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系列:媒介与社会书系(第三辑)
作者:刘新传,冷冶夫,陈璐 著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708183
出版时间:2014-4-1
版次:1
页数:203
开本:16开
用纸:胶版纸
包装:平装
【推荐】:
《角色与认同: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战略》是“媒介与社会书系”之一,从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的核心价值出发,立足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特征和“走出去”、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的发展趋势,力图做到宏观战略、中观策略与微观措施三观统一,纪录片生产、经营、销售良性循环,既充分体现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理论研究的世界眼光,又体现出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实践的中国视野;既有放眼世界发达国家纪录片的成功经验,又有中国自身发展空间的努力探索——在影像传播中定位中国角色、实现民族认同。
【内容简介】:
《角色与认同: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战略》从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的核心价值出发,立足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特征及我国“走出去”、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的发展趋势,力图做到宏观战略、中观策略与微观措施三观统一,纪录片生产、经营、销售良性循环,既充分体现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理论研究的世界眼光,又体现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实践的中国视野;既有西方发达国家纪录片的成功经验,又有中国纪录片自身发展空间的努力探索——在影像传播中定位中国角色、实现民族认同,让世界看到一个“可爱的中国”。
【作者简介】:
刘新传,清华大学与Texas A&M、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联合培养博士,清华大学与阿姆斯特丹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主持或参与国家基金项目5项,出版专著4部,获国家级奖励3项,中英文论文被SSOI、CSSCl检索11篇。主创的《油菜花开》、《躁动》,指导学生创作的《问路》等作品曾获法国FIPA、半岛等国际影像节大奖。冷冶夫,中国国际影视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中国影视艺术协会副主席,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中国政府奖及多个国际电影电视节评委,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客座教授,全国十佳电视工作者。曾创作《毛泽东》、《让历史告诉未来》等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100多部(集),短纪录片2000多部。出版《21世纪的电视理念》等著作25部。作品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新闻奖等国家级奖80多项,另有7部纪录片在国际电影电视节上入围并获得金银奖等奖项。陈璐,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第五一二所神州传媒副总经理,中国传媒大学电视新闻专业硕士,国家重大专项“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工程”纪录片副总编导,参与《太空侠》、《飞夭揽月》等制作,作品入选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
【目录】:
绪论
第一章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战略顶层设计
第一节纪录片顶层设计之传播战略
第二节纪录片顶层设计之外宣战略
第三节纪录片项层设计之经营战略
第四节纪录片顶层设计之方式战略
第五节纪录片顶层设计之技术战略
第二章美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战略
第一节美国纪录片的资源与竞争力
第二节美国纪录片商业化战略分析
第三节美国纪录片进入国际市场模式
第三章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的历史与出路
第一节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的历史演进
第二节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的困境与出路
第三节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的产业分析
第四章纪录片在国际传播战略中的核心价值
第一节纪录片的历史诠释价值
第二节纪录片的文化交流价值
第三节纪录片的市场商业价值
第四节纪录片的国际传播价值
第五章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的全球化战略
第一节中国纪录片的本体定位
第二节多元融合的全球化趋势
第三节多维时空的全球化思维
第六章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的差异化策略
第一节中国纪录片差异化策略的商业模式
第二节中国纪录片差异化策略的评奖模式
第三节中国纪录片差异化策略的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
这种先天的基因使它在成长过程中有种不断向外延伸的内在动力,但是由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理念与方式未能与世界同步,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将目光瞄准世界,大踏步地前进。因此,在创作路径上,中国电视纪录片体现为从国内走向国际,并且与国际逐步接轨、融合。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电视纪录片由于特定的政治社会环境,宣传教育功能的新闻纪录片成为当时创作的主要方式。尽管有些西方学者来中国讲学、拍片,但是创作的题材大都与国内的新闻、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拍摄的目的都是服务当时国内的宣传方针。比如,早在抗日战争期间就曾来到中国拍摄《四万万人民》的荷兰纪录片导演伊文思,1958年在中国北方的内蒙古和南方的江苏等地拍摄完成系列纪录片《早春》,“文革”期间,他拍摄大型纪录片《愚公移山》;1963年,英国的费力克斯·格林来到中国,拍摄了纪录片《中国》,用西方人的眼光比较真实地记录了中国的社会现实。然而,让中国的电视纪录片以较高水平走上国际舞台的是从中日合作拍片开始的。1979年,日本NHK来中国与中央电视台合拍大型系列片《丝绸之路》,国内制作人员在与日本同行的合作中边干边学,积累经验。但是由于中国与国际社会的长期隔绝,导致人们观念落后,《丝绸之路》的播出在国内观众中没有产生应有的反响,但是它所显示的大型系列片的方向、通过与先进国家合作走向国际的路径已被电视界人士所看好。于是,中央电视台又相继与日本媒体合作拍摄《话说长江》(25集)、《黄河》,(30集)等系列纪录片,并取得成功。尤其是《话说长江》影响最大,在长达半年的播放时间里,亿万观众收看《话说长江》,并积极参与到与其有关的活动中,这在中国电视史上盛况空前。大多数论者认为,此片大气磅礴的思想内容,大好河山的壮美风貌,富有民族特点、电视特点的艺术形式是其成功的关键所在。
……

支付方式

正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