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系列:音乐理论书系·音乐教育的人文视野丛书
作者:管建华 著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116964
出版时间:2014-11-1
版次:1
页数:361
字数:365000
开本:16开
用纸:胶版纸
包装:平装
【推荐】:
《中西音乐比较》是比较音乐学领域的一部理论新著。《中西音乐比较》作者用比较音乐学的理论和观点,对中西音乐的特征、中西音乐的文化背景、中西音乐的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多视角的比较研究,批判了欧洲音乐中心论,探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价值和地位。通过对中西音乐的比较,作者旨在用一种更为开阔、更为深远的视野关注人类的音乐,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统性体现在音乐理论研究和音乐教育的实践之中。
【内容简介】:
《音乐理论书系·音乐教育的人文视野丛书:中西音乐比较》用比较音乐学的理论观点,对中西音乐的形态特征、文化背景、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多视角的比较研究。其重要特点有二:一是在比较研究的实践中努力重建比较音乐学;二是在比较研究的实践中努力建构中国音乐文化理论体系。
【作者简介】:
管建华,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音乐学研究所所长。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上海音乐学院、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西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重庆文理学院等客座教授,兼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1996年获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2000年获文化部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
【目录】:
总序
第一章比较思路的发端
试评王光祈的比较音乐学观点
附:德国比较音乐学创始人——霍恩博斯特尔和施通普夫
王光祈的《声音心理学》述略
附:德国科学家赫尔姆霍茨
“慢惮”音乐及其与“奥加农”之比较
附:新都宝光寺历史简介
中西音乐及其文化背景之比较
东西方音乐的相遇:融合与分立
西方学者对东方音乐的新观察
第二章中西音乐特征的比较
中西音乐之关系
论中西音乐艺术的时空模式
中国戏曲音乐和西方歌剧音乐的跨文化比较
中西音乐“中心特征”的两面性辩证分析
语言学转向与重识国乐
中、日音乐发展接受西方影响之比较
附:日本的音乐教育
第三章中国传统音乐价值及地位的探讨
中国音乐文化发展主体性危机的思考
中国传统音乐的多角审视
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探讨
中国新音乐发展历史的文化美学评估
中国新音乐多元解释的文化哲学基础
新的色彩的追寻——中国钢琴曲三首评略
20世纪西方音乐文化传播的接受反应
第四章音乐人类学视角的比较
音乐直系演化与多系演化的思考
从经典物理学到相对论的音乐王国
中西音乐与音乐人类学和文化理论研究
第五章比较音乐学的探究
比较音乐学的再探讨
比较音乐研究展望
重建比较音乐学
第六章欧洲音乐中心论的批评
世纪之交:欧洲音乐中心论在中国解构之始——认识论哲学基础音乐学的解构
解开殖民与后殖民的“死结”走向文化平等的音乐对话
音乐批评的阐释
【书摘】:
赫尔姆霍茨也是对音感的生理学探讨做出最大贡献的学者。施通普夫继续了他的研究,提出并研究了乐音心理学。20年代居于德国的我国音乐学家王光祈,不仅将当时德国比较音乐学、德国音乐教育等介绍于国内,也是最早将德国乐音心理学方面的成果以及赫尔姆霍茨和施通普夫的观点介绍给国内的先驱。今天我们很有必要重读他的《声音心理学》,进一步认识、了解其中的内容和他的学术思想,寻找我国研究乐音心理学、音乐心理学的一些线索,以对来者。
王光祈的《声音心理学》一文于1927年9月写于柏林,其章节主要是以他的《音学》一书(1926年3月写作,1927年7月修改增补一次)中的下篇“从心理学方面观察”为基础,又做了一些整理加工,独立成篇后发表。
王光祈的《声音心理学》分四个部分,其内容范围如他所讲:“系以心理方面为限,至于物理、生理两方面,前在《音乐在教育上之价值》一文内,曾经述及。”王光祈曾在《音乐在教育上之价值》一文内介绍了音的发生的物理现象,生理方面详解了耳朵听觉解剖,以及“耳内接音之理”,他说:“假如耳外空气在每秒钟之挤前退后各一百次,则耳内各种动作亦照样各一百次,将此耳内颤动现象直接介绍于吾人之脑中者,是为‘基础薄膜,。关于‘基础薄膜’之学说甚多,其最占势力者当推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这里王光祈的介绍是根据赫尔姆霍茨的听觉共鸣说,感受声波的机构在内耳的基底膜(即基础薄膜)。这个共鸣说到现在仍然通用,但也存在一定缺点,如声音频率辨认的广大范围和基底膜纤维长短的比例不相适应。
第一部分“声音心理学与音乐心理学”主要介绍音乐心理学中的乐音之感觉。王光祈引用了中国古代著作《乐记》中的有关声、音、乐概念的论述,“乐记有云: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从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又云:夫‘乐’者与‘音’相近而不同。”
……

支付方式

正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