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登录]   [免费注册]
gb
和谐与协和的探索:和声学的本源追溯
 
   
查看大图

和谐与协和的探索:和声学的本源追溯

《和谐与协和的探索:和声学的本源追溯》对和声学所依据的基本原则——“和谐”与“协和”进行了物理、生理与心理三个层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验证。并在前人音乐理论基础上,从音乐声学的视角,用数理方式探讨“和谐宽容度”、“二级拍音”、侗族大歌多声现象的成因等问题,意图将和谐与协和感知的研究领域置于更为广阔的背景中予以考察,从而进一步揭示出隐含在和谐与协和感知背后的生物学、社会学意义。

  • 商品编号:SJ4497
  • 商品重量:400.000 克(g)
  • 货  号:SJ4497
  • 计量单位:
  • 所得积分:31
  • 作者: 付晓东 著
  •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 ISBN: 9787103041598
  • 出版时间: 2013-11-1
  • 版次: 第1版
  • 页数: 264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包装: 平装
  • 市场价: ¥33.00
  • 销售价: ¥31.00
  • 节省: ¥2.00
  • 已经有149位朋友关注此商品,最近一个月已售出0件。
购买数量:
  (库存100)
app hook
 

【基本信息】:

系列:中国音乐学院科研与教学系列丛书

作者:付晓东 著

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

ISBN:9787103041598

出版时间:2013-11-1

版次:1

页数:264

开本:32开

用纸:胶版纸

包装:平装


【推荐】:

  《和谐与协和的探索:和声学的本源追溯》对和声学所依据的基本原则——“和谐”与“协和”进行了物理、生理与心理三个层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验证。并在前人音乐理论基础上,从音乐声学的视角,用数理方式探讨“和谐宽容度”、“二级拍音”、侗族大歌多声现象的成因等问题,意图将和谐与协和感知的研究领域置于更为广阔的背景中予以考察,从而进一步揭示出隐含在和谐与协和感知背后的生物学、社会学意义。


【内容简介】:

  《中国音乐学院科研与教学系列丛书》包括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民族器乐、民族声乐等方面的研究、创作成果和教材,向学界陆续推出。


【目录】:

序 

绪论 

上篇和谐与协和的历史演进 

第一章和声学本体理论中的和谐与协和 

第一节和声学的数列基础 

第二节和声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第二章宇宙学视野中的和谐 

第一节早期宇宙学视野中的和谐 

第二节现代宇宙学视野中的和谐 

第三章和谐与协和的相关物理与心理声学研究 

第一节19世纪以前的发展 

第二节亥姆霍兹对和谐与协和感知的贡献 

第三节和谐与协和感知的心理因素基础 

第四章20世纪以来和谐与协和的研究 

第一节和谐与协和感的听觉生理机制 

第二节和谐与协和感的听觉心理机制 

第三节听觉谐音现象 

第四节虚拟音高理论 

第五节20世纪以来研究成果的述评与讨论 

下篇和谐与协和的验证 

第五章和谐的自然基础与调查验证 

第一节谐音列的自然基础及实践调查 

第二节和谐感的宽容度探索 

第三节和谐宽容度的理论推导与实践验证 

第六章和谐感知的研究 

第一节拍音现象的释疑 

第二节听觉谐音的实验 

第三节虚拟音高的调查 

第七章协和感知的验证研究 

第一节音程的协和度 

第二节三和弦的协和度 

第三节大三和弦与小三和弦的主观色彩 

第四节关于和谐与协和感知的拓展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和谐感知的听觉心理测试问卷 

附录二问卷统计 

附录三本研究使用的实验工具 

后记


【序言】:

  看着晓东书稿,我既高兴又有些担心。高兴的是他三年多的潜心研究终成“正果”,作为这一过程的亲历者,自然为他高兴。但我也在担心,像这种基础理论书籍在当下是否能引起音乐学界的关注?这种对和声学的底层探讨,最后命运是否也会被置于图书馆书架的底层呢?这不是杞人忧天,相信在当前追求市场至上和名人效应的氛围下,很多人会有着与我相同的担心。由此也引起我关于基础音乐理论价值的一点思考。

  目前音乐出版界正遭遇来自计算机技术的猛烈冲击,与此同时,音乐理论的价值也在经历市场的拷问。随着网络查询的发展,为“多快好省”地创造学术成果,采用“快餐”式理论学习、“拷贝加粘贴”式的写作,已成为一些人解决学术问题、撰写论文的不二法门。采用精读学术经典的方式来吸收知识营养,在一些人眼中早已视为陈规旧习,甚至是技术落伍的象征。但如果把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都归于网络技术,我认为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不仅忽视了网络技术给学术传播带来的巨大好处,也没有找到今日理论式微的根本原因。

  实际上,在没有计算机网络出现之前,对音乐理论价值的轻视就一直存在。不要说在表演界、作曲界和其他注重技能技巧的音乐领域,即便在音乐理论界内部也有不少自贬其身的倾向。如德国音乐理论家达尔豪斯(Dahlhaus),尽管被认为近代音乐理论全才,但在《什么是“音乐理论发展史”?》一文中,他就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对理论的质疑:音乐理论的主题,众所周知就是自我阻碍其历史的发展。①而更具普遍性的观点,则是强调实践第一、理论第二的主属关系。著名音乐理论家黄翔鹏先生在《中国古代律学——一种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科学遗产》一文中就曾高呼:“艺术实践万岁!理论研究随之而万岁”。显然,在这些理论大师们的眼中,理论的价值永远低于音乐实践。这不由得让我联想起诗人歌德的那句名言:“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树常青”。将其中的“生命”换成“音乐实践”,或许就是今日音乐理论的命运。

  如果从实用技术角度看,音乐理论的地位注定要排在音乐实践之下。今天音乐学院所教授的演奏理论、歌唱理论和作曲技法都不过是对前人音乐实践的归纳总结。即便在音乐学领域,体系音乐学、音乐史学和民族音乐学等也要依附音乐实践才能得以立足。以笔者关注的音乐声学为例,如果脱离了音乐实践去专门研究乐器声学构造,忽视乐队演奏内容而孤立研究声场问题,这个学科几乎失去存在的意义。不仅如此,实用性音乐理论要想真正体现其价值,不仅离不开音乐实践,还要紧密跟踪音乐实践。假如没有持续不断的、新的音乐实践案例作为材料补充,包括音乐声学在内的所有音乐理论就会逐渐老化、僵化,直至失去有效性,届时,音乐理论恐怕连从属地位的资格都将失去。

  然而换一个角度,譬如从启发性的角度来看待音乐理论的价值,我们或许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有一种新的认识。总体上讲,世上理论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实用性理论,另一种是启发性理论。前者主要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这些理论亦可称为“知识”;后者往往不能直接应用于日常生活,但却能开启我们的思维空间和眼界,使我们的认知能力得到升华。这些理论,我们常称之“智慧”。最具代表性的,莫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霍金提出的“黑洞辐射”等理论,到目前为止,虽不见这些理论对地球人类生活带来任何直接影响,但却启发了我们的思考,扩展了人类认知宇宙的角度,提升了我们的智力水平。还有一点,他们的理论全部建立在逻辑思维基础上,而非来自具体的实践。

  在音乐领域,也存在与之相类似的启发性学术见解,只是没有那么大影响力而已。譬如本书第二章中介绍的,古希腊数学家、音乐理论家毕达哥拉斯关于乐音协和性与宇宙和数学关系的理论。尽管其中有些理论目前尚未得到证实(譬如乐音协和性与天体的关系),有些理论与音乐实践情况亦非完全符合(譬如毕氏提出频率比越简单音程越和谐,而十二平均律纯五度音程的频率比很复杂(433:289)但听起来依然和谐),但毕氏理论的启发作用至今依然存在,许多现代重要音乐理论著作“言必称古希腊”就证明了这一点。再譬如,中国古代律学理论所阐述的律制与天体、历法、阴阳的联系,似乎与音乐实践毫无关联,但谁能断言这些将音乐与自然万物联系起来的观念和认知方法,对今日中国音乐理论和音乐创作实践没有产生积极的影响呢?毋庸置疑,音乐实践本身也具有巨大启发性,但音乐实践所产生的音响含义在确切性方面终究无法超越以文字为载体的理论体系。从逻辑的严密性和提升人的思维能力层面讲,音乐理论的启发功能自然要强于音乐实践。正是这种启发性价值的存在,音乐才由娱乐功能得以进入教育的殿堂,我们的音乐学院才得以立足。

  于是,我们在对音乐理论价值的判断上至少应当有两个标准,第一是启发价值,第二是应用价值。毫无疑问,既有启发价值又有应用价值的理论就是人类智慧的灵魂,但这样的理论往往先以启发价值示人。今天涉及核能、激光、微电子和卫星定位导航等技术的发明都基于上世纪初爱因斯坦推导出的能量公式、受激辐射理论和狭义相对论理论,而今天的和声学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都是在毕达哥拉斯、扎里诺、拉莫、霍普特曼等人启发性理论基础上,由里曼加以应用性总结归纳而成。对音乐学习者和从教者来说,如果仅看到音乐理论应用价值的一面,忽视其启发价值,自然会出现轻视音乐理论的倾向,也不可能从中汲取最有价值的营养。

  从晓东的书稿中我们能看到,他不仅借鉴前人的思想方法,用数理方式探讨“和谐宽容度”、“二级拍音”以及侗族大歌多声现象的成因等问题,同时还不乏启发性思维的存在。他提出了人类听觉系统中存在“预制谐音列结构”的理论假说,即人耳对和谐与协和性的判断,是一个用“预制谐音列结构”对音响进行匹配的过程。我们知道,理论假说往往是人们对现有思维模式突破的结果,而对这种假说的每一次证实工作,都对推动人类思想和科学技术进步产生了积极作用。在音乐声学理论中,一些著名理论假说,譬如亥姆霍兹关于人耳音高识别机理的“竖琴说”,其影响力至今犹存。

  总览晓东全书,既受益于前人音乐理论的启发,又对多声音乐感知机理研究添加了新的动力,亮点很多,体现出一本理论著作应具有的启发性价值。具有这种价值的书籍虽不入热销书之列,但在音乐理论书架上肯定会占有重要位置,更相信它能借助计算机网络而产生广泛影响。想到此,在动笔之初的那些担心已逐渐转化为欣喜和期待。

  是为序。

  韩宝强


【书摘】:

以欧洲大小调音乐体系为参照的民族音乐改革,是否具有正当性与可行性。由此,我们必需要追问这样几个问题:1.大小调和声这一体系化的理论,是否有其客观而稳固的科学基础?2.其中的一般性法则是否有其可通过分析而证实的自然属性?3.抑或和声学仅仅是西方专业音乐以经验论为全部实践基础而形成的带有偶然性、顿悟式的约定俗成理论?4.最终要明确的是,人类所具有的和谐与协和感知的天赋,是否与和声学的实践理论基础相对应?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并不能依赖于系统音乐学、尤其对音乐形态所进行的传统分析而得出,也无法沿着民族音乐学的田野调查、个案研究以及置入原生文化背景中对其相对价值进行重新发现这样一条技术路线来完成。因为在前者的语境中,和谐与协和的感知以不证自明的前提而存在,而后者,强调文化价值相对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也无法获得不同文化生态中对和谐与协和感知的互证。因此,在和谐与协和的“无须证”与“不可证”之间,本文试图以音响感知的底层为基础,铺设一条有效地连接二者的通道,既承认和谐与协和感的普遍性、也不否认和谐与协和感知的个体差异性。本文遵循音乐声学的从物理至生理、从生理至心理的行进路线,即从和谐与协和感知的自然基础人手、获得相应生理反应的关联、最终对心理感知的主观体验进行描述——这是认识多声音乐音响本质的方法之一。具体到本选题,即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和声学所依据的物理、生理与心理基础。 

在确立了这样的思路与观念后,重新面对上述4个问题,本文分别予以预先回答:1.是:大小调和声理论是建立在科学的客观基础之上的;2.是:大小调和声的一般性法则可以被验证;3.否:和声学是遵循于科学原理的艺术法则;4.可能是:和谐与协和感知标准有其底层的普世性,当然,并不能排除在不同文化中后天>—j得的影响而产生一定的差异。实际上,本文的研究工作就是在论证得出这些答案的过程。

……


【插图】:

如果您对本商品有什么问题,请提问咨询!
如果您对本商品有什么评价或经验,欢迎分享!

支付方式

正品保证

热销商品推荐

浏览过的商品

Copyright © 2002-2023 电脑音乐书店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天津·东丽区   津ICP备05008346号
本商店顾客个人信息将不会被泄漏给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    本商店logo和图片都已经申请保护,不经授权不得使用
有任何购物问题请联系我们在线客服  |  电话(TEL):13312093288  E-mail:service#midibooks.net (请将#用@替换)

Powered by ShopEx v4.9.0 |Gzip enabled 津ICP备05008346号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