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登录]   [免费注册]
gb
电影技术的历史与理论——北京电影学院数字电影技术专业系列教材
 
   
查看大图

电影技术的历史与理论——北京电影学院数字电影技术专业系列教材

本书深入介绍了电影技术的早期历史及当前数字电影的发展前沿。内容包括从幻灯影像到发明电影的过程中安许茨、勒普兰斯、弗里斯-格林等各位先驱者的贡献,数字电影拍摄技术的最新突破、实践中尚待解决的问题、不同设备的性能对比研究、4K技术的进展等等。全书图文并茂,十分清晰地展现了电影技术的过去与将来。对影视专业学生以及从事实际制作的业界人士而言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 商品编号:SJ4341
  • 商品重量:750.000 克(g)
  • 货  号:SJ4341
  • 计量单位:
  • 所得积分:45
  • 作者: 陈军,常乐 主编
  •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ISBN: 9787510086403
  • 出版时间: 2014-12-1
  • 版次: 第1版
  • 页数: 248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包装: 平装
  • 市场价: ¥49.80
  • 销售价: ¥45.00
  • 节省: ¥4.80
  • 已经有336位朋友关注此商品,最近一个月已售出0件。
购买数量:
  (库存100)
app hook
 

【基本信息】:

系列:北京电影学院数字电影技术专业系列教材

作者:陈军,常乐 主编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86403

出版时间:2014-12-1

版次:1

页数:248

开本:16开

用纸:胶版纸

包装:平装


【推荐】:

  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技术系组织编写。

  回溯电影史前史、早期发明过程中技术的发展。

  直面数字时代技术前沿的重大进展、最新成果。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介绍了电影技术的早期历史及当前数字电影的发展前沿。内容包括从幻灯影像到发明电影的过程中安许茨、勒普兰斯、弗里斯-格林等各位先驱者的贡献,数字电影拍摄技术的最新突破、实践中尚待解决的问题、不同设备的性能对比研究、4K技术的进展等等。全书图文并茂,十分清晰地展现了电影技术的过去与将来。对影视专业学生以及从事实际制作的业界人士而言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陈军,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技术系副主任、副教授,北京市“青年骨干教师”。具有多年数字影视技术方面的科研、教学和创作经验,主要教授课程有《数字电影摄影技术》《影片技术分析》;参与了多项高品质数字影像及特种影像的科研和制作项目,包括北京电影学院数字媒体技术研究所筹建工作,国家广电总局《数字电影摄制工艺研究》《数字电影摄制技术规范》,科技部《虚拟电影制作技术研究》《数字电影编码及检测技术研究》等。同时,作为骨干力量完成的作品有三洋、康佳、TCL等高质量电视展示片、世博3D 纪录片《世博之光》、北京《朝阳最美24 小时》3D 宣传片等,并作为技术指导参与了数十部故事片的制作工作。

  常乐,2003 年起在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技术系任教,主要承担《数字影院技术》课的讲授工作,同时致力于电影数字母版技术、数字影院技术、电影数字修复及存档技术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数字电影发行放映服务关键支撑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课题三《数字电影发行质量保障测试技术研究》的科研工作。除了教学科研外,参与完成《归来》《金陵十三钗》《海上传奇》《天注定》《反贪风暴》《脱轨时代》《熊出没之夺宝熊兵》《蓝色骨头》等多部电影的发行母版制作。


【目录】:

第一部分 早期历史

第1 章 安许茨在开发瞬时摄影和活动画面显示方面所作的贡献

1.1 安许茨在瞬时摄影领域所作的贡献 

1.2 安许茨在活动影像显示领域所作的贡献

第2 章 从放映幻灯到发明电影——斯克拉达诺夫斯基的贡献

2.1 斯克拉达诺夫斯基的身世 

2.2 巡回幻灯放映的经历 

2.3 电影的发明与电影生涯中的黄金时刻 

2.4 风云突变 

2.5 余音回响 

第3 章 电影从幻灯学到了什么

3.1 引 言 

3.2 对电影媒介形式的影响 

3.2.1 使用投影技术 

3.2.2 使用摄影影像 

3.2.3 使用条形胶片 

3.2.4 使用染印法制作大量彩色拷贝 

3.3 对电影叙事手法的影响 

3.3.1 使用“蒙太奇”和故事板 

3.3.2 使用长“镜头” 

3.3.3 使用摇“镜头” 

3.3.4 使用叠化/渐隐渐显特技 

3.3.5 使用背面投影技术 

3.3.6 使用推拉变焦 

3.4 活动影像的实现 

3.4.1 活动幻灯影像的典型机构 

3.4.2 幻灯向电影的演进 

3.5 结 语 

第4 章 勒普兰斯的电影发明及其失踪之谜

4.1 为什么说勒普兰斯是电影之父 

4.2 勒普兰斯生平简介 

4.3 勒普兰斯消失之谜 

4.3.1 本人下落不明说(1890) 

4.3.2 纯粹自杀说(1890) 

4.3.3 专利之争阴谋暗杀说(1900) 

4.3.4 家庭所迫隐姓埋名说(1966) 

4.3.5 兄弟相残图财害命说(1967) 

4.3.6 溺水身亡说(2003) 

4.4 迟来的承认 

4.5 勒普兰斯的电影发明 

4.5.1 勒普兰斯的电影专利(部分)与电影摄影机

4.5.2 勒普兰斯的电影作品 

第5 章 迈布里奇对运动记录和活动画面显示所作的贡献

5.1 迈布里奇拍摄奔马照片的故事所引起的困惑 

5.2 迈布里奇其人与拍摄奔马照片的缘起 

5.3 迈布里奇的拍摄试验以失败开始以成功结束 

5.4 方法的改进与研究工作的延续 

5.5 迈布里奇与活动影像放映 

5.6 迈布里奇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工作 

5.7 结 语 

第6 章 手摇观影器:电影走入家庭的最初尝试

6.1 从活动图画玩具到电影的发明 

6.2 吉诺拉手摇观影器的结构原理 

6.3 吉诺拉的设计思想来源 

6.4 电影的衍生与吉诺拉手摇观影器的兴衰 

第7 章 制造了“魔盒”的弗里斯- 格林

7.1 弗里斯- 格林与电影《魔盒》 

7.2 弗里斯- 格林的生平与电影发明 

7.3 弗里斯- 格林死后 


第二部分 技术前沿

第8 章 电影数字拍摄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对策

8.1 国内外电影数字拍摄技术的兴起与发展 

8.1.1 国外电影数字拍摄技术的兴起与发展 

8.1.2 国外电影数字拍摄技术的应用现状 

8.1.3 我国电影数字拍摄技术的初期应用与发展现状 

8.2 电影数字拍摄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9 章 高清镜头的测试方法

9.1 镜头灵敏度 

9.2 镜头对比度 

9.3 镜头分辨率 

9.4 高清镜头MTF 动态的评价 

9.5 角部到中心清晰度的评价 

9.6 镜头角部聚焦的评价 

9.7 镜头角部MTF 的评价 

9.8 色彩还原 

9.9 高清镜头色彩还原的对比测试 

9.10 几何畸变 

第10 章 数字电影拍摄中的技术问题浅析

10.1 曝光控制欠佳导致画面内高光部分失去层次 

10.2 夜景拍摄曝光控制问题 

10.3 焦点问题 

10.4 画面闪烁问题 

10.5 清晰度问题 

10.6 画面偏色与个别场景之间光线不接问题 

10.7 画面对比度问题 

10.8 广角镜头选择问题 

10.9 其他问题 

10.9.1 画面噪波问题 

10.9.2 剪辑问题 

10.9.3 字 幕 

10.10 结 语 

第11 章 数字电影摄影机性能对比研究11.1 概 述 

11.2 试验机型简介 

11.3 拍摄场景 

11.4 拍摄方式 

11.5 数字摄影机的特性分析 

11.5.1 成像器件 

11.5.2 数字摄影机镜头接口 

11.5.3 输出信号接口 

11.5.4 记录方式 

11.5.5 图像处理 

11.6 后期处理 

11.7 结 论 

第12 章 数字高速电影摄影技术研究

12.1 什么叫高速摄影 

12.2 高速摄影的产生及其发展 

12.3 数字高速摄影相对于胶片高速摄影的优势和不足 

12.4 高速摄影的主要应用 

12.5 数字高速摄影的发展及与电影的关系 

12.6 数字高速电影摄影系统结构 

12.6.1 高速高分辨率影像拾取部分 

12.6.2 图像传输与存储部分 

12.7 当前主要应用的数字高速摄影机 

12.7.1 Weisscam HS-2 

12.7.2 Phantom HD GOLD、Phantom 65及Phantom v640 

12.7.3 Fastcam SA2 

12.7.4 Redlake Motion Pro Y5 

12.7.5 Cine SpeedCam mark II 

12.7.6 Memrecam Hi-Motion及Memrecam fx k5 

12.8 数字高速电影摄影机技术展望 

第13 章 SONY F23 数字摄影机及数字摄影技术的进展

13.1 市场现有的几款数字摄影机和数字摄像机简要介绍 

13.1.1 SONY CineAlta系列产品 

13.1.2 THOMSON Viper 

13.1.3 ARRI D20(D21) 

13.1.4 Silicon Imaging SI-2K 

13.1.5 PANAVISION Genesis 

13.1.6 RED ONE 

13.1.7 DALSA Origin 

13.1.8 Phantom HD与Phantom 65 

13.1.9 Panasonic AJ-HDX900 

13.2 SONY F23 与其他数字摄影机或数字摄像机在关键技术指标和工作流程方面的比较 

13.2.1 成像器件尺寸大小 

13.2.2 使用镜头 

13.2.3 拍摄格式与有效存储单元数量 

13.2.4 灵敏度(等效感光度)、动态范围(宽容度)与信噪比 

13.2.5 色彩空间与色彩还原 

13.2.6 伽玛曲线 

13.2.7 摄影机内部信号处理流程与现场记录 

13.2.8 工作流程 

13.3 SONY F23 的实际使用 

13.3.1 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的研究项目:《模拟与数字混合制片工艺中的拍摄技术研究》 

13.3.2 课题研究过程中对F23的使用情况 

13.4 总结:SONY F23 与国产数字影片摄制的现状和未来 

13.4.1 F23性能综合评价 

13.4.2 国产数字影片在审查过程中暴露出的技术问题 

13.4.3 F23能否解决当前国产数字影片拍摄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技术问题 

13.4.4 F23与未来数字拍摄 

第14 章 从2011 年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设备展览会

14.1 4K 数字电影拍摄新技术:SONY F65 数字摄影机 

14.1.1 8K CMOS成像器件、4K图像输出、新的像素排列方式和新的加工工艺可以同时提高成像器件的分辨率和灵敏度、宽容度 

14.1.2 拍摄格式向数字高速拍摄领域拓展 

14.1.3 色域范围进一步加大,已超出35毫米胶片色域 

14.1.4 便携式SR存储卡记录16比特RAW格式图像数据 

14.1.5 可使用电影行业所有35mmPL接口镜头和35mm胶片摄影机的辅助摄影器材 

14.1.6 后期工作流程 

14.2 4K 数字电影后期制作新技术:SGO MISTIKA 后期综合处理系统新增数字影院发行母版DCP 制作功能 

14.3 4K 数字电影的发行放映:卫星传输与数字放映一体机 

14.3.1 4K数字电影发行母版的卫星传输 

14.3.2 4K数字影院的终端放映 

14.4 结 语 

第15 章 从荷兰广播电视设备展览会看2K、4K 数字拍摄技术的进展

15.1 2K 数字摄影机:Silicon Imaging SI-2K 与ARRI D-20 

15.1.1 技术规格列表 

15.1.2 基于数据模式的数字摄影机内部信号处理及SI-2K与D-20数据模式下的工作流程 

15.1.3 画面质量评价与市场应用 

15.1.4 产品价格与订单情况 

15.2 4K数字摄影机:RED ONE 与DALSA Origin Ⅱ 

15.2.1 技术规范列表 

15.2.2 工作流程 

15.2.3 产品价格与订单情况 

15.3 SI-2K Mini 与数字3D 拍摄 

15.4 总 结 


附录一 GB/T 1.1—2009 相对于GB/T 1.1 —2000 的主要技术变化

附录二 ISO 4246:1994 电影技术词汇选编


【书摘】:

第一部分 早期历史

第四章 电影之父勒普兰斯的电影发明及其失踪之谜

4.1 为什么说勒普兰斯是电影之父

电影究竟是谁发明的?是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不是。是美国的爱迪生?也不是。有确切的资料表明,电影是一个名叫路易•埃梅•奥古斯坦•勒普兰斯(Louis Aimé Augustin Le Prince,1841—1890)的法国人发明的。勒普兰斯是一位发明家,是他第一个将运动影像记录下来并放映出来,堪称电影之父(图4.1)。


图4.1 路易•埃梅•奥古斯坦•勒普兰斯


1888年10月14日,勒普兰斯用他自己研制的摄影机拍摄了《兰德海花园景色》(Roundhay Garden Scene),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将活动影像记录在胶片上的成功尝试,因而堪称世界首部电影。接着,他又拍摄了《利兹桥》(Leeds Bridge)。这两部电影的拍摄,要比人们熟知的电影先驱爱迪生和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研制工作早好几年。

勒普兰斯是法国人,1841年8月28日生在法国的梅斯,1890年9月16日消失。他的成年生活是在法国、英国和美国这三地度过的,而他在电影发明上取得的突破,则是于1888年在英国西约克郡的利兹完成的。

他曾计划在美国公开展示他的发明,但由于1890年他在从法国第戎开往巴黎的一列火车上神秘地消失,致使他的计划未能实现。他本人此后一直没有再露面,他的行李也一直没有找到,但一个世纪后,发现了一张勒普兰斯失踪当日在塞纳河中溺水而亡者的照片,那人的相貌特征酷似勒普兰斯,因而推测那就是他。

很长一段时间内,勒普兰斯曾经是一位被世人遗忘的电影发明人。

在电影早期发展史中,欧洲和美国围绕电影摄影机的发明专利曾发生过激烈的“战争”。1888年,勒普兰斯获得了将电影摄影机与放映机合并为一台16镜头装置的美国专利,但他关于单一镜头型摄影机的专利申请在美国却遭到拒绝,理由是与迪蒙(Dumont)1861年的英国1457号专利相抵触。然而数年之后,当美国人爱迪生申请同样专利时,却顺利获得了通过。

勒普兰斯专利申请被驳回时,他正在英国,对此他毫不知情。而他的专利代理人却愚蠢地没有上诉。

很多人认为美国专利局的处理是错误的,因为迪蒙的设备根本不是用来拍摄电影的。迪蒙的设备使用了若干玻璃干板,他将这些干板排列成棱状鼓的形状,用以顺序拍摄照片,其目的是从连续拍摄的若干照片中选出一张最好的照片,这就是现代照相机连拍的概念,根本不是为了通过向银幕上放映画面来显示连续的运动,而这再现运动的过程,即“活动”的照片——电影,却是勒普兰斯发明的目的。

除了上述在美国的遭遇之外,勒普兰斯的各项专利在1888年—1890年分别先后在英国、法国和美国获得了批准。

勒普兰斯还在比利时、意大利、奥地利、匈牙利、法国和英国申请了国际专利,但没有活到专利被批准的那一天(如果他神秘消失的日子就是他死亡日子的话)。

1888年10月,勒普兰斯使用一台MkⅡ型单一镜头摄影机拍摄了《兰德海花园景色》和《利兹桥》。他先后在位于利兹市汉斯利特的惠特利(Whitley)工厂中和在利兹市兰德海镇他大舅子惠特利家中,用兼作放映机的摄影机放映了这两部最早的影片,但他从没有机会在大庭广众中放映过这两部影片。

第二年,他取得了法国和美国的双重国籍,以便能够携家庭在纽约市定居,并在美国继续从事他的电影发明研究。他曾计划在朱梅尔大厦(Jumel Mansion)进行公开的电影放映,但他的神秘失踪,使他的计划终遭落空。出于这一原因,勒普兰斯对电影发明的伟大贡献常常被世人所忽略。


4.2 勒普兰斯生平简介

“总之,我要说,勒普兰斯先生不仅具有发明的天赋,这无疑是伟大的,他在很多方面都是一个非凡的人。他穿长筒袜,站起来有6英尺3英寸或4英寸(约190厘米)高,身材匀称,为人和善有加,体贴入微。尽管是一名发明家,性情却极其平和,似乎没有什么事会惹他急躁。”这段话是勒普兰斯的助手,木工弗里德里克•梅森(Frederic Mason)1931年4月21日在美国驻英国布拉德福领事馆的一段证词。

勒普兰斯1841年8月28日出生在法国梅斯市。他的父亲是法国军队中的一名炮兵少校,同时也是荣誉勋位团的一名官员。他的父亲是摄影术发明人达盖尔(Louis Jacques Mandé Daguerre)的挚友,所以在勒普兰斯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多时间是在达盖尔的照相馆中度过的。年青的勒普兰斯从达盖尔那儿接受了有关摄影术和化学的教育,而他也常常成为达盖尔摄影时的拍摄对象。后来,他又在巴黎学习了绘画,毕业后在德国莱比锡研修了化学,他后来用到的理论知识就是这样获得的。

1866年他结识了一位年轻的工程师约翰•惠特利(John Whitley),二人结为密友。应惠特利的邀请,勒普兰斯移居到英格兰西约克郡的利兹市,并加入了在汉斯利特的惠特利合资公司。这是一家生产阀门及其零配件的黄铜铸造公司。勒普兰斯最初任该公司的设计师,后改任阀门部经理。1869年,他与约翰•惠特利的妹妹,一位颇有天赋的画家伊丽莎白•惠特利(Elizabeth Whitley)结为伉俪。

普法战争期间(1870—1871),勒普兰斯返回法国,加入法国军队。当巴黎被围时,他是志愿军的一名指挥官。1871年,勒普兰斯夫妇返回利兹,在公园广场开办了一所工艺美术学校——利兹工艺美术学校。那是利兹第一所这类的学校。

他们从事将彩色照片固定在金属和陶器上的工作,并且名噪一时。他们甚至接受委托,以这种方式制作维多利亚女王的肖像和长期担任英国首相的威廉•格拉德斯通(William Gladstone)的肖像。这两个肖像连同其他一些纪念品被一起装入惠特利合资公司制作的“时代文物秘藏器”中,并置入泰晤士河堤岸上克娄巴特拉方尖碑(Cleopatra's Needle,图4.2)的基石中。“时代文物秘藏器”(time capsule)是一种特别的容器,人们将代表现代生活的物品、档案等装入其中,埋入地下,以传后世。克娄巴特拉是埃及女王(公元前69年—30年)的名字,她因美貌及魅力而闻名于世。电影《埃及艳后》(Cleopatra)描写的就是她的故事。克娄巴特拉方尖碑以她的名字命名。埃及的方尖碑现仅存三座,分别是在英国伦敦的泰晤士河畔、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和法国巴黎的协和广场。伦敦的克娄巴特拉方尖碑是由埃及总督默罕默德•阿里(Mehemet Ali)于1819年赠送给英国的。


图4.2 英国伦敦泰晤士河畔的克娄巴特拉方尖碑


这期间,摄影技术取得了若干重大的进展。1874年让森(Pierre Jules César Janssen)在日本用他自己设计的“摄影转轮”(photographic revolver)成功拍摄了金星凌日的过程。1878年,迈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用一排照相机成功拍摄了马匹奔跑过程系列照片。1882年,马莱(Étienne-Jules Marey)研制成功能够连续拍摄12张照片的摄影枪。1885年,伊斯曼(George Eastman)推出了纸基胶卷,继而在1889年末又推出了硝酸片。这些事件促使勒普兰斯产生了设计一台能拍摄系列照片(换言之就是拍电影)的摄影机的想法,并对其后来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881年,40岁的画家和摄影师勒普兰斯作为惠特利合资公司的代理商前往美国,合同一结束,他便携家人留在了美国。在那里,他遇见了一小群法国画家,这些人绘制一些通常表现著名战役的大幅面全景壁画,在纽约、华盛顿和芝加哥展出。他成了这群画家的经理人。欧美的观众对气势宏大的全景画赞叹不已,而勒普兰斯却不满足于用静止的全景画来表现这些历史事件,他的梦想是用三维的彩色活动影像来制作全景画——用现代的电影技术语汇来说,就是制作彩色三维环幕电影。

这期间,勒普兰斯的妻子伊丽莎白•勒普兰斯所工作的华盛顿高地聋哑学校(the Washington Heights School for the Deaf)提供给他一个车间,使他可以继续实验制作“活动”照片,并继续寻找制作胶片的最好材料。

1885年起,勒普兰斯开始设计一台电影摄影机,该机使用16只摄影镜头,另有两个取景镜头,外壳用洪都拉斯桃花心木制成,重40磅。这是他申请专利的首个发明。1885年或1886年的一个晚上,勒普兰斯年仅14岁的女儿玛丽(Marie)看到从车间里透出奇怪的闪光,她打开房门望去,只见她的父亲和父亲的助手约瑟夫•邦克斯(Joseph Banks)在向银幕上投射着活动的影像。

1886年11月2日,勒普兰斯为他的16镜头摄影机/放映机申请了美国专利。然而,尽管16镜头的摄影机能够“捕获”到运动,但它并非尽善尽美,因为每只镜头都是从一个略有差别的视点来拍摄被摄体的,从而使得放映的影像不停地跳动。

1887年,勒普兰斯离开了美国回到利兹,按照他妻子的说法,他是摆脱了纽约的工业间谍。回到利兹后,勒普兰斯先后制造了两台单镜头的摄影机,并申请了专利。1888年10月14日,他的LPCC Mk Ⅱ型摄影机首次被正式使用,拍摄了后来称作《兰德海花园景色》的电影,这大概是世界首部电影。1873年7月9日,勒普兰斯又用这台摄影机拍摄了利兹桥上的交通状况——来往的马拉车、手推车和行人,这就是著名的电影《利兹桥》。这部电影是透过利兹桥东南侧一座楼房的一个窗户拍摄的(图4.3)。拍摄得到了希克兄弟(Hick Brothers)公司的允许。该楼房至今仍存在。图4.3标识出勒普兰斯拍摄利兹桥的地点和方向。图中的矩形框出了摄影机透过拍摄的窗户,箭头则指明了摄影角度。不过,1888年的利兹桥是一座石桥,1945年石桥被拆除,改建了铁桥。图4.3中的照片是1945年拍摄的,图中的桥就是流经利兹市的亚尔河上的那座铁桥。现在人们在那里设置了一块蓝色的牌匾,用以标识勒普兰斯的拍摄地点。这两部电影很快就在利兹进行了放映,这应该是世界首次的电影放映。


图4.3 流经利兹市的亚尔河上的铁桥,照片摄于1945年。矩形框出了摄影机透过拍摄的窗户,箭头指明了摄影角度。


4.3 勒普兰斯消失之谜


1890年9月的一个星期五,勒普兰斯在第戎登上了开往巴黎的火车,他答应朋友们星期一在巴黎与他们会合,以便重返英格兰,然后再赴美国,以促销他的新摄影机。然而,勒普兰斯在约定的时间并没有抵达目的地,以后他的家人和朋友再也没有见到他。惟一可以确定的是,他的最后一次露面,是1890年9月16日有人看见他在第戎登上了一列返回巴黎的特别快车。

法国警局、苏格兰场和和他的家庭竭尽全力进行搜寻,但既没有找到他本人,也没有找到他的行李。这个神秘消失案一直没有找到答案,然而人们曾经提出了六种说法。


4.3.1 本人下落不明说(1890)

在第戎至巴黎的特快列车上,以及铁路沿途,既没有发现他的尸体,也没有发现他的行李,除了他兄弟阿尔贝•勒普兰斯(Albert Le Prince)之外,再没有别人于1890年9月16日在第戎车站看见过勒普兰斯。在看到他登上火车后,再没有人在第戎至巴黎的特快列车上见过拉普兰斯。没有人察觉到有什么奇怪的行为,也没有人察觉到在第戎至巴黎的特快列车上出现人身侵犯的事件。法国警局报告的结论是:本人下落不明。


4.3.2 纯粹自杀说(1890)

早在1930年,勒普兰斯兄弟阿尔贝•勒普兰斯的孙子就曾对电影史学家乔治•坡托尼埃(Georges Potonniee)说过,勒普兰斯当时已处于破产的边缘,他“采取了一切必要的措施以避免被人发现”。英国电影制片人克里斯托弗•劳伦斯(Christopher Lawlence)在他的题为《失踪的影片》(The Missing Reel)的电视新闻片中,引证了在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市阿尔贝•勒普兰斯曾孙家中和在利兹市图书馆发现的一些信件,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与公众的看法相反,勒普兰斯岳父约瑟夫•惠特利的公司当时已濒临破产,奥古斯坦•勒普兰斯的负债则高达约84000美元。劳伦斯在他撰写的题目同样叫做《失踪的影片》(The Missing Reel)一书中提出,勒普兰斯面对承重的债务,加之对自己的放映系统并不满意,无法承受失败的可能性,从而自愿在从第戎前往巴黎的途中跳下了火车。


4.3.3 专利之争阴谋暗杀说(1900)

克里斯托弗•劳伦斯追踪过有关暗杀的说法以及其他一些说法,并在他1990年发表的著作《失踪的影片》中讨论过勒普兰斯家提出的对爱迪生涉及专利的怀疑。在勒普兰斯消失之前,他正准备在英国为他1889年的放映机申请专利,然后离开欧洲去美国,在纽约正式展出他的发明。勒普兰斯消失之后,他的遗孀和儿子带领一家人到法院状告爱迪生,掀起了一场专利之战。这就是闻名一时的《平衡法6928案》(Equity 6928)。勒普兰斯的遗孀认为,正是由于她的丈夫在电影发明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才促使爱迪生的党羽决心“除掉”勒普兰斯。根据法律,除非失踪者重新现身,或者被证明已故,否则即便是其配偶,在七年之内也不能使用他的专利或发明,这意味着从1890年起到1897年止,勒普兰斯夫人不能合法地使其丈夫的发明得以商业化。而正是在这一至关重要的间歇时段,卢米埃尔兄弟于1895年在巴黎使其电影大获成功,爱迪生也于1896年在纽约开始放映他的电影。勒普兰斯夫人认为这是一场邪恶的竞争,不过她从未找到过具体的证据。

依据爱迪生本人的说法,他的电影发明实验始于1888年。爱迪生那年曾说:“我正在试验一种仪器,它对于眼睛的作用有如留声机对于耳朵的作用,它是对运动中物体的记录和再现……”

爱迪生所说的“仪器”,就是后来他发明的“电影视镜”。

有迹象表明,爱迪生可能很早就产生了研制电影视镜的念头。

事实上,早在1878年1月24日,英国著名杂志《自然》(Nature)就曾刊载了一封题为《说话的照片》(Talking Photographs)的信,信是由一个出生在利兹、名叫沃兹沃斯•多尼索普(Wordsworth Donisthorpe,图4.4)的英国人写来的,信中说他发明的(电影)摄影机“吉尼西格拉夫”(Kinesigraph,图4.5)可以和爱迪生新近发明的留声机相结合,从而生成能够说话的画面。有迹象表明,爱迪生从此便有了制造“电影视镜”的念头。



图4.4 英国发明家和政治活动家多尼索普(1847—1914)


图4.5 多尼索普发明的“吉尼西格拉夫”(电影)摄影机


在1882年4月,曾经成功拍摄马匹奔跑过程并发明了“诡盘投影机”(Zoopraxiscope)的迈布里奇曾经到新泽西拜访过爱迪生,希望能够说服爱迪生与其合作,研制“有声电影”(talking pictures),但遭到了爱迪生的拒绝。但这起码启发了爱迪生发明电影的念头。

然而在1887年,爱迪生申请专利,并制造出既可摄影又可看片、并且使用硝酸片的样机。

1888年10月,爱迪生向美国专利局提出了一份预备性申请——“中止诉讼手续的申请”,该申请概括描述了他的电影设备方案。1889年3月,爱迪生又提出了另一份“中止诉讼手续的申请”,在这份申请中,他将自己设计的设备称为“电影视镜”(Kinetoscope)。并且爱迪生指定其公司的正式摄影师迪克森(William Kennedy Laurie Dickson)负责将自己的概念变为现实。

1889年6月21日,对电影发明做出重要贡献的威廉•弗莱斯-格林获得了他的“定时摄影机”(chronophotographic camera)专利,他设计的设备能够用打孔的硝酸片以每秒10格的速度拍摄画面。1890年2月28日英国《摄影新闻》(Photographic News)对其摄影机做了报道。3月18日,格林将报道的剪报寄给了爱迪生,当时爱迪生的实验室已经着手研制爱迪生的“电影视镜”。但爱迪生否认收到了这份剪报。

直到1891年,“电影视镜”才首次公开展示。以后的机型则只用于看片。

这些事实证明,爱迪生从着手研制他的电影视镜开始,就陷入了与其他电影发明人的专利之争,这应该也是勒普兰斯夫人怀疑的重要依据。然而怀疑并不能作为证据。

劳伦斯本人则更倾向于自杀的说法。一些人认为,专利之战暗杀说存在明显的疑点,因为在1889年至1890年间,爱迪生几乎还不可能开始设计他的摄影机。直到1893年,迪克森才设计和完善了爱迪生的“电影摄影机”(Kinetograph camera)和“电影视镜”(Kinetoscope)。

勒普兰斯家庭与爱迪生之间的专利之战没有朝向对勒普兰斯家庭有利的方向发展。1898年,曾经在很多实验中帮助过父亲的勒普兰斯的大儿子阿道夫(Adolphe)曾被法庭传唤,为美国穆托斯科普(Mutoscope)公司就该公司与爱迪生之间的诉讼去作证。穆托斯科普公司希望通过引证勒普兰斯的成就,促使法庭驳回爱迪生拥有发明“电影摄影机”的专利主张。勒普兰斯的遗孀伊丽莎白和儿子阿道夫则希望由此能够获得公众对勒普兰斯成就的承认,但当案情不利于穆托斯科普公司时,他们的希望也随之破灭。两年之后,有一次阿道夫•勒普兰斯去纽约附近的费尔岛上打野鸭子,后来被人发现遭受枪击而亡。有人推测是自杀。而爱迪生则在1908年被承认为电影的惟一发明人,至少当时在美国是这样认为的。


4.3.4 家庭所迫隐姓埋名说(1966)

1966年,雅克•德朗德尔(Jacques Deslandres)在他的《电影的历史比较》(Histoire comparée du cinéma)中提出了一种说法:“勒普兰斯的消失是自愿的,是出于财务状况和家庭便利的原因造成的。”而新闻记者莱奥•索瓦热(Léo Sauvage)在他1985年所著《卢米埃尔事件:从神话到历史——关于电影起源的报告》(L'affaire Lumière: Du mythe à l'histoire, enquête sur les origines du cinéma)中则引述了第戎市图书馆馆长皮埃尔•格拉(Pierre Gras)提供的一份记录:“勒普兰斯1898年死于芝加哥,他是在家庭的要求下自愿消失的。因为他是同性恋。”这一陈述是由一名访问第戎市图书馆的著名历史学家提出的,但一直秘而不宣。格拉曾在1977年向索瓦热展示过这份记录。


4.3.5 兄弟相残图财害命说(1967)

1967年,电影史学家让•米特里(Jean Mitry)在他的《电影史》(Histoire du cinéma)中提出了一种图财害命的说法。既然确信勒普兰斯要自杀,他的兄弟阿尔贝•勒普兰斯为什么不努力去阻止?为什么没有及时向警局报案?电影史学家莱奥•索瓦热(Léo Sauvage)也持有同样的怀疑。

1890年调查的出发点是依阿尔贝•勒普兰斯所说送他哥哥登上火车的时刻。米特利和索瓦热对阿尔贝的说法表示怀疑。除阿尔贝之外,还有没有别的人看见奥古斯坦•勒普兰斯登上了火车?车上的乘客也没有人说看到过他,而他身高有6英尺4英寸,这么高大的一个人很难不被人看见。

如果说有什么人怀有消除奥古斯坦•勒普兰斯的动机,那应该就是他的兄弟阿尔贝•勒普兰斯。人们对他的了解只知道他是一名建筑师,同时也是他母亲去世后不动产的执行人,他母亲于1887年去世。劳伦斯在他的电视文献片中揭示,奥古斯坦•勒普兰斯去第戎提出了对他那份遗产继承份额的要求,约计14万英镑。

1890年9月14—15日的那个周末究竟发生了什么,人们将永远无法知晓。然而,遗憾的是,法国警局显然对遗产一事毫不知晓,而且没能对阿尔贝•勒普兰斯关于送他哥哥登上火车的说法提出质问。


4.3.6 溺水身亡说(2003)

2003年,受雇于约克郡电视台电视栏目“真相大白”(Inside Out)的退休侦探罗伯特•泰勒(Robert Taylor)在研究巴黎警局档案时,发现了一张溺水而亡者的照片,死者是于1890年9月16日从塞纳河中捞起的,而那天正是勒普兰斯登上第戎至巴黎的特别快车的日子。死者酷似勒普兰斯(图4.6)。约克郡电视台2004年1月对此做了报道。现在还不能确信无疑地说,勒普兰斯失踪之谜已经破解了,但似乎很有可能的是,勒普兰斯在消失后不久便溺水而亡了。


图4.6 1890年9月16日从塞纳河中捞出的溺水而亡者酷似勒普兰斯


4.4迟来的承认

“勒普兰斯确实比卢米埃尔兄弟和托马斯•爱迪生至少要早7年成功地使画面动起来了,这表明早期的电影史应该重写。”——理查德•豪尔厄斯(Richard Howells)语,原载《银幕》(Screen,47卷第2期,第179页至200页,牛津大学出版社,2006)。

尽管勒普兰斯个人的成就并未引起人们的争论——除了威廉•弗莱斯-格林的支持者外——但他的工作却曾长久地被人们所遗忘,因为就在他准备首次公开宣告和展示自己多年辛勤研究成果的前夕,他却神秘地消失了。这么一来,他的竞争对手爱迪生发明了电影的论断就无法阻拦了。

爱迪生由于在1894年4月开始商业经营他的电影视镜店(Kinetoscope Parlor),从而在美国被推崇为“电影”(Cinema——英文)的发明人;而在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则因为在巴黎首次商业公演了电影而被推崇为“电影机”(Cinématographe——法文)的发明人。然而在法国,“电影机”(Cinématographe)一词和电影设备的发明人其实并非卢米埃尔兄弟,而是另有其人——法国发明家莱昂•布里(Léon Bouly),此人制造出首台“电影机”(Cinématographe),并于1892年申请获准了专利(专利号219,350)。然而此人早已被人们遗忘,因为他没有及时付专利费,导致后来其专利被卢米埃尔兄弟买断(专利号245,032)。这里当然需要指出,布里的“电影机”并非卢米埃尔兄弟后来造出的“电影机”,布里“电影机”的水平也远比不上卢米埃尔兄弟后来造出的“电影机”,卢米埃尔兄弟所谓买断专利,不过是买断了“电影机”(Cinématographe)这一名称而已。

然而在英格兰西约克郡的利兹,勒普兰斯却是当地的大英雄。1930年12月12日,利兹市长为武德豪斯胡同160号原勒普兰斯的工场的青铜纪念牌匾揭幕。2003年,利兹大学的“电影、摄影与电视中心”为纪念他而命名。

在法国的莱昂,迄今还有一个名为“勒普兰斯之友协会”的欣赏协会。

1992年,曾拍摄《攻壳机动队》(Ghost in the Shell)的日本电影制作人押井守导演了一部先锋派动画故事片《会说话的头》(Talking Head),借以向电影发展史中一些结局悲惨的重要人物表示敬意。他们之中有创办了感光材料业界巨舰伊斯曼•柯达公司、最后却不堪忍受晚期癌症的痛苦折磨而开枪自戕的乔治•伊斯曼(George Eastman);出身魔术师后来转行电影、导演制作了多部名片成为世界第一位电影艺术家和科幻电影之父,最后却一贫如洗、仅靠在码头上贩卖些玩具之类的小商品来聊以度日的乔治•梅里爱(George Méliès);作为“映画的真正发明人”(日本人称“电影”为“映画”)却以突然神秘消失而告终的勒普兰斯等。


4.5 勒普兰斯的电影发明

4.5.1勒普兰斯的电影专利(部分)与电影摄影机

(1)LPCC 16型16镜头摄影机(图4.7)

专利名称:制作活动画面的方法和设备。

设备名称:勒普兰斯16镜头摄影机,勒普兰斯本人又称之为“接受器”(receiver)。

摄影频率:16格/秒。

胶片:伊斯曼•柯达1885年生产的无孔纸基胶片。

设计:1886年,纽约。

制造:1887年,巴黎。

专利号:美国专利376,247/217,809(华盛顿,1886年12月2日收到,1888年1月10日发布)。

作为一名画家,勒普兰斯非常重视色彩的重要性,他在专利规范中写道:“透明片经冲洗和调色后,可通过画家的手用透明的颜色、染料或涂料根据被摄体的需要将其着色。”后来的事实证明,在真正的彩色电影发明之前,人们正是用勒普兰斯阐述的方法制作“彩色电影”的。


图4.7 LPCC 16型16镜头摄影机


(2)LPCCP MkI型单一镜头摄影机

专利名称:考虑了适应歌剧场景的投影活动画面的方法和设备。

设备名称:勒普兰斯MkI型单一镜头摄影机,勒普兰斯本人又称之为“接受器”(receiver)。

摄影频率:10—12格/秒。

设计时间与设计地:1886年,纽约。

制造时间与制造地:1887年,利兹。

英国专利号:英国专利423/425(伦敦,1888年1月10日收到,1888年11月16日发布)。


(3)LPCCP MkⅡ型单一镜头摄影机(图4.8、图4.9)


图4.8 LPCCP MkⅡ型单一镜头摄影机



图4.9 LPCCP MkⅡ型单一镜头摄影机后视的样子(后盖已打开)


专利名称:考虑了适应歌剧场景的放映活动画面的方法和设备。

设备名称:勒普兰斯MkⅡ型单一镜头摄影机,勒普兰斯本人又称之为“接受器”(receiver)。

摄影频率:20格/秒。

镜头:取景镜头(上)和摄影镜头(下)。

胶片:纸基光敏明胶剥膜无孔胶片(2.5英寸,合60毫米).

调焦:杠杆(前后调整)。

设计:1888年。

制造人:弗里德里克•梅森(Frederic Mason)制造框架,詹姆斯•W•兰利(James W. Langley)制造金属零件。

制造时间与制造地:1888年,利兹。

法国专利号:法国专利188,089(巴黎,1888年1月11日收到,1890年6月发布)。


(4)LPP 3型放映机

1888年—1889年的冬天,勒普兰斯设计制造了一台3镜头放映机,他本人又称之为“递送器”(deliverer)。该机使用了三根带子、三个镜头和一个马尔蒂十字车。

他的助手朗利(Langley)曾徒手绘制了一份简图(图4.10),对LPP 3型放映机工作原理与结构予以讲解。


图4.10 LPP 3型放映机工作原理与结构图


4.5.2 勒普兰斯的电影作品

勒普兰斯在利兹市武德豪斯胡同160号的工场里研制了他的单一镜头摄影机。他用一台该型号改进过的机器拍摄了他的电影。从存留下来的片断判断,他的电影作品共有四部:一部是在橡木农庄(Oakwood Grange,他妻子的娘家,在兰德海)拍摄的《兰德海花园景色》,一部是《利兹桥》,一部是《拉手风琴的人》(Accordion Player),还有一部是《走过拐角的人》(Man Walking around a Corner)。

这些世界上最早影片的完整版本如今已不复存在,但值得庆幸的是,他的Mk Ⅱ型摄影机/放映机内还存留了三部电影原始影片的一些片断(图4.11),其中《兰德海花园景色》、《利兹桥》和《拉手风琴的人》各有20格,可以供后人研究,由此我们还能够了解一些原来电影的样子。



图4.11 勒普兰斯Mk Ⅱ型单一镜头摄影机/放映机内存留的原始60毫米影片的片断


勒普兰斯神秘消失多年之后,他的遗孀将他遗留下来的设备捐献给英国国家科学博物馆(2006年改称国家媒体博物馆),这些设备现存于英国国家摄影、电影与电视博物馆(NMPFT)。人们从这些设备中发现了一些存留的电影片断。1930年10月,英国国家科学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为这些原始的片断印制了拷贝。2000年以后,人们用数字技术对这些拷贝进行复原,重新制作了《兰德海花园景色》和《利兹桥》的数字母版,使其重新活动起来而成为电影,并上传至电影与电视博物馆的网页,成为公共资源。这些数字版的勒普兰斯电影是按现代电影频率24帧/秒制作的(《兰德海花园景色》的频率为24.64帧/秒,《利兹桥》的频率为23.50帧/秒)。但勒普兰斯使用了装进他设备中的摄影频率调节装置以试验各种摄影频率的效果,依照曾帮助父亲在利兹拍摄的阿尔方斯•勒普兰斯(Alphonse Le Prince)的说法,《兰德海花园景色》的摄影频率应该是12格/秒,《利兹桥》的摄影频率应该是20格/秒。

自英国国家摄影、电影与电视博物馆发布了这些影片之后,这些电影逐渐有了各种各样的名字,例如《兰德海花园景色》、《利兹桥》等等。实际上,网上流行的所有版本(例如GIF版、FLV版、SWF版、OGG版、WMV版)均源于英国国家摄影、电影与电视博物馆的电子文件,而它们的名字均非勒普兰斯的母语法文的正式名称。然而《利兹桥》这个名字据信是原来的名字,因为勒普兰斯的机械师弗里德里克•梅森就是这样称呼这部电影的。

下面简单介绍勒普兰斯的这几部电影。


(1)《走过拐角的人》

据信《走过拐角的人》(图4.12)这部电影是用LPCC 16型摄影机拍摄的,但对此并不能肯定,因为这部影片似乎是用一张玻璃干版拍摄的,而不是用美国生产的伊斯曼胶片拍摄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称之为电影就显得有些夸大了,充其量只能说是一个过渡性的试机片。很可能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人们并不将其称为勒普兰斯的第一部电影,尽管它的拍摄肯定是在勒普兰斯其他电影之前。大约在1930年由英国国家科学博物馆为这部“电影”印制了拷贝,仅有14个画面,然而迄今没有重新制作母版。


图4.12《走过拐角的人》


(2)《兰德海花园景色》

一般认为《兰德海花园景色》是勒普兰斯的第一部电影,也是世界第一部电影。这部电影是在勒普兰斯老丈人家的花园里拍摄的。和后面的《利兹桥》不同,勒普兰斯的这部电影使用了“演员”,他们分别是他的儿子阿道夫、他的岳母萨拉•惠特利(Sarah Whitley)、他的岳父约瑟夫•惠特利(Joseph Whitley)和哈利特•哈特利(Harriet Hartley)女士,所有的人都在绕圈。注意:他的岳母是在倒退着走,他岳父的大衣下摆在飘荡。据阿道夫讲,该片是用LPCCP Mk Ⅱ型摄影机以10—12格/秒的频率拍摄的,拍摄的时间是1888年10月14日。这个日期之所以那么肯定,是因为10天之后,勒普兰斯的岳母便去世了,享年72岁。而在1902年阿道夫为《平衡法6928案》作证后不久,被人发现在纽约费尔岛中弹身亡。事前谁也不会想到,这部电影竟使勒普兰斯的岳母和大儿子的活动形象(以及电影中的其他形象)成为永恒。1930年英国国家科学博物馆印制了这部电影存留的20个画幅(图4-13),如果以12格/秒的频率放映,这些画幅可放映1.66秒。英国国家摄影、电影与电视博物馆制作的数字版(图4.14)有52帧,以24.64帧/秒的频率可放映2.11秒。制作时有意将左右颠倒过来,因为1930年的拷贝明显将房屋的方位搞错了。之所以会搞错,据信有生理和文化上的原因。西方观众的阅读习惯是从左上方起向右阅读(观看),这种本能的行为是从小学习阅读的顺序造成的。这部电影片断的边缘有所缺损,左右颠倒后,造成数字版的电影影像右侧出现了一定的扭曲变形。


图4.13 1930年英国国家科学博物馆印制的《兰德海花园景色》


图4.14 英国国家摄影、电影与电视博物馆制作的数字版的《兰德海花园景色》


(3)《利兹桥》

《利兹桥》是勒普兰斯的第二部电影,该片也是用LPCCP Mk Ⅱ型摄影机拍摄的,摄于1888年10月末,使用的是60毫米宽的纸基光敏明胶剥膜无孔胶片,拍摄的频率为20格/秒,存留的画面仅有20格。这部电影(片断)的最早拷贝分属于英国国家科学博物馆1923年馆藏目录(6格画面,图4.15)和1931年馆藏目录(20格画面,图4.16)。英国国家摄影、电影与电视博物馆制作的数字版(图4.17)有65帧,以23.50帧/秒的频率放映,可放映2.76秒。影片中,马拉着车子在桥上走着,行人也在走着。与勒普兰斯一起工作的詹姆斯•朗利说:“我甚至能够看到有烟从一个人的烟斗中冒出来,他当时正在桥上闲逛。”



图4.15 英国国家科学博物馆馆1923年馆藏目录中的《利兹桥》


图4.16 英国国家科学博物馆1931年馆藏目录中的《利兹桥》


图4.17 英国国家摄影、电影与电视博物馆重新制作的数字母版《利兹桥》


(4)《拉手风琴的人》

LPCCP Mk Ⅱ型摄影机内存留的第三部影片是《拉手风琴的人》,影片中拉手风琴的是勒普兰斯的儿子阿道夫。英国国家科学博物馆曾在1930年为其存留的20个画面制作了拷贝(图4.18)。这部影片很少被人们提及,很可能是因为人们不大清楚其拍摄的时间和地点,估计也是在1888年,地点则有可能在利兹或巴黎。英国国家摄影、电影与电视博物馆没有为其重新制作数字母版。


图4.18 《拉手风琴的人》


(作者:李铭)



第五章 迈布里奇对运动记录和活动画面显示所做的贡献


5.1迈布里奇拍摄奔马照片的故事所引起的困惑

在讲到电影史尤其是电影技术史时,有一个故事必定会被提到,那就是埃德沃德•迈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如何用多架照相机巧妙地拍摄了骏马奔跑的过程(图5.1)。



图5.1 迈布里奇拍摄奔马连贯动作的试验情景


笔者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故事是在1972年,当时笔者从英国焦点出版社1969年出版的《电影与电视技术百科全书》(The Focal Encyclopedia of Film & Television Techniques)中读到了迈布里奇的故事。那本书关于迈布里奇拍摄马匹奔跑过程照片故事的描写,虽然给了拍摄布局的示意图,但有关文字却非常简单,现翻译如下:


大约在1880年,迈布里奇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帕洛•阿尔托(现为斯坦福大学的一部分)的赛马道表面拉起了一根根的绊马索,借以触发一组大约24架照相机。在这个早期实验中,照相机快门是通过马蹄踢断绊马索来触发的。


这段文字给我的印象是,迈布里奇的确是个很聪明的人,他的24架照相一字排开并用绊马索来触发相机快门的方法的确非常巧妙,但想来这个过程似乎并不一定十分复杂,起码那段文字并没有给出些许这样的暗示。

直接从中文了解这个故事,则是从英国特艺色公司技术负责人、著名电影技术专家伯纳德•哈佩的《电影技术基础》的中文译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7月出版)。关于迈布里奇拍摄马匹奔跑过程照片的故事,那本书仅有短短的一句话:


1878年,一位叫做爱德华•慕布利吉的英国摄影师为了打25000美元的赌,在旧金山布置了一排照相机,拍下了一套奔马的连贯动作照片。


除此之外,作者在拍摄奔马的示意图的说明中,提到了绊线的使用。

哈佩的这段文字并没有多少新的有用信息,但他关于25000美元赌金的说法,让人们了解了这个意义重大的试验起源于一次豪赌(25000美元在当时是笔不小的金额),但后来才知道,打赌的并非迈布里奇本人,而是另外一个名叫利兰德•斯坦福(Leland Stanford)的大富豪。

法国著名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在他的《世界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出版)对迈布里奇拍摄马匹奔跑过程照片的故事,给出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1872年以后,英国人迈布里奇在旧金山第一次做了关于摄影的实验。加利福尼亚州一个靠商业和铁路起家的富翁——利兰德•斯坦福曾和人打赌,要按照法国学者马莱在1868年所描写的那样,把马跑的速度和动作姿态拍摄下来。这个怪人不惜拿出一笔财产让迈布里奇去设计像下面所说的那种特殊的设备。

沿着马跑的道路设置了24个小暗室,在这些暗室内有24位摄影师,他们只要听到一声笛响,就得赶快把24张湿珂罗玎底版立即准备妥当,因为这些底版如果干了的话,几分钟以后就会失去感光作用。在24架摄影机都装好了底版以后,就让马在跑道上奔驰,利用马蹄踢断跑道上的绳子的一刹那工夫,把马跑的姿态摄入镜头。这一试验整整费去好几年工夫(从1872年至1878年),而且中间还因为绳子太牢,马踢不断,而发生过连暗室、摄影机、底版、摄影师都被拖倒的可笑事情。


萨杜尔的这段描述,似乎具备了新闻报道所要求的所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方法、结果等等都有了,而且细节很丰富,描述得也很生动。这段文字常常被其他作者引述。

然而每每读到这段文字,或者想到这个故事,总是隐约有某些疑惑。首先,在当时的技术背景下,做这样的试验确实很难,但再难也不一定需要六七年的时间吧!迈布里奇不会有意在那里磨洋工吧!这期间肯定发生了什么事,而且是重大的事,让他无法将试验一鼓作气地完成。再有,为什么使用了24架照相机,给出的却只有12张照片?

现在已经是网络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资料的查找远不像过去那么困难了。怀着好奇和和弄个水落石出的心理,笔者上网查了一些资料,终于有了一些新的发现,应该说对整个事情的过程有了比较全面和准确的了解,特别是对事件的另一位主人公“赌徒”利兰德•斯坦福有了新的认识。这些资料表明,过程比结果更精彩。


5.2 迈布里奇其人与拍摄奔马照片的缘起

埃德沃德•迈布里奇(图5.2)1830年4月9日出生在英国泰晤士河金斯敦市,原名埃德沃德••詹姆斯•迈格里奇(Edward James Muggeridge),先改名为埃德沃德•迈格里奇(Eadweard Muybridge),最后才改为现在的名字。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相信改后的拼写才符合盎格鲁—撒克逊人姓名的原始形态。


图5.2 埃德沃德•迈布里奇(约摄于1890年)


迈布里奇年轻的时候即已迁居美国,1860年他返回欧洲学习摄影技术。在取道旧金山回纽约的途中,他所乘坐的公共马车出了车祸,导致他头部受伤。他在英国伤愈康复的几年时间里,并没有闲着,他发明了一种特殊的平版印刷工艺,还发明了一种洗衣机。大约1865年他又返回美国,成为一名职业摄影师。

迈布里奇所处的年代使用的是湿珂罗玎工艺,需要在曝光前临时在玻璃板上涂布化学药液形成底版,因此所需的设备和化学药品必须带到现场。迈布里奇有一座流动暗房,通常就是有盖子的马车,但到了山区,就还要拉上帐篷,他称他的流动暗房为“飞行照相室”。起初他为自己取了个艺名“赫利厄斯”(意为“太阳神”),但后来他还是用自己“迈布里奇”的名字了。

在1860年代,埃德沃德•迈布里奇是旧金山最著名的风景摄影师之一。1877年,迈布里奇的作品被放大成旧金山全景图,这标志着他的风光摄影成就达到了顶峰。

迈布里奇有时以政府部门官方摄影师的身份工作。美国从俄国手中购买了阿拉斯加后,曾派遣迈布里奇去那里拍摄风景照片。他曾跟随勘探队沿西海岸活动,记录下新建的太平洋铁路。1873年他拍摄了美国土著印地安人与合众国军队的冲突。

大约在1867年,经某报社负责人介绍,时任加州州长的利兰德•斯坦福结识了迈布里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位斯坦福州长后来创办了举世闻名的斯坦福大学。

1872年,州长利兰德•斯坦福与另外两个名叫金(James R. Keene)和麦克柯瑞利士(Frederick MacCrellish)的人打了个赌,据称赌金高达25000美元。他们赌的是马在奔跑的时候是否有那么一个瞬间四蹄全都离开了地面。斯坦福确信是这样的,而另两个人却认为不是。仅仅靠对奔马的观察不能清楚地判断和决定输赢。

在19世纪,马对于工作和休闲是非常重要的,恰如当今之汽车。因此,弄清马的步态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利兰德•斯坦福来说,因为他不仅是加州州长和百万富翁,更是一名优种赛马驯养者、赛马的主人和骑手。正是出于对运动尤其是马的步态的极大兴趣激发了电影发展史上最著名的实验。在迈布里奇获得成功之前,人们曾经做过很多努力,尝试捕获马匹的运动状态。其中一种方法是法国生理学家马莱(Etienne-Jules Marey)的图形形式,激发了斯坦福的方案。然而斯坦福要用照相机来摄取一个影像,因为照相机是不会说谎的。

斯坦福决定雇用迈布里奇来解决这个争端。

迈布里奇是在1872年接受这项任务的。但直到1878年,他才用多架照相机排成一排的方法,成功地拍摄了马奔跑的过程。这些照片的公布,使迈布里奇成了国际名人。


5.3迈布里奇的拍摄试验以失败开始以成功结束


拍摄动作过程,迈布里奇并非第一人,在他之前已经有好几个摄影师做过。关于这一点,萨杜尔在他的《世界电影史》中写得很清楚:


1851年以来,第一次的“活动照片”在摄影师(克罗代、杜波斯克、阿切尔、惠特斯东、凡哈姆和斯甘等人)的工作室里拍摄成功了。湿珂罗玎的复杂性,使得这些摄影师和研究家不能在一秒钟时间内把一个动作的十几种姿势拍摄下来,结果他们只好采取连续拍摄的方法。例如,在表现一个人放下手臂时,首先拍摄这个人举起手的姿势,然后把胶片重新装进照相机,再来拍摄这个人手稍微放下一点的姿势,像这样逐次地拍摄,一直到这个人把手完全放下为止。这种方法虽然很不完善,但它却使杜蒙、科克,特别是杜柯•杜•奥隆等人早在1870年以前已预示了电影的未来用途及一些技术方法(如 “慢速摄影”、“快速摄影”、“天文电影摄影”等等)。


讲述迈布里奇的故事,为什么要引述萨杜尔有关他人拍摄的描述?因为萨杜尔的这段文字对迈布里奇所处的技术背景交待得很清楚——摄影使用的感光材料乃是“湿珂罗玎”,这就决定了迈布里奇的试验是从一个非常困难的起点起步的。

何谓“湿珂罗玎”?“珂罗玎”乃是英文“collodion”的音译,现一般译作“火棉胶”。所以,“湿珂罗玎法”现多译为“(湿)棉胶法”或“湿版法”。关于“湿版法”,《摄影大辞典》(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解释是:


亦称火棉胶法。是摄影史上应用广泛的一种摄影制版法,为英国雕刻家弗•斯•阿彻于1851年研究成功。它使银盐乳剂型感光层最早得到普遍应用。方法是在蛋白盐版的基础上,采用2%的火棉胶(硝酸纤维素酯)作为感光银的载体,以玻璃板为支持体。在需要摄影时,临时在玻璃上涂布火棉胶感光溶液(内含碘溴化物),在浸入硝酸银溶液中敏化,趁湿拍摄,曝光后立即显影。因整个操作均在乳剂湿态下进行,故称“湿版法”或“湿版摄影”。湿版与以前各种感光版相比,其感光度大为提高,照片干燥后感光层坚硬、耐久,所以使摄影术得到普及。


上文所说的感光度大为提高,是与其以前的摄影方法相比,如果与后来的干版和胶片相比,感光度还是很低的。早期的照相机连快门都没有,需要曝光的时候,打开镜头盖,觉得曝光时间够了,再盖上镜头盖——镜头盖便是快门。

迈布里奇使用的就是这种湿版摄影法,这种方法对于有效地捕获运动过程中的瞬间状态来说太慢了。据称,当时最快的快门速度是1/12秒,这样的时间听起来是挺快的,但拍摄的奔马照片则是一片模糊。迈布里奇用一架固定式的照相机和湿版来拍摄,结果是徒劳无功,拍到的影像毫无用途。他已经到了几近放弃的地步,打算辞退不干了。然而斯坦福却决定继续干下去,希望决出输赢。

然而一个突发的不幸事件中断了这个实验。

大约在1872年,年已42岁的迈布里奇与一位名叫弗罗拉•沙尔克洛斯•斯通(Flora Shallcross Stone)的年轻离异女子结为夫妇。他的这位娇妻于1874年4月产下一子,6个月后,迈布里奇发现这孩子不是他的,而是他妻子的情人哈里•拉金斯(Harry Larkyns)少校的。1874年10月17日,迈布里奇在加里斯托加镇枪杀了拉金斯少校,从而被监禁起来。审判一直延续到1875年2月5日,多亏律师巧妙的辩护,迈布里奇才以暂时性神经错乱为由逃脱罪责,而被宣判无罪释放。释放后,他立即动身参加了到中美洲(在墨西哥与南美洲之间)的探险,这花费了他两年的时间,之后才返回了斯坦福的庄园,重新拾起了他停顿近三年的实验。

正如人们经常所说,技术是在不断发展的。迈布里奇因涉案受拘押及释放后出走中美洲,使他就斯坦福给他的拍摄奔马的工作来说,失去了两年多的时间,但恰恰这两年多的空白时间,给他的拍摄奔马工作带来了转机,因为在这期间出现了感光度更高的照相乳剂,已经能够用1/1000秒的速度记录影像。迈布里奇终于返回了旧金山继续他的摄影工作,从而也重操搁置已久的斯坦福拍摄马匹奔跑的实验项目。

经改进的速度更快的感光材料已经可以用来清楚地拍摄赛马的奔跑,但这时笨重的设备和人反应的迟钝却使得迈布里奇无法拍摄到有决定意义的照片。如果是现在,有了轻便的照相机、现代的高感光度胶片和电子闪光灯,所有的摄影师都能够跟踪被摄对象,以和被摄对象同样的速度移动照相机,一边移动一边曝光。可迈布里奇的照相机是一台大个头的木箱子,只能固定住不动。人对按动快门时间的判断又不总是对的。这些因素常常产生负面的结果。迈布里奇拍摄了几百张照片,大部分是一片空白,偶尔拍到了马的嘴部刚刚进入画面,或者画面中只留下了马的尾巴。不过有一张虽不十分清晰,但已经完全揭示了马的四蹄全都离开了地面。另外还有三张拍到了马的步态的其他相位。因该说,到此为止,打赌的输赢问题已经基本可以解决了。

斯坦福对这几张照片大加赞赏,他常常把这四张照片放在桌子上,试图将这些照片按某种合理的顺序排列起来,然而这些照片拍的不是同一匹马,表现的也不是同一动作过程中的序列状态。但是这些照片却使得斯坦福灵机一动,他让迈布里奇架设起一组照相机来,当骑手骑着赛马奔驰而过时,快速连续地进行多次拍摄。

通过计算,迈布里奇认为为了记录马匹的步幅,需要每隔22英寸设置一架照相机,共需12架照相机。当马匹跑过的时候,马绊到线绳,线绳又拉动一根销子,从而带动快门,拍下一个画面。

这个过程听起来简单,实际却很复杂。首先,试验的关键点在于要清晰地捕捉住快速的运动——如果用现代照相机拍摄,就需要使用1/2000秒的快门速度。这种情况下,很难将运动物体的轮廓与背景区分开来。迈布里奇想了个办法,他用木板造了一面大墙,并涂成白色,作为背景,在白色背景的映衬下,深色马的轮廓就很容易勾勒清楚了。

在19世纪,多数照相机就是一个大箱子,照相用的湿版放在箱子内,靠摄影师手工操作曝光。做一个快速的快门机构,对迈布里奇来说是另一个难题。对此他也设计了一个巧妙的机构。他使用一块木板挡住镜头,并在板上开了一个孔,木板下面用一根销子支撑。拔出销子,木板会在重力的作用下坠落,木板的孔从镜头前划过,使湿板曝光,然后坠落的木板重新将镜头遮住。快门的问题解决后,还有遥控的问题。迈布里奇在每根销子上系了根线绳,他将线绳横跨马跑的赛道,系到对面的背景墙距地面几英寸的位置上,形成绊马索。当骑手骑着赛马从这一排照相机前面奔驰而过的时候,会绊到线绳(绊马索),便可将支撑快门板的销子拉出,从而完成一架照相机的曝光过程。

后来迈布里奇还为自己设计的快门机构申请了专利(图5.3)。


图5.3 迈布里奇的专利快门机构(1879年4月)


1878年,迈布里奇终于在加州首府萨克洛曼多成功地拍摄了斯坦福的一匹名马——“西方”(Occident)奔跑的连贯动作(图5.4)。迈布里奇使用的是湿版工艺,这是一种速度很慢的照相方法。拍摄出的影像近乎于剪影的效果,但从他的照片已经看到了人们用肉眼无法看清楚的情景。照片清晰地显示出马的四蹄都离开了地面,打赌的问题确信无疑地解决了。



图5.4 迈布里奇拍摄的奔马运动系列照片


除了12架照相机的方案以外,迈布里奇还使用了其他数量照相机的方案,最多曾使用了24架照相机。

现在我们不妨对迈布里奇的试验做一番回顾。从1872年到1878年,迈布里奇的试验时间跨度虽然大,但试验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72年试验开始起到1874年10月,是徒劳阶段,试验毫无成效;1874年10月起延续约三年,是停顿阶段,完全没有进行试验;只有从1877年到1878年这一段近两年的时间才是试验的实质阶段和成功阶段。这就解答了前面关于一个试验为什么花了约7年时间的疑问。

迈布里奇拍摄马的运动的成功,为他带来了国内和国际的荣誉。《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等刊物纷纷登载文章,承认迈布里奇的成就。然而,当利兰德•斯坦福请他的亲密朋友和养马人斯提尔曼(J. B. D. Stillman)博士公布对马的运动的分析时,斯提尔曼博士使用了迈布里奇的照片作为该书的插图,却未说明这是迈布里奇的功劳。


5.4方法的改进与研究工作的延续

迈布里奇的拍摄虽然取得了成功,但拍摄过程中还是突然出现了一些小的问题——当线绳拉动快门的时候,被摄体有时没有对准,而照相机往往会被拉动,离开了原来的位置。如前所述,这类问题在萨杜尔的《世界电影史》中是提到过的。实际上,这些问题对迈布里奇为解决打赌输赢而进行的拍摄试验,并不是多大的问题。但如果用迈布里奇绊马索的方法来拍摄其他的运动过程,就不一定适用了。另外,马匹步态的某些阶段看上去似乎不大合理。或许这就和电影中常看到的车轮倒转的不合理现象(即所谓频闪效应)是一个道理。到这时,纯粹的解决打赌的问题已经是次要的了。斯坦福要的是成功地精确捕获马匹与骑手的连续运动过程。这样就不得不寻找一种新的更加高级的技术设备和摄影方法了。

斯坦福求助于当时负责维护南太平洋铁路的总工程师亚瑟•布朗(Arthur Brown)。布朗则找来一名叫做艾萨克斯(John D Isaacs)的工程师。此人是弗吉尼亚大学毕业生,具有超强的发明创造性。他还是个摄影迷,热衷于摄影艺术的发展和解决疑难问题。艾萨克斯觉得拉线绳完全不是一种实用的方法,必须开发一种能够迅速连续地触发多个装置的机构。

艾萨克斯想起曾经在1876年的一期《科学美国人》杂志上读过一篇有关一种新发明——电铃的文章,他觉得这样的装置有可能用来开发一种电动快门。他决定放弃在赛道上拉线绳的办法,因为线绳的使用效果不可靠,而且有时会惊吓到马匹,扰乱马的奔跑。他觉得用电触点的方法和电磁装置能够完成这项工作。方案设计好后,寄给了旧金山的一位名叫希勒(Paul Sieler)的工程师,由希勒做出了实际的装置。

这种装置最初用来拍摄一辆单座两轮马车的行驶(图5.5),马车由一人驾驶,马小跑着拉动马车。那时的车轮还没有使用轮胎,车轮的外缘包裹了一层金属。在背景幕的前面放置了一些金属条,车轮滚过金属条时,便接通了电路。这些触电又和迈布里奇实验使用的一排照相机的电磁快门相连接。在斯坦福的帕罗•阿尔托农场的实验完全取得了成功。但这种方法并不符合斯坦福原来的想法——拍摄骑手骑马奔跑的过程,所以需要另外开发一种装置。


图5.5 马拉单座双轮马车的行进过程


这次仍然使用电气触电和电磁触发快门,但主触发器是不同的。艾萨克斯使用了一个主控机构,该机构有一个金属圆筒,圆筒表面有一些突起,形状恰似一个八音盒的滚筒。当骑手骑马从一排照相机面前跑过时,操作者转动圆筒。圆筒转动过程中,突起可以接通触点,从而触发照相机的电磁快门。触发快门的过程中,照相机不需要和其他任何东西接触,即可在瞬间实现拍摄动作。而且无论是步行、跑动甚至飞翔,都可以将其运动过程捕获记录在感光材料上。实验的结果令斯坦福颇为兴奋。

实验继续进行。5架一组、12架一组,直至 24架一组。在一个四周开放的棚子下,挂了一张40英尺长的白色背景幕,照相机每隔12英寸设置一架。在赛道上自照相机起向背景幕延伸画出垂线,而且一直延伸到背景幕的上沿。这些线提供了照片中的焦点。当拍出的照片一个接一个地装在一起时,将画出的线按适当的间隔排列好,就给人以一种长条照片的感觉。照片中有24名骑手骑乘着24匹马(实际是同一名骑手骑乘着同一匹马)按跑动的自然连续阶段排列着。受快门速度和照明条件的限制,拍出的影像几乎呈剪影效果,但这已经足够了。后来,艾萨克斯回到了他在铁路公司的岗位,而迈布里奇则继续进行他的实验,直到1881年。到此时,斯坦福已支付了大约4万美元。最终随着被摄体的种类越来越多,拍摄的技术也越来越改进。

1881年,迈布里奇发表了《动物运动的姿态》(Attitudes of Animals in Motion),文中披露了成功拍摄奔马连贯动作画面的方法和结果。


5.5迈布里奇与活动影像放映

1881年秋季迈布里奇前往巴黎讲学,1882年他又到伦敦去讲学。

在巴黎他结识了马莱,这位对他的早期实验曾经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迈布里奇的成就鼓舞了马莱(Etienne-Jules Marey),马莱继续了同一方向的研究工作。1882年,他成功地设计制造了一种能够使用单一镜头并连续进行12次拍摄的照相机——“摄影枪”。

马莱把他介绍给当代的艺术名人和科学名人。这次成功的旅行激发了迈布里奇寻求更多资金以从事更复杂的研究动物与人类的运动的想法。

迈布里奇在介绍他的照片和分析动物运动过程的时候,曾使用过他自己设计制造的活动影像显示设备——“诡盘投影机”(Zoopraxiscope)。

“诡盘投影机”实际上是诡盘和幻灯机的结合。它使用了两个圆盘,第一个圆盘是透明的玻璃盘,迈布里奇按照运动各相位的样子沿玻璃盘的圆周画出一个一个的画面;另一个圆盘是不透明盘,按玻璃盘上画面的数量沿圆周开出径向的狭缝。圆盘的后面设置了一个光源,前面设置了投影镜头。“诡盘投影机”工作时,两个圆盘沿相互相反的方向旋转,不透明盘的狭缝对透明盘的画面形成了扫描关系,光源发出的光透过画面和扫描狭缝,通过镜头投影到银幕上,并形成了闪烁的活动影像。“诡盘投影机”在迈布里奇讲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于“诡盘投影机”的起源和诞生时间,网上资料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说“诡盘投影机”诞生于1879年,最早是在斯坦福家里使用,后来才在公众场合下使用。另一种说法则是说迈布里奇是在画家梅松尼尔(Jean Louis Meissonier)的建议下,才产生了设计制造“诡盘投影机”的想法,其时是1882年。这两种说法前后相差了三年。

据有资料讲,迈布里奇最初在介绍他的照片和分析动物运动过程的时候,并没有想到将这些连续的影像重新组合成运动的过程,使形象动起来。在他后来的摄影活动中,迈布里奇将他的运动研究照片复制成条带状,用于“走马盘”(Zoetrope)显示。这是一种当时流行的装置,转动时可以透过缝隙看到运动的影像(图5.6)。


图5.6 走马盘


在记录了成千上万的动物之后,迈布里奇准备接下来进行人体运动的实验。有关这些活动的报道和评论在世界各地流传开来。作为骑马运动的爱好者,斯坦福到处夸赞他得奖的马匹,并展示那些照片,其中就包括那匹名叫“西方”(Occident)的著名赛马。这是他最珍贵的赛马,或许也可称得上最早的“影星”。在法国巴黎,画家梅松尼尔对拍摄动物运动的工作表示了很大的兴趣,他仔细地审视了这些照片,并询问谁是照片的拍摄者。斯坦福自然提到了迈布里奇。这位画家颇有几分达芬奇的气质——既是画家,又有科学家求知和实验的精神。按照有的资料的说法,正是梅松尼尔促成了一种静止画面重构和运动过程显示技术的诞生。

1882年,迈布里奇在一次私人聚会上会见了梅松尼尔。参加聚会的还有画家斯坦海尔(Steinheil)、画家德太耶(Detaille)和作家大仲马、小仲马等社会名流。运动分析照片在这些人之间传阅,引起了很大的兴趣。梅松尼尔讨论了利用迈布里奇的相位照片显示运动过程的方式。当时已经存在着显示运动过程的机械手段——走马盘、活动视镜(Praxinoscope)等。在这些设备原理的基础上,迈布里奇设计制造出自己的活动影像显示设备——“诡盘投影机”(Zoopraxiscope,图5.7)。他把自己拍摄的人和动物运动的照片复制到圆玻璃盘上——诡盘(图5.8),然后用“诡盘投影机”来放映。


图5.7 迈布里奇设计的诡盘投影机



图5.8 1893年迈布里奇在芝加哥销售的诡盘


1893年,迈布里奇在芝加哥美国博览会的娱乐场开设了诡盘放映厅(图5.9),用以放映他的运动画面。然而他的机器未能取得商业成功。



图5.9 1893年芝加哥美国博览会娱乐场(左下角白箭头所指为迈布里奇的诡盘放映厅)


这里必须强调说明的是,迈布里奇虽然拍摄了各种动物的运动过程,也展示了动物的运动画面,但展示的活动画面并非他所拍摄的影像,也不是这些影像印制的拷贝,而是根据这些影像手工绘制的画面。

1883年迈布里奇应邀前往宾西法尼亚大学,在那里继续他的动物运动研究工作。在弗兰克林学院代表的一次聚会上,他会见了科尔曼•赛乐斯(Coleman Sellers)和亨利•雷诺•海伊尔(Henry Renno Heyl),这两个人在电影技术发展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

赛乐斯早在1861年就取得了名为“Kinematoscope”的活动立体影像显示装置的专利(美国专利号31357)。赛乐斯的设备是一种翻页书式的窥镜装置,使用了一系列反映动作过程各个相位的立体照片,这些照片装在轮叶上,摇动手柄,转动叶轮,将反映动作过程各个相位的立体照片逐页地翻过,通过狭缝和立体镜观看,可以看到活动的立体影像。

海伊尔早在1870年2月5日就在费城音乐学院用他的设备放映了照片活动影像。这是用幻灯放映机改装的一种设备——在幻灯放映机的光源(煤油灯)与放映镜头之间安装了一个转盘,沿转盘的圆周开出了16个口和对应的半圆形凹槽,开口处各安装了一块照相干版。设备通过摇动手柄操作,带动一个圆盘销钉机构,而圆盘销钉机构又带动装有干版的圆盘间歇地转动,使每块干版能够短暂地停止在投影光束中,从而实现连续的放映。放映的速度大约为每秒5 个画面。

这两位电影早期技术和设备的发明人与迈布里奇会面的时候,照理会谈论起活动影像的问题,但这无从考证。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工作期间,迈布里奇曾于1882年4月到新泽西拜访了爱迪生,与他讨论了将自己的“诡盘投影机”与爱迪生的留声机相结合成为“有声电影”(talking pictures)的设想(爱迪生于1877年取得留声机专利权)。当时爱迪生的一份陈述证实了迈布里奇的造访,但爱迪生拒绝将他的留声机与迈布里奇的“诡盘投影机”结合起来。但是过了没有多久,爱迪生便致力于研制他自己的“活动视镜”,并试图将其与留声机相结合,虽然这项研究并没有取得爱迪生预期的结果。

爱迪生为什么会拒绝与迈布里奇合作,原因不得而知,不过从爱迪生后来研制的“活动视镜”来看,估计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爱迪生可能认为迈布里奇的“诡盘投影机”的技术水平无法与其留声机相匹配,因为迈布里奇的诡盘只能够包含数量极其有限的画面,投影的时间太短;二是爱迪生可能认为迈布里奇的拍摄技术仍停留在照相机的水平,虽然后来已经能够做到一次拍摄多幅画面,但仍不能较长时间地连续工作,这同样与画面数量有关;三是爱迪生可能受到了迈布里奇的启发,萌生了自己研制摄影系统和方法的念头,所以后来他才开始了“电影视镜”(Kinetoscope)的研制。当然这些只是猜测。

不过,从上述迈布里奇同赛乐斯、海伊尔和爱迪生的接触来看,迈布里奇在设计制造了“诡盘投影机”之后,一定萌生了研制后来人们所说的电影系统之类的想法,只是未找到合适的机会而已。


5.6 迈布里奇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工作

1883年迈布里奇回到美国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找到了进行进一步研究的资助人。宾夕法尼亚大学教务长佩帕尔(William Pepper)博士同意迈布里奇可以随意使用兽医系的土地,并成立了一个校委员会来监督这个项目,还预先为他的项目支付了5000美元。

1884年春季,迈布里奇开始拍摄照片。大学为他雇用了一些助手,在助手的帮助下,他一直工作到秋季。宾夕法尼亚大学为迈布里奇的项目提供了许多学生和其他身份的男人和女人以及儿童作为模特。

1884年到1885年期间,他共拍摄了20000多张照片,拍摄的对象包括男人、女人、儿童、兽类和鸟类,拍摄的运动包括了几乎可以想到的所有类型的运动。这期间他已经利用干版技术制作了更清晰的调色照片。他还对照相机进行了改装,使它能够同时从三个不同角度拍摄同一场景。

1885年冬季,迈布里奇对他的摄影底片进行了编排,并用氰板照相法印制了拷贝(作为工作校样)。然后他重新拾起他的原始底片,对底片进行放大,并组合到玻璃干板上。他将781块干板用氰板照相法做出拷贝,再装入文件夹,成为11卷的《动物运动》一书,并于1887年秋季订购销售。

该书还介绍了他为斯坦福做实验用的原始设备,他声称完全是靠他自己解决了问题。他还提及了他在大不列颠皇家学院等地的讲座取得了怎样的成功,他列举了他的一些名人听众,其中包括威尔士王子、威尔士公主、生物学家赫胥黎、政治家威廉•格莱斯顿(William Gladstone)和诗人丁尼生勋爵(Alfred Lord Tennyson)等,然而他却极力回避提到梅松尼尔和诡盘投影机。

但迈布里奇的著作和照片的销售情况并没有达到他的预期水平。他的包括全部781张照片的整套《动物运动》相册只售出了27套,但有很多100张照片的小套相册卖给了欧美的一些有影响力的画家和公共机构。最后,他的印相机也坏掉了。

1894年迈布里奇退休,回到了他的出生地——英国泰晤士河畔的金斯敦。退休后他又出版了两部著作——1899年的《动物的运动》(Animals in Motion)和1901年的《人体的运动》(The Human Figure in Motion)。

迈布里奇逝世于1904年5月8日,享年74岁。他立下遗嘱,将讲座使用的“诡盘投影机”、大量幻灯片以及他收集的一些剪报赠送给金斯敦博物馆。


5.7结束语

州长斯坦福出了想法;迈布里奇受雇,以他所做到的最好方式解决了问题;艾萨克斯被牵扯进来,设计了更好的机构;希勒按艾萨克斯的设计,制造了实际的机械装置;梅松尼尔提出了利用运动相位照片显示运动过程的设想;而回过来,迈布里奇将这一设想变成了现实。一些才华横溢、勇于创新的人们,团结在斯坦福的周围,形成了一个工作有效的团队。在这个团队中,迈布里奇无疑与这些著名的试验关系最为密切,也是最值得纪念的。而在他的影响下,电影发展史上另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发明——能够连续拍摄和记录运动过程的单一设备——由另一个革新者马莱开发出来,这无疑又向电影的最终发明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

(作者:李铭)

如果您对本商品有什么问题,请提问咨询!
如果您对本商品有什么评价或经验,欢迎分享!

支付方式

正品保证

热销商品推荐

浏览过的商品

Copyright © 2002-2023 电脑音乐书店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天津·东丽区   津ICP备05008346号
本商店顾客个人信息将不会被泄漏给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    本商店logo和图片都已经申请保护,不经授权不得使用
有任何购物问题请联系我们在线客服  |  电话(TEL):13312093288  E-mail:service#midibooks.net (请将#用@替换)

Powered by ShopEx v4.9.0 |Gzip enabled 津ICP备05008346号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