第十九章 文化纪录片:传承地域文化的历史文脉/16∈

第二十章 抗战纪录片:用历史昭示后人

第二十一章 西部纪录片:西部文明的传播和驻足

第二十二章 灾难纪录片:影像记录与历史记忆

第二十三章 考古纪录片:再现中华民族的历史脉络

第二十四章 法制纪录片:科技视角下的法治进程

第二十五章 “三农”纪录片:把握农村改革开放的深层脉动

第二十六章 儿童纪录片(上):看上去很美

第二十七章 儿童纪录片(下):导思·染情·益智

第二十八章 地震纪录片:表达及意义

第二十九章 体育纪录片:体育的力量

第三十章 军事纪录片:向世界展示中国军魂

结语:“十二五”期间中国纪录片的传播态势及其发展前瞻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一个国家的大小与一个人的影响力和地位直接相关。这一说法是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在其所著《领导人》(有译《领导者》)一书的开篇中提出的。他写道:“在我担任公职的年月里,人们问我最多的问题之一是:‘你认识的领袖人物中谁最伟大?’”尼克松说:“对这个问题不可做简单的答复。……使一位领袖人物跻身伟大人物之列有三个因素:伟大的人物、伟大的国家和重大的事件。”事实似乎真的三个缺一不可。比如由于国家有大小,一些“出类拔萃的人物在一个小的国家里虽然显示出伟人的种种品质”,但难于得到更大的施展和更广的认同。

  三十年前读过的这段话之所以感铭至深、过目不忘,是因为它对于如何看待自己和广电同行(特别是地方台同行)而言,不啻为一支警醒剂。中国的广播电视实行“四级办”,天地自有大小。这些年在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工作使我有幸结识各地、各级广电工作者,也因此常常感叹我们这个系统真是卧虎藏龙。即便是在最基层的县级台也有一大批爱事业、善谋略、有思想,在实践和理论研究上均有出色成就的“真人”。遗憾的是也许干到退休他们都难以走上更高一级平台大展身手而广为人知。但这不会影响他们的职业尊严,包括学术尊严,因为非不能也,实无缘也。在这些人里,江苏常熟广电中心的金震茅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位。

  初知金震茅这个名字,始于2005年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举办的广播电视与“三农”的征文活动。震茅君的应征作品《经济发达地区对农广播的现状、特点及发展对策》获得了一等奖。论文提出,江浙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已非“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相当多的人已经到工厂上班,甚至自己就办有企业,他们要么已无地可种,要么种地变成了副业。因此,这些地区的对农广播必须适应这种新变化,在节目设计、内容选择上作出新安排。作者这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析问题的能力使我记住了他的名字。而在此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举办的“十二五时期广播电视的科学发展”、“城市广播电视改革与发展”、“新闻媒体与执政党关系研究”以及“纪录片繁荣发展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等一系列征文活动中,震茅君几乎成了“种子选手”,不仅都有应征作品,而且几乎都获奖。


【书摘】:

一、知海:梳理中华民族海洋文明进程

  纪录片《走向海洋》站在时代的角度与历史的高度,系统梳理了中华民族5000年海洋文明的沧桑变迁。

  1.唤醒民族记忆深处的海洋印记

  “向海而兴,背海而亡”,这是纪录片《走向海洋》最重要的观点之一。《走向海洋》从秦始皇五次东巡一直讲到中国当下的现实问题,生动、系统地总结了海洋在中华民族兴衰沉浮的大历史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是雨水与海洋的主宰。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文明有海洋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与海洋密切相关。在《走向海洋》第1集《海陆钩沉》中,明确指出“对大海充满敬畏,是早期人类共同的心理基调”。《走向海洋》第2集《海上明月》中说“古籍记载,住在海边的吴越居民就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海洋性格”,越人是“以舟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而吴国更是“不能一日无舟楫之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说,至今为止,农业文明的因袭,历史发展的曲折,仍然从思想观念到制度设计,从科技积累到发展方式,都制约着中国人的海洋梦想。很多国人仍然还没有完全意识到,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面积之外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面积对于未来中国的意义。纪录片《走向海洋》的出现,回溯了中华民族海洋文明发展的历史渊源,提升了民族海洋意识尤其是海权意识,对于帮助受众更加深刻全面地认识中华民族的海洋文明和海洋文化,唤醒民族记忆深处的海洋印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揭示中华民族海洋观念的转变进程

  纪录片《走向海洋》分析了古代东西方人截然不同的文明特质,揭示了中华民族海洋观念的转变进程。首先,历史告诉我们,中国不仅是一个内陆文明国家,更是一个海洋文明国家。自秦始皇扫六合而统一中国以来,中国人就一直在追寻海的足迹。赢政在完成内陆的一统之后,旋即开始了向海疆的扩张,并派遣徐福东渡大洋。大汉天朝,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元朝创建了当时为世界震惊的水军。明朝时代,郑和率领的船队轰动世界。在新时代,中国需要新的生存空间——海洋。有中国海,就有中国海洋文化。其次,纵观中国历史,走向海洋多数是被逼出来的:一是内在的需要,土地资源不足了,就要走向海洋开发资源;二是外在的挑战,海洋不安全了,就走向海洋保家卫国。所以,只有建立开放包容的全球视野,积极拥抱海洋,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崛起于世界。再次,在加快海洋开发、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纪录片《走向海洋》主动传播海洋知识,深刻挖掘海洋文化,引导舆论关注海洋热点问题,促进全社会认识海洋、关注海洋、善待海洋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海洋,提高全民族海洋意识。最后,纪录片《走向海洋》强调求新求变、先行先试的开创意识,求富重商、搏击潮头的竞争意识,世界互动、海纳百川的开放意识,为当前我国的海洋开发寻找历史依据,提供精神动力。因此纪录片《走向海洋》有利于增强国人海防意识、自强意识,也有利于向世界宣示中国的和平崛起。

  3.再现中华民族海洋文化特质魅力

  纪录片《走向海洋》通过大量史实,使受众能够深切领悟到中华民族自殷商时代以来就有征服海洋的勇气,中华民族同样具有海洋文化的特质魅力。

  首先,中华民族在自己的文明史中,并没有拒绝大海的召唤。与西方殖民者通过海洋在全球争霸和掠夺不同,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经略海洋的目的,只是为了传播文明、发展贸易以互通有无。这也是为什么直到今天,郑和与他的事迹一直在东南亚和南亚被传诵、纪念的原因。

  其次,展示了中华民族历史风帆在指南针引航下曾经独占鳌头的历史篇章。在纪录片《走向海洋》第2集《海上明月》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

  在宋代,航海家们对季风和洋流已经颇为熟悉。在福建泉州的九日山上,今天依然可以看到当时人们记录航海前“祈风”的石刻。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写道:“在11世纪中,他们在潮汐理论方面一直比欧洲人先进。”

  流风所及,甚至宋代的士大夫对于海洋气象、水文知识也不陌生。在《梦溪笔谈》中,记录了4种指南针的装置方法,这提示已发现另一项先进的航海技术——罗盘导航。

  罗盘随着船队一起到达了印度洋,印度和阿拉伯的航海家们如获至宝。接着,欧洲人开始受益。恩格斯曾十分肯定地指出:中国“磁针从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人手中,在1180年左右”。

……


【插图】:

如果您对本商品有什么问题,请提问咨询!
如果您对本商品有什么评价或经验,欢迎分享!

支付方式

正品保证

热销商品推荐

浏览过的商品

Copyright © 2002-2023 电脑音乐书店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天津·东丽区   津ICP备05008346号
本商店顾客个人信息将不会被泄漏给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    本商店logo和图片都已经申请保护,不经授权不得使用
有任何购物问题请联系我们在线客服  |  电话(TEL):13312093288  E-mail:service#midibooks.net (请将#用@替换)

Powered by ShopEx v4.9.0 |Gzip enabled 津ICP备05008346号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