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登录]   [免费注册]
gb
二十世纪音乐:现代欧美音乐风格史【原版引进】——诺顿音乐断代史丛书
 
   
查看大图

二十世纪音乐:现代欧美音乐风格史【原版引进】——诺顿音乐断代史丛书

《诺顿音乐断代史丛书·二十世纪音乐:现代欧美音乐风格史(原版引进)》以丰富而详实的内容,巧妙地追溯了二十世纪艺术音乐的众多流派。作者罗伯特·摩根的探讨从马勒、理查·施特劳斯和德彪西这类标志性的人物开始,接着涉及了查尔斯—艾夫斯和沃恩斯·威廉斯为代表的民族主义运动,勋伯格、贝尔格、韦伯恩和法国六人团所体现的哲性运动,以及自成一体的巨人如巴托克和斯特拉文斯基。此外,对于各类“主义”——序列主义、简约主义、偶然主义、新浪漫主义和多元主义,也都做了清晰地阐释。分为三个部分一超越调性:从190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 商品编号:SJ4444
  • 商品重量:1600.000 克(g)
  • 货  号:SJ4444
  • 计量单位:
  • 所得积分:88
  • 作者: 罗伯特·摩根 著,陈鸿铎 等译,杨燕迪 等校
  • 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 ISBN: 9787807518136
  • 出版时间: 2014-1-1
  • 版次: 第1版
  • 页数: 619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包装: 精装
  • 市场价: ¥98.00
  • 销售价: ¥88.00
  • 节省: ¥10.00
  • 已经有176位朋友关注此商品,最近一个月已售出0件。
购买数量:
  (库存100)
app hook
 

【基本信息】:

系列:诺顿音乐断代史丛书

作者:罗伯特·摩根 著,陈鸿铎 等译,杨燕迪 等校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ISBN:9787807518136

出版时间:2014-1-1

版次:1

页数:619

开本:16开

用纸:胶版纸

包装:精装


【推荐】:

  《诺顿音乐断代史丛书·二十世纪音乐:现代欧美音乐风格史(原版引进)》由罗伯特·摩根著,作为作曲家,摩根曾师从美国著名作曲家塞欣斯,在1980年代以前主要从事音乐创作活动,作有大量的室内乐、管弦乐和声乐作品,在西方音乐界影响甚大。而作为音乐学家,摩根还曾师从另一位美国著名音乐学家和音乐批评家科恩,这或许是促使他在1980年代后把学术兴趣转向音乐分析、音乐理论和音乐美学的原因之一,在这方面,他同样写出了大量卓有建树的理论文章和著作,其成果甚至超过了他在作曲方面的影响。


【内容简介】:

  《诺顿音乐断代史丛书·二十世纪音乐:现代欧美音乐风格史(原版引进)》以丰富而详实的内容,巧妙地追溯了二十世纪艺术音乐的众多流派。作者罗伯特·摩根的探讨从马勒、理查·施特劳斯和德彪西这类标志性的人物开始,接着涉及了查尔斯—艾夫斯和沃恩斯·威廉斯为代表的民族主义运动,勋伯格、贝尔格、韦伯恩和法国六人团所体现的哲性运动,以及自成一体的巨人如巴托克和斯特拉文斯基。此外,对于各类“主义”——序列主义、简约主义、偶然主义、新浪漫主义和多元主义,也都做了清晰地阐释。分为三个部分一超越调性:从190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重构与新体系: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创新与分裂: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每一部分开头都单列一章介绍当时的社会与思想环境,这是理解那时音乐现象必不可少的背景。全书贯穿着对特定作品的分析,遍布丰富的插图和谱例。


【作者简介】:

  作者:罗伯特·摩根(Robert P. Morgan) 译者:陈鸿铎 甘芳萌 金毅妮 梁晴

  罗伯特·摩根(Robert P. Morgan)是一位出色的历史学家、作曲家和理论家。他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任教于耶鲁大学音乐学院。


【目录】:

插图列表 

序言 

导论:十九世纪的音乐背景 

第一部分 超越调性:从190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章 历史语境:世纪之交的欧洲 

第二章 一些过渡性人物 

第三章 无调性革命 

第四章 新调性 

第五章 欧洲的其他流派 

第六章 欧洲大陆以外 

第二部分 重构与新体系: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第七章 历史语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 

第八章 新古典主义 

第九章 十二音体系 

第十章 政治的影响 

第十一章 其他欧洲作曲家 

第十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 

第十三章 美国 

第十四章 拉丁美洲 

第三部分 创新与分裂: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 

第十五章 历史语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形势 

第十六章 整体序列主义 

第十七章 不确定性 

第十八章 形式与织体的保卫创新 

第十九章 新多元主义 

第二十章 回归简单:简约主义与新调性 

第二十一章 音乐和外部世界 

第二十二章 科技的发展:电子音乐 

第二十三章 结语:今天的音乐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书摘】:

与此同时,作为一位指挥家,施特劳斯也获得了同样的声誉,1885年在迈宁根接替著名的汉斯·冯·彪罗,接着分别在慕尼黑(1886—1889)、魏玛(1889—1894)、柏林(1894—1918)和维也纳(1919—1924)担任重要位置。他还以客座指挥身份广泛旅行,他的作品也在整个西方世界经常演出。甚至像德彪西这样一位在几乎所有方面都与施特劳斯的创作审美完全相对立的作曲家,都把他看作是一位“我们时代的支配性天才”。 

施特劳斯音乐的重要性在新的世纪开始时是容易理解的。他的音诗是技术完美的辉煌作品,它们流露出一种不可抗拒的自信和力量的光芒,这种自信和力量为当时德国的那种膨胀的情绪提供了一个恰当的音乐象征。在1866年的奥普战争胜利(这次战争导致了第一个真正的德国联邦在普鲁士统治下的建立)和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胜利之后,德国作为欧洲主要的政治和工业力量出现了。民族的自豪感空前高涨,而施特劳斯则由于成功地优化了从瓦格纳那里继承下来的一些美学的和音乐的原则并使之适应了一个更加现代的时代要求,被认为非常恰当地表达了他的国家这种重新找回的乐观主义精神。 

施特劳斯的音诗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自信形象,与深埋在马勒音乐中的那种深刻的质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作为一个受到不确定性所困扰的波西米亚犹太人,马勒甚至在他在维也纳拥有着最重要的艺术地位时也感觉自己是一个局外人,他对世界怀有一种非常悲观的看法,而这种看法明显地渗透到了他的音乐中。典型的马勒式结尾常让音乐从一个逐渐的减弱,或一个最终的消失而进入到无声(如《第六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的结尾)。与此相反,施特劳斯则喜欢写作那种让主要的音乐材料做一次最后完美呈现的结尾,如交响诗《死与净化》( 1889)最后一部分。施特劳斯对他自己和他在世界上的地位深信不疑,这是一个不仅与马勒而且与二十世纪绝大多数大作曲家相区别的特点。这种自信和把握最露骨地(尽管多少有点开玩笑似地)表现在了音诗《英雄的生涯》(1898)中,其中的英雄——很清楚就是施特劳斯本人——被描绘为一个“超人”,这个超人用无与伦比的力量和不可战胜的意志力,战胜了所有的障碍和敌人。

……


【插图】:


如果您对本商品有什么问题,请提问咨询!
如果您对本商品有什么评价或经验,欢迎分享!

支付方式

正品保证

热销商品推荐

浏览过的商品

Copyright © 2002-2023 电脑音乐书店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天津·东丽区   津ICP备05008346号
本商店顾客个人信息将不会被泄漏给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    本商店logo和图片都已经申请保护,不经授权不得使用
有任何购物问题请联系我们在线客服  |  电话(TEL):13312093288  E-mail:service#midibooks.net (请将#用@替换)

Powered by ShopEx v4.9.0 |Gzip enabled 津ICP备05008346号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