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系列:名家名作名译
作者:[日] 林谦三 著;钱稻孙 译;曾维德,张思睿 校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ISBN:9787545804461
出版时间:2013-8-1
版次:1
页数:546
字数:400000
开本:32开
用纸:胶版纸
包装:平装
【推荐】:
林谦三编著的《东亚乐器考》分体鸣乐器、皮乐器、弦乐器、气乐器四章,包括论文41篇、附论4篇,内容之细致,并配有插图多达170余幅。另据《我所知道的钱稻孙》(作者:文洁若) :《东亚乐器考》是日文翻译名家钱稻孙所译。全书约三十六万字,是钱稻孙平生所经手的最长的一部译作了。作者就东亚各国——主要是中国,以及日、印、朝、缅、柬等国的古乐器,作了四十一篇考据论文,还有四篇附论。文中论述了“体鸣乐器”、“皮乐器”、“弦乐器”、“气乐器”中各种乐器的起源、沿革、乐律以及乐器名称的语源等问题。对于研究东方各民族的音乐和东方文化史的人们来说,是很有参考价值的。除了钱稻孙,很难设想还有第二个人能把这么一部艰深的学术著作译得如此通俗易懂,而且文字优美。
【内容简介】:
此书是钱稻孙平生所译的最长的一部译作。本书作者就东亚各国——主要是中国,以及日本、印度、朝鲜、缅甸、柬埔寨诸国的古乐器著述考据论文共四十篇及附论四篇。作者采用乐器分类法的四大纲目,针对前人之所未致,论述了“体鸣乐器”、“皮乐器”、“弦乐器”、“气乐器”中各种乐器的起源、沿革、乐律以及乐器的名称的语源等问题。可供研究东方各民族音乐及东方文化史者作参考。
【作者简介】:
作者:(日本)林谦三 译者:钱稻孙
林谦三(1899—1976),日本音乐理论家。在中国音乐研究方面建树颇多,特别在古谱研究、古乐器研究和日本平安、奈良与我国唐宋音乐文化比较研究方面成就卓越。除《东亚乐器考》外,已被译为中文的专著有《隋唐燕乐调研究》、《敦煌琵琶谱的解读研究》、《明乐八调研究》等。
【目录】:
序一
序二
东亚乐器考叙言
前言
序说
东亚乐器研究的开拓
中国文献对东亚乐器研究的重要性
乐器成长的文化圈
乐器分类的简史
乐器各部的名称
引用文献的简称
第一章体鸣乐器
铜钹的语源
鸣子与护花铃
塔庙用风铎的习俗之东传
关于金刚铃
梵钟形态里的印度要素
方响的音律
见于日本所传的宋代方响的音律
中国宋代和日本音律的关系
结语
关于钲鼓
铜鼓及其发生于唐代的一附会说
关于铜鼓的札记
“骠国进乐有铜鼓”说之所由来
鼓踏之传入日本
第二章皮乐器
第三章弦乐器
第四章气乐器
附论
编辑后记
【书摘】:
由于以上的看法,我以为竖箜篌之传人中国中原地区,虽有和阗陶俑之存其遗像,而这乐器的一部传人可以推至魏、西晋时代,然其系统地传人时期,应当算吕光征龟兹的东晋孝武帝时代,也并不算太晚。即使再估计得早一些,也不过东晋的初期。
竖箜篌在隋唐时,用在‘胡乐”的龟兹、疏勒、高昌诸乐。唐俗乐里也用它。以后,继续用于宋、元、明。关于元宴乐的竖箜篌,《元史·礼乐志》云:
箜篌,制以木,阔腹,腹下施横木,而加轸二十四,柱头及首,并加凤喙。类似此者,有土耳其、波斯等近代作家所称为tehenk,tcheng的竖琴,都有二十四弦。《元史》里箜篌的凤首装饰,自是中国趣味的表现。而波斯纤细画中,也往往有加以鸟首的装饰者。东西之间,可以想象似乎有着联系。明代有二十弦的箜篌,见于《明会典》在大乐制度条下所记,而仇英之女杜陵所画女乐图(刘寿枢旧藏)里,也画有小形的。自清而后,殆已绝迹了。
其传入朝鲜,当在六朝之末,经由北朝之国。旋复经百济而始传于日本。在日本,后来又与唐乐一起传有同系的乐器。因分为二种,前者似乎称为百济琴(kudarakoto),后者称箜篌(kuko,kugo)以为区别。卿名抄》箜篌注云:
空侯二音,俗云如江湖(kuko)二音。《杨氏汉语抄》云:箜篌,百济国琴也;和名久太良古止(kudarakoto)。正仓院里保存着有螺钿槽(图83)和漆槽的二个箜篌残品。都是大型的乐器,重要部分与一部分弦都还存在。这对于考知唐时旧制,实为宝贵资料。
……

支付方式

正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