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者:王匡一,宋歌,郭跃飞 编著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26166
出版时间:2018-7-1
版次:1
页数:251
字数:395000
开本:16开
用纸:胶版纸
包装:平装
【内容简介】:
《交响乐队的编配与作品赏析》对交响乐队的编配与作品赏析进行了探讨研究,内容涉及交响乐的历史发展、艺术特征,交响乐队的乐器组成与编制,以及交响乐旋律与声部的编配、交响乐色彩的强化及全奏安排、交响乐作品的整体音色布局,并从交响乐的早期作品人手,由浅入深、由简而繁地分析序曲、组曲、协奏曲、交响诗和交响曲等作品的体裁特征,每种体裁分别介绍了几首经典名曲,并附有音乐主题和包含重要曲式结构的五线谱谱例,以引领读者欣赏领会纯音乐的表现形式——交响音乐的博大精深、恢宏深邃的艺术魅力。《交响乐队的编配与作品赏析》重视人文修养,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等特点,结构合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是一本值得学习研究的著作。
【作者简介】:
王匡一,华南理工人学艺术学院长号、大号专业教师,华南理工大学青年交响乐团副团长,中国长号大号联合会理事,广东音乐家协会会员,广东管乐协会理事。1997年毕业予沈阳音乐学院附中,师从白教授。同年10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俄罗斯下诺夫格罗德格林卡国立音乐学院,先后师从于俄罗斯著名长号演奏家亚历山犬·尼卡拉伊维奇教授,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国立音乐学院B·BATASROV教授,俄罗斯国家功勋级演员、著名长号演奏家、教育家萨米乐·阿赫米得伊维奇教授,并于2003年6月获得俄罗斯联邦国家学位评审委员会颁发的演员、教师专家证书。在俄罗斯学习期间任下诺夫格罗德州州立交响乐团长号客座酋席,下诺夫格罗德州州立管乐团长号首席。在十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有多名学生以优异成绩考入国内外多所著名音乐学府,并有多名学生在国内外的专业比赛中多次获奖;现有许多毕业学生在国内各大专业演出团体和各大高校从事演奏与教学工作。
宋歌,女,河南洛阳人,1985年生,硕士研究生。2009年毕业于白俄罗斯国立音乐学院,获得长笛演奏硕士与室内乐硕士学位,并以室内乐成绩满分毕业。2010年至今担任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长笛教师。2010年获得首届河南省音乐金钟奖器乐类青年教师组金奖。2012年获得第五届河南省专业声乐器乐大赛“文华奖”器乐高校组三等奖。2014年获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长笛比赛河南选拔赛二等奖。2014年辅导学生获得中国长笛联合会长笛比赛重奏组二等奖。2015年获得第六届河南省专业声乐器乐大赛“文华奖”器乐高校组二等奖。在国级刊物发表多篇学术文章,并参与多项科研学术项目。
郭跃飞,河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高校讲师。2005年以专业第壹的优秀成绩考入西安音乐学院管弦系小提琴专业。在校期间曾与著名指挥家胡炳旭及姜金一、张烈、张跃等国内外知名指挥家同台合作演出,得到一致好评;2005年至2008年参与陕西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演出场次高达数百场。2009年毕业后受聘于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音乐学院,担任小提琴教师和西亚斯交响乐团副首席。2010年7月在湖南音乐厅参演了《黄安伦作品专场音乐会》,得到当地演奏家的一致好评。2013年获省文化厅器乐比赛“优秀指导教师”奖。2014年3月成功举办《郭跃飞老师师生音乐会》,受到学校高层领导一致好评。2015年3月参加河南省文化厅举办的第十二届“群星奖”音乐舞蹈火赛,荣获“表演二等奖”。数年来培养的小提琴学生不计其数,分别考入西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海南师范等高等院校或去意大利留学等
【目录】:
第一章 交响乐和交响乐队
第一节 交响乐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交响乐的艺术特征
第三节 交响乐队的乐器组成与编制
第二章 交响乐旋律与声部的编配
第一节 交响乐单旋律音乐的编配
第二节 交响乐二声部音乐的编配
第三节 交响乐多声部音乐的编配
第三章 交响乐色彩的强化与全奏
第一节 交响乐织体因素的强调
第二节 色彩性装饰手法的运用
第三节 不同类型力度变化的处理
第四节 音响的呼应、回声及转接
第五节 交响乐队全奏的安排处理
第四章 交响乐作品的整体音色布局
第一节 音色的横向对比变化
第二节 音色对比变化的不同类型
第三节 局部结构的音色布局
第四节 整体结构的音色布局
第五章 交响乐序曲及作品赏析
第一节 序曲的特征及代表作品
第二节 经典交响戏剧序曲赏析
第三节 经典交响音乐会序曲赏析
第六章 交响乐组曲及作品赏析
第一节 组曲的特征及代表作品
第二节 经典交响组曲作品赏析
第七章 交响乐协奏曲及作品赏析
第一节 协奏曲的特征及代表作品
第二节 经典交响协奏曲作品赏析
第八章 交响诗及作品赏析
第一节 交响诗的特征及代表作品
第二节 经典交响诗作品赏析
第九章 交响曲及作品赏析
第一节 交响曲的特征及代表作品
第二节 经典交响曲作品赏析
参考文献
【书摘】:
又如梅西安的另一部作品《鸟的苏醒》。在这个片段中,由双簧管、单簧管和小号以f力度同度齐奏的骨架声部,出现在乐队的中音区,这就使得作曲家有可能在该声部的上方和下方同时配置附加共鸣声部,即均按纯四度十增四度的原则作多次叠置而构成的、以pp的力度演奏的和弦,它们分别由各分为四个声部的小提琴Ⅱ和中提琴担任。与《天国的色彩》略有不同的是,其附加共鸣声部与骨架声部上、下相距音程均只有四度,而且在节奏时值上完全同步,并如影随形、始终保持同方向的运动,从而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同质性平行声部。
如果说,这种起着色彩装饰作用的附加平行声部,在梅西安的创作中,是依照他非常个性化的方式,从强化音响共鸣的角度出发设计而成的,那么,在20世纪其他作曲家作品中有时可以发现的类似写法中,附加声部却常常是按骨架声部的平行支声变体来处理的。与我们装饰性变体有所不同的是,这些多采用相异音色配置的平行支声变体,在线条形态、声部运动方向、节奏组合方式和音响的基本性质上,与它们所修饰的骨架声部虽通常保持大体上的一致性(即同质性),但在音高关系上,却常常仅只在声部的起讫点(或个别主要骨架音)上与骨架声部相合,而在声部的进行过程中,可以相当自由,甚至于与骨架声部形成十分复杂乃至不协和的和声关系,而不必多所顾忌。
在普罗科菲耶夫《丑角的故事》一例中,作曲家以反复作上、下行音阶式进行的音流,构成了一个音型化的背景。这一音型化背景的主体(骨架声部)由小提琴Ⅰ、Ⅱ和中提琴的十六分音符震音承担。其力度为p,音区跨度为大六度。
……
【插图】:


支付方式

正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