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系列:新闻传播学重点学科建设丛书
作者:姚洪磊 著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996004
出版时间:2014-6-1
版次:1
页数:157
字数:201000
开本:16开
用纸:胶版纸
包装:平装
【推荐】:
没有哪一种艺术能如纪录片这样生动地呈现与世界原貌如此逼近的图像,并且图像所意指的那些人和事本来就是一种实际的存在。但是,在“天性”中即高度符合现象学精神的纪录片艺术,从来未能正式与现象学“结缘”。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新闻传播或艺术专业的师生,也可为电视媒体工作人员、广大纪录片爱好者提供资料和视角的借鉴。
【内容简介】:
《纪录片审美经验现象学》采用现象学理论与方法,首次对纪录片的审美经验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基本实现了对现象学美学中不同理论的有机融合,从开创性地构建起了纪录片审美经验现象学理论体系。全书共六章分别阐述了纪录片审美经验现象学的理论基础、纪录片审美经验现象学的基本特点、纪录片创作者的审美经验、纪录片观赏者的审美经验、纪录片审美的理想状态等议题,对纪录片审美价值的本质、纪录片的真实性、纪录片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纪录片的“纪实”与“虚构”等问题展开研究,将其中显示出的传统形而上学“二元论”思维框架所导致的困境乃至纠缠不清的问题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
【作者简介】:
姚洪磊,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硕士、文学博士。现任教于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新闻与传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湖北卫视品牌推广组顾问,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华中科技大学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自然历史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研究员。在《国际新闻界》《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等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或参与课题多项。曾在湖北广播电视台工作多年,《山与水的对话》等纪录片作品曾获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评比一等奖,另获中国旅游电视“金杜鹃”奖、湖北“屈原文艺奖”、“湖北新闻奖”等奖项十余项。先后参与湖北广播电视台、武汉电视台数十档节目的策划,出版作品有《兄弟》(诗集)、《狮子河》(长篇小说)、《写意书法》(合著)。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研究缘起/3
第二节研究文献/5
一、纪录片审美价值的研究/5
二、纪录片真实性的研究/8
三、纪录片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研究/11
四、纪录片“纪实”与“虚构”的研究/13
五、纪录片审美取向演变的研究/16
六、纪录片与现象学相联系的研究/18
第三节研究意义/22
一、理论意义:构建一个全新的纪录片美学理论体系/22
二、现实意义:引导和提升现实中的纪录片审美经验/22
第二章纪录片审美经验现象学的理论基础/23
第一节现象学的方法与基本概念/25
一、“直观”/25
二、“意向性”/26
三、“生活世界”/27
四、“存在”与“此在”/28
五、“真理”与“解蔽”/29
六、“视域”/30
第二节现象学美学理论/30
一、盖格尔的“价值论美学”/31
二、茵加登的“文学现象学”/32
三、杜夫海纳的“审美经验现象学”/33
四、加达默尔的“诠释学美学”/34
第三章纪录片审美经验现象学的基本特点/39
第一节从现象学视角认识纪录片艺术/41
第二节以纪录片审美经验为研究核心/43
第三节从创作者和观赏者两个维度展开研究/45
纪录片审美经验现象学目录第四章纪录片创作者的审美经验/51
第一节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我”与“生活世界”/53
一、审美主体:一个什么样的“我”/53
二、审美对象: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世界”/59
第二节“直观”的三种形式:纪实、虚构、口述/64
一、“纪实”——“当下性”的“直观”/64
二、“虚构”——“当下化”的“直观”/70
三、“口述”——“复合型”的“直观”/77
第三节“镜像生活世界”:意识内的“再造”/82
一、时间——“内时间客体”及其主观“再造”/82
二、叙事——“悬念化叙事”与“空虚意向营造”/86
三、选择——“直观”对象与“向美而在”的“镜像生活之流”/91
第五章纪录片观赏者的审美经验/99
第一节纪录片作品的结构层次/101
一、第一层:“声画基质”/101
二、第二层:“镜像生活之流”/102
三、第三层:“真理—意蕴”/104
第二节纪录片的审美价值与非审美价值/107
一、纪录片审美价值是“存在”的“真理”/107
二、纪录片的核心审美价值不是功利价值/112
第三节对纪录片的审美态度与非审美态度/116
一、对纪录片的审美态度/116
二、对纪录片的非审美态度/118
第四节对纪录片的普通直观与审美直观/121
一、对纪录片的普通直观/121
二、对纪录片的审美直观/122
第五节对纪录片的审美判断与非审美判断/125
一、对纪录片的审美判断/125
二、对纪录片的非审美判断/126
第六章纪录片审美的理想状态/129
第一节横向的维度:观赏者与创作者的“视域融合”/131
第二节纵向的维度:永远在历史中的“视域融合”/135
结语/141
参考文献/143
附录中外纪录片代表作品/153
后记/156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研究缘起/3
第二节研究文献/5
一、纪录片审美价值的研究/5
二、纪录片真实性的研究/8
三、纪录片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研究/11
四、纪录片“纪实”与“虚构”的研究/13
五、纪录片审美取向演变的研究/16
六、纪录片与现象学相联系的研究/18
第三节研究意义/22
一、理论意义:构建一个全新的纪录片美学理论体系/22
二、现实意义:引导和提升现实中的纪录片审美经验/22
第二章纪录片审美经验现象学的理论基础/23
第一节现象学的方法与基本概念/25
一、“直观”/25
二、“意向性”/26
三、“生活世界”/27
四、“存在”与“此在”/28
五、“真理”与“解蔽”/29
六、“视域”/30
第二节现象学美学理论/30
一、盖格尔的“价值论美学”/31
二、茵加登的“文学现象学”/32
三、杜夫海纳的“审美经验现象学”/33
四、加达默尔的“诠释学美学”/34
第三章纪录片审美经验现象学的基本特点/39
第一节从现象学视角认识纪录片艺术/41
第二节以纪录片审美经验为研究核心/43
第三节从创作者和观赏者两个维度展开研究/45
纪录片审美经验现象学目录第四章纪录片创作者的审美经验/51
第一节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我”与“生活世界”/53
一、审美主体:一个什么样的“我”/53
二、审美对象: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世界”/59
第二节“直观”的三种形式:纪实、虚构、口述/64
一、“纪实”——“当下性”的“直观”/64
二、“虚构”——“当下化”的“直观”/70
三、“口述”——“复合型”的“直观”/77
第三节“镜像生活世界”:意识内的“再造”/82
一、时间——“内时间客体”及其主观“再造”/82
二、叙事——“悬念化叙事”与“空虚意向营造”/86
三、选择——“直观”对象与“向美而在”的“镜像生活之流”/91
第五章纪录片观赏者的审美经验/99
第一节纪录片作品的结构层次/101
一、第一层:“声画基质”/101
二、第二层:“镜像生活之流”/102
三、第三层:“真理—意蕴”/104
第二节纪录片的审美价值与非审美价值/107
一、纪录片审美价值是“存在”的“真理”/107
二、纪录片的核心审美价值不是功利价值/112
第三节对纪录片的审美态度与非审美态度/116
一、对纪录片的审美态度/116
二、对纪录片的非审美态度/118
第四节对纪录片的普通直观与审美直观/121
一、对纪录片的普通直观/121
二、对纪录片的审美直观/122
第五节对纪录片的审美判断与非审美判断/125
一、对纪录片的审美判断/125
二、对纪录片的非审美判断/126
第六章纪录片审美的理想状态/129
第一节横向的维度:观赏者与创作者的“视域融合”/131
第二节纵向的维度:永远在历史中的“视域融合”/135
结语/141
参考文献/143
附录中外纪录片代表作品/153
后记/156
【序言】: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新闻传播实践呈现出越来越纷繁复杂的景象,作为积极回应现实的学科,新闻传播学面临诸多新的挑战,这些挑战反过来也成为推动学术研究发展的新动力。
在全国众多的新闻传播院系中,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的新闻传播教育富有自己的办学特色与研究特色。
从办学特色看,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把自身打造成新闻教育的基地和体育记者的摇篮。从2001年开始,新闻传播学院先后开办了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告学、广播电视编导、视觉传达设计等本科专业,2013年获批成为湖北省省级试点学院,这也是全省新闻传播类唯一的试点学院。2014年,由新闻传播学院牵头,联合湖北师范学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三校的新闻传播院系,与湖北广播电视台共建省级实习实训示范基地。
从研究特色看,新闻传播学院坚持新闻传播学与体育学融合研究,探索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前沿问题。为此,新闻传播学院设立了媒体体育研究中心这一校级科研平台,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科研型的体育节目数字处理实验室。2012年10月,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获批省级重点培育学科,从而迎来了学科建设发展的新契机。2014年,张德胜教授牵头申报的“融媒时代的体育新闻传播研究”获批湖北省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项目。
学科建设是龙头,专业建设是基础,团队建设是关键。“抢机遇,入主流,创特色,出精品”,这已成为武体新闻传播人的基本共识。本丛书即是在这一背景下推出,从科研方面彰显出2013年度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省级重点培育学科建设的成果。
“新闻传播学重点学科建设丛书”第一批书目收录了五本专著,包括:张德胜教授的《媒体体育与体育媒体》,万晓红教授的《奥运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以柏林奥运、东京奥运和北京奥运为样本》,付晓静博士的《1990年代以来媒介体育传播中的民族主义话语建构》,姚洪磊博士的《纪录片审美经验现象学》以及周榕博士的《中国公共危机传播中的媒介角色研究》。
这些著作既有对体育传播现象的深入考察与理论透视,也有对新闻传播学新鲜话题的深入解析与回应;既涉及宏观的理论问题,又涵盖了微观的实践分析。这五本著作,理论视角多元,研究思路丰富,关注问题深入,都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与沉淀,经过不断的修改与补充得以问世的。
这套丛书的出版,标志着新闻传播学院学科建设在科研能力提升上进入了快车道,对于新闻传播学院师资水平,也是一个全方位的展现。从体育传播学研究来看,本套丛书中的前三部,集中体现了新闻传播学院教师对于体育传播学前沿问题的关切,展现出新闻传播学院教师在体育传播学领域的研究水准与研究实力。而姚洪磊博士与周榕博士,均是近年来学院引进的新闻传播学博士,他们都有着较长时间的新闻从业经历,再加之博士期间系统的学术训练,使他们的著作鲜明地体现了理论考察与实践体悟的结合。“新闻传播学重点学科建设丛书”得以顺利出版,首先要感谢湖北省教育厅与武汉体育学院对于新闻传播学重点学科建设的资助,其次还要感谢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关心与支持。我们期待这套丛书的问世,能从不同视角丰富现有新闻传播学与体育传播学的研究,引起学界的关注与回应,从而进一步推动学院重点学科建设的发展。
这五部著作的问世,只是新闻传播学院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的起点,不是终点。
张德胜
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东湖学者特聘教授
博士生导师
序
以现象学的方法研究纪录片的审美经验,这是一个新的视角,它对纪录片的发展无疑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意味着对一个与传统理论截然不同的纪录片美学理论新体系的探索,在纪录片研究领域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现象学被公认是西方哲学中最艰涩难懂的一个体系,而纪录片艺术又是一个相对“高端”的艺术门类。以现象学理论解析纪录片审美实践,要求对二者的基本理论和研究对象同时通晓,任何一者欠缺,都无法胜任这项研究。姚洪磊在硕士研究生阶段攻读的是哲学专业,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哲学功底。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有着十余年的电视工作经验,尤其是其纪录片作品曾多次在全国评比中获奖,这是他研究纪录片审美经验的有利条件。而本书正是来源于他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写的学位论文《现象学视域下的纪录片审美经验研究》。
创新,意味着挑战。人们一般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观察客观世界,而本研究以有“唯心主义”之嫌的现象学分析纪录片,在理论上具有冒险性。所幸在其博士论文答辩当中,多数评审专家都以宽广的学术胸怀,使他的冒险探索“化险为夷”。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他又进一步修改、补充、完善,形成本书。
在电视艺术中,没有哪一种节目类型能如纪录片这样真实、生动地呈现世界原貌。如此逼近地展现生活真实的纪录片作品,全面调动着观众的知觉系统,作为最具“直观”特性的一门艺术,它天然适应并期待着现象学美学对它的理论观照。
在本书中,姚洪磊首先揭示了一个现实:在传统美学的视域下,关于纪录片审美价值的本质、纪录片的真实性、纪录片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纪录片的“纪实”与“虚构”等问题的研究,均显示出传统形而上学“二元论”思维框架所导致的困境。“而对于这些纠缠不清的问题,现象学的理论与方法均能使其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秉承现象学侧重意识研究的基本精神,姚洪磊以纪录片的审美经验为研究重点。虽然主要参考了杜夫海纳的审美经验现象学体系,但又不囿于其理论框架,与杜夫海纳仅仅关注欣赏者的审美经验体系不同,本书还对创作者的审美经验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从作者与观众两个维度展开纪录片审美经验研究,是本书的一个主要特点。与此同时,研究还兼以海德格尔的生存论现象学、加达默尔诠释学美学、盖格尔的价值论美学、梅洛庞蒂的身体美学(知觉现象学)、茵加登的文学现象学为理论渊源,基本做到了融会贯通。
在纪录片创作者的审美经验研究中,姚洪磊对作为审美主体的“我”与审美对象的“生活世界”进行了内涵的揭示,并将纪录片创作当中对于对象的“直观”归纳为三个基本类别:作为“当下性直观”的“纪实”,作为“当下化直观”的“虚构”,作为“复合型直观”的“口述”。书中还指出,纪录片创作过程,同时也是创作者将“镜像生活世界”在意识内的“重构”过程。“重构”涉及“内时间客体”的主观化“再造”、叙事中对观众“空虚意向”的营造,以及对“质料”与“结构”的选择。我认为,基于现象学的理论与方法,这些思想都已形成纪录片美学研究的宝贵收获。
在纪录片观赏者的审美经验研究中,本书首先把纪录片作品的结构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声画基质”,第二层是“镜像生活之流”,第三层是“哲理意蕴”。它们基本与现象学“图像意识”的三个层次相对应。从现象学观念出发,姚洪磊认为,纪录片的审美价值是一种非功利化的价值,其核心是人类“存在”的“真理”,它在感性中得以呈现。观赏者对于纪录片作品的“直观”因其审美态度的不同,分为普通直观与审美直观,最后也必然导致审美判断与非审美判断的分殊。他还认为,纪录片审美的理想状态是两个维度的“视域融合”:横向维度的观赏者与观赏者的“视域融合”,纵向维度的历史性与动态性的“视域融合”,而“解释学的循环”发生于其中,通过循环往复的审美体验,纪录片艺术作为一种严肃“游戏”呈现出其本体性特征。整个理论体系最终以解释学作为落点,我个人也是比较赞同的。
概而言之,本书首度在现象学的视域下对纪录片审美经验做出全面系统的学理分析,基本实现了对纪录片审美经验现象学理论体系的尝试性构建。即使这个新体系一时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对于这种创新,我也持包容和鼓励的态度。同时,我也期待着他在未来的学术生涯中更加努力,取得更大的成绩。
石长顺2013年12月12日于喻园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研究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导)纪录片审美经验现象学序
【书摘】:
向着创作主体而非现实存在偏离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纪录片本体的真实存在和作为独特电视文艺形式的真正价值,形成了创作主体的价值选择和表现客体的本体还原之间的双向异化。”诸如此类的批评声接连不断,而张以庆本人则一直坚持自己早先提出的“主观论”:“《英和白》自始至终是由两大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画面,另一部分是字幕。音乐和歌曲这两部分都经过了精心的选择,加工和组合,非常‘主观’。坦率地说,制作后的片子几乎已经从‘素材’中彻底脱离出来,而这正是我的本意。我就是要故意运用暗示、象征、对比、强化等手段,表达我所要表达的东西。因为我坚信,这一切的的确确在他们的生活中发生过和发生着,而且至少‘白,真真实实地感受到了我所感受到的东西,如果不这样编辑就不是‘英’和‘白,本来的生活。即使如此,画面和音响也没有能够把它们的生活给予我们的警示全部表达出来,我强烈感到手段的缺乏给创作带来的窘迫。”
对于张以庆的观点,洪国舫不同意,他说:“应当说,纪录片的‘主观干预,难以避免,并总是伴随着整个创作过程,纪录片所展示的也总是记录者眼中的世界。但是,由于纪录片这一形式上的要求,记录者的主观干预应当具有某种合法性。离开了‘合法性’,纪录片也就不成为纪录片了。”
胡智锋和江逐浪明确表示:任何的表达方式都是“主观的”,不同的表达方式,完成不同的功能,反映不同的认知。电视纪录片反映的是对生活真实的关注,可即使如此,也仍然不可避免地在镜头、场景、素材、主题等各个环节的选择上渗透着创作者的主观因素,也就意味着电视纪实片的创作者仍然在反映着创作者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陈俊杰亦表示:“纪录片不同的面貌反映了纪录片从业者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而这本身也是多彩世界在纪录片上的一种真实反映,包括纪录片人对不同艺术追求的坚守。”
在国内学者为主观性和客观性争论不休之时,大多数人可能没有注意到,《世界纪录电影史》作者埃里克·巴克早已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的确,在纪录片工作者里面有人倡导‘客观性’。这像是一个否定解释作用的说法。这种主张也许有来自战略上的需要,但完全是没有意义的。
……

支付方式

正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