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系列:马革顺艺术人生
作者:马革顺 著
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ISBN:9787552303858
出版时间:2013-12-1
版次:1
页数:489
开本:16开
用纸:胶版纸
包装:精装
【推荐】:
《马革顺合唱学新编(附光盘中英文版)(精)》在我社原有产品基础上,在文字上根据香港版进行修订,并加入全英文版。呈现一份最新中英文对照版本。DVD内容为上海电视台“名家时间·往事栏目”纪录片《生命因你而动听》。马革顺是我国合唱指挥泰斗。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今年正值马先生诞辰100周年、中国合唱100周年。
【内容简介】:
《马革顺合唱学新编(中英文版)(附DVD)》在已有产品“马革顺自传”基础上进行大量修改,并加入近十年来最新的艺术人生点滴。DVD内容为央视“大家栏目”纪录片《和谐之美》。
【作者简介】:
马革顺,指挥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1914年出生于南京,中学毕业后入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音乐系,师从奥地利音乐博士史达士。1937年毕业,任教于西北音乐学院等院校,1945年到上海任教育局音乐中心分站主任。1947年,赴美国威斯敏斯特合唱音乐学院专攻合唱指挥,获硕士学位。1949年回国任教于沪江大学、上海美专、华东师大、上海音乐学院。1963年,马革顺教授的《合唱学》学术专著出版,标志着中国合唱学术理论达到国际水平,也确立了马革顺合唱学派在国内外的重要地位。1981年2月,应美国合唱指挥家协会邀请,前往美国21所大学讲学和举行音乐会,并获威斯敏斯特合唱音乐学院"荣誉院士"称号。至今仍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合唱指挥家。
【目录】:
序
自序
引言
第一章 合唱的组织与种类
合唱的声部——混声合唱的写作手法——音层式混声
合唱的声部分配——合唱的记谱
第二章 协调
协调的三种因素:音量、音色、音准——听觉和内在
感觉——必须相互取得统一的几个方面——合唱队形
第三章 均衡
合唱中担负各项不同任务的声部种类——各类声部在
音量和音色上的要求——合唱组织中各声部的特性及
作用——各类人声在合唱声部中的安排——不同合唱
作品的均衡
第四章 谐和
艺术表现中的音准、音高——部分谐和——总的谐和
——求得合理的谐和
第五章 色调
色调的三种因素:音量、音色、速度——逻辑重音、
乐汇与整个作品的着色工作——依据音乐的一般规
律而进行作品的色调安排——有创造性地给以合理
的色调调整
第六章 复调性合唱作品的协调与色调
模仿与非模仿性复调——卡农——赋格
第七章 咬字与吐字
汉语发音单位:音节、音素——声母与五音——介母、
韵母与四呼——归韵、混合韵母与收声
第八章 合唱的基本训练
正确的姿势——发声训练:呼吸、发声、共鸣——综合
性练习的基本要求与方法
附录有关合唱作品的选材、准备、排练及演出的一些建议
马革顺教授简介
谱例索引
【序言】:
1956年,上海音乐学院成立指挥系,笔者为指挥系合唱指挥专业学生开设“合唱学”课程编写了试用教材。1963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合唱学》一书,已是经过笔者多次修改、增删的第四个稿本了。《合唱学》初版出书后,受到广大读者和专业同行的鼓励,认为是一本专业价值颇高的著作。
1980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作者的《合唱学》修订本。修订本比初版增加了20%的篇幅,1982年再次印刷,印数达到初版的五六倍。1992年,香港宣道出版社以中文繁体字本出版了《合唱学》增订版,先后两次印刷,广泛发行到香港、台湾以及世界许多国家。
这次,上海音乐出版社推出新世纪新版本《合唱学新编》,(中英文版,中文版为大陆版,英文版为香港版)实为笔者积六十多年对合唱作品艺术再现的理论研究与从事合唱作品艺术再现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在这个版本中,笔者正式提出“混合韵母”的论说,明确总结出一个字唱两个以上音符的处理要求,同时增换了一些谱例。希望能继续得到当代读者和同行的喜爱。
笔者由于年纪较大,近年来视力衰退,看书、写稿十分不便。本书修订、整理,由一直在笔者身边既为学生又为助手的徐武冠先生协助进行,在此一并致谢!
【书摘】:
第八章合唱的基本训练
合唱,是一种集体的活动,是借着集体共同创造的音响来进行作品内容的表达和艺术形象的塑造。它在进行过程中,要求集体中每一个成员在统一要求之下共同合作齐心努力而产生表达内容、塑造艺术形象所需要的音响。集体音响是所有个别成员声音的总和。而这种统一的要求,又是基于每个成员本身所造成音响的一切有关器官、神经、肌肉都具有同样的发声活动动态才能产生的。同时这些器官、神经、肌肉之间的协调动作(这种协调是指各有关部分动作的配合;与前面所提的协调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在各成员之间也必须是统一的。活动动态及各部分相互协调的动作如果不统一,所产生的声音音响便不相同,那就不可能产生理想而统一的合唱音响。如有些成员的“起声”有快有慢,这对独唱者来说问题不大,但对合唱来说就会影响统一的音响。又如音色共鸣方面,某些成员鼻音浓一些,而另一些成员喉音又比较重一些,这也必定会影响整个合唱的音响。这些成员中之所以产生不同的效果,基本上都是由于有关发声器官、神经、肌肉的活动动态以及各有关部分互相之间的配合协调的情况不一致而产生的。
因此,要想产生理想的合唱音响,首先要求所有合唱成员在发声时的一切有关器官具备统一的动态和统一的协调活动。
为了达到统一的活动动态,首先必须要求每个成员在发声时都具有统一的正确的姿势。只有当姿势合理而正确地统一时,才有可能产生统一的发声动态。
但这并不是说仅仅具备了正确的姿势及发声的统一动态,’就能获得理想的合唱音响。因为每个成员的发声器官的部位、大小在生理上都有不同的差异,所以,尽管所有成员都具备了统一的姿势和统一的活动动态,其结果也仍然不会产生完全统一而理想的合唱音响。
因此,除了要求每个成员具有统一的姿势及统一的发声活动动态外,还必须具备能够调整自己所产生的声音来适应集体音响要求的能力。若仅仅具有统一的姿势和统一的发声动态而没有调整自己声音的能力,要想造成统一的音响,那就只有采用消极的减低音量的办法来取得音响的统一了(在这种情况下,音量的减少能避免个人声音的突出)。但这种措施却牺牲了集体大量可利用的因素和能量,浪费了大量合唱成员可以发挥的作用。
因此,在要求每个成员具有统一姿势及活动动态外,还要训练每个成员具有能够调整自己声音效果的能力,使之能很灵活、很敏捷地调整自己的声音来适应集体音响的要求。这种调整不是消极的迁就,而是积极地去丰富集体音响。使自己的声音既不在集体之外,又尽量发挥出各成员自己本身一切可以发挥的力量和作用。
当合唱作品艺术再现时,要想刻画应有的艺术形象,在音乐的色调及情绪的表现上是需要有极丰富而敏捷、灵活的善变的可塑性来适应;同时对指挥动作的反应和对邻近成员及集体音响在音量、音色、音准、速度变化方面的层次差别,也都要有极灵敏的反应及适应能力。不具备这种能力,合唱的演唱上就会显得呆板且累赘。合唱的艺术再现,是要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而表达的过程是一种非常细致而复杂的工作。随着作品的发展,就需要产生各种发展中需要的效果。如果各成员缺乏灵活、敏捷的反应,那么这种演唱就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因此,对合唱成员训练的进一步要求,就是不断培养各成员能具有极灵活、敏捷的反应。只有当合唱成员具备了这种能力时,才有可能在演唱时将合唱作品所要刻画的艺术形象,更完美细致地表达出来。另外,对指挥的任何轻微暗不及邻近成员与集体音响的细微变化,也要能很灵敏地及时适应和作出反应。
……

相关商品
|
|
|
| ||||||||||||||||||||||||
|
支付方式

正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