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登录]   [免费注册]
gb
披头士:唯一正式授权传记
 
   
查看大图

披头士:唯一正式授权传记

披头士“唯 一”正式授权的传记,中文简体版首度出版!The Beatles,一个让整个世界为之疯狂的名字!没有他们,全球90%的乐队将会不存在。在那个年代里,他们引领了无数革命性、颠覆性的潮流;他们怒放青春,用音乐改变了历史。作为现代音乐的唯 一传奇,他们的故事被赋予了无限的神圣色彩,没人能说清完整的真相;即使有人说出来,也一定会有其他人质疑。

  • 商品编号:SJ4910
  • 商品重量:1300.000 克(g)
  • 货  号:SJ4910
  • 计量单位:
  • 所得积分:78
  • 作者: [英] 亨特·戴维斯 著,林东翰 译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ISBN: 9787508650470
  • 出版时间: 2015-5-1
  • 版次: 第1版
  • 字数: 524000
  • 页数: 515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包装: 平装
  • 市场价: ¥88.00
  • 销售价: ¥78.00
  • 节省: ¥10.00
  • 已经有181位朋友关注此商品,最近一个月已售出0件。
购买数量:
  (库存100)
app hook
 


【基本信息】:

作者:[英] 亨特·戴维斯 著,林东翰 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50470

出版时间:2015-5-1

版次:1

页数:515

字数:524000

开本:16

用纸:胶版纸

包装:平装


【推荐】:

◎披头士唯 一正式授权传记,中文简体版首度面世,以纪念列侬逝世35周年、披头士组团55周年。


◎作为披头士乐队唯 一的授权传记作家,戴维斯历经18个月对披头士贴身跟踪、深入采访。他对披头士及其持久魅力的独特理解,让这本传记的写作获得了披头士极大的合作与鼓励,也让它成为最权威的披头士传记。


◎真实、坦率、生动,这本书是在历史现场留下的第一手见证,充溢着新鲜的气味,带给读者Live级的阅读现场感。被《时代周刊》赞誉为“有史以来,最坦率敢言的合法授权传记”。《滚石》《新闻周刊》《时代周刊》《出版人周刊》等欧美媒体公认的最佳披头士传记。


◎全球畅销的摇滚经典。青春与反叛,疯狂而美好,这本书伴随着披头士成长,是披头士乐队整个音乐人生历程的全记录;历经5次再版,畅销全球48个国家和地区;中文版根据最新版本翻译,增加近100幅照片、签名、手稿等重要独家资料。


◎“深度摇滚书写”的经典示范之作。这本书见证了摇滚乐的关键时代,其“认真把摇滚乐当成一门艺术” 的书写态度、扎扎实实的素材整理、持平清明的叙述笔调,长期以来被传记作家们借鉴、模仿,成为后世所有摇滚乐手传记的“参考标准”。


◎这是摇滚史上最辉煌的一页,也是我们这辈子最接近披头士的一刻!多年来,关于披头士的书何止千百本,这本书却披头士乐迷奉为“圣经”,成为摇滚乐迷的必读经典。中文简体版的面世,正如著名乐评人马世芳感叹的:是迟来的“补课”,仍让人衷心欢喜。


◎不只是音乐,不只是披头士的故事,这也是一段让你我的青春重生的摇滚旅程。每个人心中,一定都有一首陪伴自己度过青春岁月的披头士音乐。读《披头士:唯 一正式授权传记》,让时光逆流而上,重温一次青春的记忆。


◎崔健、许巍、汪峰、五月天等两岸三地音乐人跨世代致敬的摇滚偶像,著名乐评人马世芳、胡子平专文导读,带领我们一起Rock,走进披头士的世界。


【媒体评论】:

有史以来,最坦率敢言的合法授权传记。

——《时代周刊》(Time)


我们这个世纪的最重要的记录。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传媒大师)


和披头士有关的图书已经数不胜数,但这本书依然是最好的一本,值得拥有!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戴维斯的辛勤工作和披头士对他的极度信任,让我们有幸能看到这些年轻音乐人的真实人生,他们仍是趣味十足、同样会犯错、有血有肉的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有着属于自己的成长经历、烦恼和祈望。

——《新闻周刊》(Newsweek)


一本完全为披头士而写的书,用严谨的态度述说整个故事,将它写下,就此一次解决;以便要是别人一再地问起那些相同的蠢问题时,就可以告诉他们:一切尽在此书中!嘿,这个主意不是很好吗,怎么样?

——作者和披头士聊《披头士》


【内容简介】:

  披头士“唯 一”正式授权的传记,中文简体版首度出版!The Beatles,一个让整个世界为之疯狂的名字!没有他们,全球90%的乐队将会不存在。在那个年代里,他们引领了无数革命性、颠覆性的潮流;他们怒放青春,用音乐改变了历史。作为现代音乐的唯 一传奇,他们的故事被赋予了无限的神圣色彩,没人能说清完整的真相;即使有人说出来,也一定会有其他人质疑。

  为了创作这本传记,作者获得披头士官方的唯 一正式授权,得以深入采访披头士成员及其亲友、旧识、师长、合作伙伴等,近身侧写披头士活动,见证了他们重要的创作及录音过程,并把这一切详细地记述了下来。从利物浦到伦敦,从征服美国到席卷全世界;从洞穴俱乐部,到艾比路录音棚,再到屋顶演唱会;戴维斯亲身见证了披头士处于音乐创作的巅峰时期,成为横扫全球的超级巨星、史无前例的文化现象,也见证了他们内爆、分裂、渐行渐远,走上各自的音乐道路……

  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使这本书成为最权威、最可信的披头士传记,也是被引用最多的披头士传记。本书历经5次再版,作者为2010年的最新版本增加“前言”“后记”,叙述了这本传记产生的过程,更新及补充了不少轶事。

  中文版根据最新版本引进翻译,更增加近100幅披头士摄影作品、签名、手稿等重要独家资料,让读者直观地感受披头士的成长历程。


【作者简介】:

  亨特·戴维斯(Hunter Davies),英国著名作家,一路亲身见证了披头士成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伟大乐队。他是公认的“最权威最著名的披头士通”,其著作超过三十本,尤以披头士相关著作最为知名。其中,传记《披头士》历经5次再版,售出48种语言版权;2008年,出版《披头士歌词集》(The Beatles Lyrics Book);并在2012年出版了《列侬书信集》(The John Lennon Letters)。

  早年担任新闻记者期间,为《独立报》(Independent)、《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以及《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等媒体撰写专栏,也多次为英国广播公司第四广播电台(BBC Radio 4)制作广播节目。

  目前,他与妻子英国著名小说家玛格丽特•福斯特(Margaret Forster)生活在达特茅斯。


译者简介:

  林东翰,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喜爱音乐、电影,对摇滚、爵士、蓝调音乐有研究。兼职翻译、编辑、插画。


导读者简介:

  马世芳,写作者、广播人,生于1971年夏。大学时代开始在电台引介经典摇滚乐,曾数度担任台湾“金曲奖”评审。著有散文集《地下乡愁蓝调》,译有《列侬回忆》。现居台北,仍持续撰写杂文、专栏与音乐文字。


【目录】:

导读 还来不及“盖棺论定”的时刻 马世芳

导言

第一部 利物浦

01.约翰·列侬

02.约翰·列侬与采石者

03.保罗·麦卡特尼

04.保罗·麦卡特尼与采石者

05.乔治·哈里森

06.乔治·哈里森与采石者

07.约翰·列侬,艺术学院时期

08.从采石者到月亮狗

09.斯图·萨克利夫,苏格兰之行与银色披头士

10.卡斯巴俱乐部

11.汉堡之行

12.阿斯特丽德·基尔舍与克劳斯·沃尔曼

13.利物浦——利瑟兰与洞穴倶乐部

14.停滞时期——利物浦与汉堡

15.布莱恩·爱泼斯坦

16.布莱恩签下披头士

17.迪卡唱片与皮特·贝斯特

18.林戈·斯塔尔

19.林戈·斯塔尔与披头士

第二部 伦敦与全世界

20.乔治·马丁与迪克·詹姆斯

21.巡回演唱

22.披头士狂热

23.美国之行

24.英国与重返美国

25.巡回演唱结束

26.布莱恩·爱泼斯坦之死

27.从药物到追随玛赫西

第三部 1968年

28.朋友与至亲

29.披头王国

30.披头士与他们的音乐

31.约翰

32.保罗

33.乔治

34.林戈

终章

1985年版后记

译后记


【序言】:

这么多年下来,关于披头士(Beatles,又译甲壳虫、披头四),能讲的大概都已经被讲过了。关于这本书以及它的时代背景,倒是有些东西可以说一说。

首先,这本“正式授权传记”出版于摇滚乐百花齐放、漪欤盛哉的1968年。从猫王踏进录音间开始算起,摇滚乐真正成为横扫青年一代的新兴艺术,至此才不过十来年光景。

换言之,在这本书出版的时候,摇滚乐正以惊人的速度蜕变、转化,成为“值得严肃以待的艺术门类”。摇滚乐手开始重视“专辑”(album)的规格,“专辑”不再只是“一堆歌曲的集合”,而是可以利用A、B两面40分钟的规模经营完整主题、实践艺术概念的空间。海滩男孩(The Beach Boys)的《宠物之声》(Pet Sounds,1966)、披头士的《佩珀中士》(Sergeant Pepper,1967)都是重量级的代表作。到了本书出版的1968年,已经有好几部摇滚乐史的皇皇巨作必须用“双片装”的规模才承载得了乐手的野心:鲍勃·迪伦(Bob Dylan)的《美女如云》(Blonde On Blonde,1966)、奶油乐队(Cream)的《火焰之轮》(Wheels of Fire,1968),当然还有披头士的《白碟》(The White Album,1968)。

就在这一时期,“Rock N’ Roll”这个名词,渐渐演变成“Rock”——前者指的是老式摇滚乐,倚重山区乡村摇滚(Rockabilly)和蓝调的形式,旋律和配器相对简单,歌词也比较单纯。“rock”则大大拓展了它的范围,凡是青年一代表达思想的音乐形式,都被统摄在rock的名下。海滩男孩的布赖恩·威尔逊(Brian Wilson)和披头士大胆把古典编制和东方乐器带进摇滚乐团,更把“录音棚”当成乐器的一部分,试探“多轨录音”的极限,创造出许许多多绝无可能在舞台上重现的奇妙声响,让摇滚乐的音场远远超越“三件式”(鼓、吉他、贝斯)的限制,而有了无穷的可能。另一方面,鲍勃·迪伦—手掀起的民谣摇滚革命,让摇滚乐在强劲的节奏、煽惑的旋律之外,更可以承载严肃的主题和诗的语言。诗和摇滚结合之后,革命能量沛然,莫之能御,不仅成为那个动荡社会的回声,也深深切进了时代的灵魂。

短短几年间,摇滚乐飞速进化,几乎每个月都有惊人的杰作诞生。相对地,媒体总是慢半拍,不大跟得上这股汹涌的潮流。20世纪60年代中期,摇滚乐第一个辉煌朝代的巅峰,迪伦已经写就《荒凉街区》(Desolation Row)那样繁复晦涩的长诗,披头士在《埃莉诺·里格比》(Eleanor Rigby)已经打造出极为漂亮的叙事结构,音乐杂志却仍然充斥着“艺人最喜欢的颜色与食物”之类的无聊八卦,专辑评论也停留在“它绝对会让你兴奋得打起拍子,适合与朋友一起听”这样的陈词滥调。

“认真把摇滚乐当成一门艺术”的文字书写,直到60年代晚期才蔚为风潮。先有《龙虾王》(Crawdaddy!)之类的同人志开疆拓土,继之《滚石杂志》(Rolling Stone)在1967年创刊,所谓的“Rocklcmraalism”——深度访谈、言之有物的评论、专业级的美术与摄影,才终于有了像样的发表园地。《新音乐快递》(The New Musical Express,简称NME)、《旋律制造者》(Melody Maker)这些老牌音乐刊物,以及《纽约时报》《泰晤士报》之类传统媒体,也才跟上青年一代的脚步,开始登载更深入、更认真的乐评与访谈。

1968年,这一切正在发生。亨特·戴维斯(Hunter Davies)的这本书,正好是“深度摇滚书写”萌芽的示范之作,也见证了“Rock N’Roll”蜕变成“Rock Music”的关键时代。多年来,关于披头士的书何止千百本,这本“古老”的作品,却一直被看作乐迷必备的经典。原因并不只是亨特·戴维斯获得披头士授权,得以提供大量第一手、详尽丰富的成长故事和历史资料(尽管这些素材确实精彩绝伦)。它最大的意义,不仅是在那个“摇滚书写”相对荒芜的年代,认认真真地把披头士当成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艺术家”,就像为画家和诗人作传那样,以持平、清明的笔调,建筑在扎扎实实的素材上,打造出来的深度记录而且是在“历史现场”留下来的第一手见证。当时披头士固然已经是横扫全球的超级巨星、史无前例的文化现象,但是后世那些沉重的光环、无穷无尽的饾饤考据(参考数据多半源自这本书)、数不清的最高级形容词,都还来不及污染它。戴维斯写作的当下,披头士的音乐还是“树头鲜”、热腾腾的,还没有变成“牢不可摧的历史经典”。现在任何摇滚乐迷都视为理所当然的“后见之明”、“盖棺定论”,在这里还是“不确定的未来”。这使整本传记充溢着新鲜的气味,一种无可取代的“临场感”。

这本书不只是披头士乐迷的“圣经”,更成为后世所有摇滚乐手传记的“参考标准”。新版补足的长篇导言,也让整个“画面”更完整,这确实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


【后记】:

在摇滚史的定位中,披头士扭转了流行音乐的形象,将流行音乐推向迥异的方向与层级,发掘出摇滚乐的各种可能性,引爆摇滚乐无穷尽的能量,影响了数十年来年轻人的文化、生活方式、思潮与流行文化的生态;它的重要性要说是相当于E=mc2方程式也不为过。

在国内,由于市场因素,西方乐手、乐队的传记在文字出版品中所占的比例实在是少之又少。连披头士这般重量级的乐队,相关的中文传记也只有寥寥几本。在接触西方音乐的过程中,我是借由许多从事音乐文字工作的前辈载于报章、杂志的片片段段的文章累积下些许知识的;也何其有幸生在这个时代,借由网络,信息的取得已便利许多。即便如此,翻译这部40余万字的作品的过程中,仍有诸多疑难杂症不易独力解决,非常感谢陈丽舟小姐、黄秀香小姐、何东洪先生等人的指教与建议,以及“with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这本译作才能够顺利完成;也感谢胡子平先生、马世芳先生以及(诚品音乐馆)吴武璋先生以读者与专家的角度提出的意见,对于最后阶段的校稿润饰工作极有帮助——毕竟,读者有免于因译文生涩窒碍打瞌睡的权利。

能以乐迷的身份翻译这本“正式授权传记”,与读者分享这一段冗长、琐碎却也饶富趣味的披头士故事,自然是非常兴奋。这本书体裁甚为特殊,作者选择“多线并行”与相当口语化地“交叉呈现”访谈内容,使得读者在阅读时有着亲历其境的参与感,如何保留这种口语化的味道,并适当地转化、诠释,是我翻译时的另一个考虑;也希望能多呈现一分作者想表达的、希望读者能享受到的“真实故事”。

曾经在电视上看过某个音乐奖的颁奖典礼,有一对颁奖人临出场前,主持人乌比·戈德堡(Whoopi Goldberg)说了一段介绍词,大致上是这样的: “让我们欢迎接下来的这两位颁奖人。一位在(电影)《收税员》里打鼓,一位想打收税员。(One playeddrums in Taxman,one wanna play drums on taxman.)”全场哄堂大笑。走出来的是林戈·斯塔尔以及乡村音乐天王(恐怕也是缴税天王)威利·尼尔森(Willie Nelson)。每当译至约翰·列依玩弄的那些文字趣味,我就会想起这个精彩的笑话。一个乐队的传记,音乐当然是很重要的部分,所以译注部分我尽量以与音乐有关的内容为主,目的也是希望读者能借此延伸去找这些好音乐来听听看——毕竟在流行音乐史中,披头士正是处在一个既承前又启后的重要位置上。至于一些对中文读者来说稍显陌生的人、事、物,拜现今快速方便的网络之赐,查证的工作负担减轻不少。但为免搀杂太多与本文关联不大的内容,一些非常知名的人物(比如猫王、马龙·白兰度等)以及书中只稍微提到一两次的名字,就不再多加着墨了。

当然,在翻译本书的漫长、枯燥的过程中, “音乐”也绝对是眼皮对抗地心引力的绝佳盟友。我翻出自己的唱片,随着翻译进度复习披头士的歌以及那些影响过披头士的20世纪50、60年代歌曲——从恰克·贝瑞、小理查德、巴迪·哈里到猫王,一遍一遍地播着——真正是“a roomful of noise”。某天打开电视,某综艺二哥大正在屏幕上大秀吉他技巧。前奏一起,我不禁微笑,正好是当年乔治·哈里森的“面试”歌曲《邋遢》(Raunch),见第6章);更巧的是,隔周,他表演了《走就好,不要跑》(Walk,Don’t Run),当时我刚译完第12章。有时逛逛书店,也会听到各种版本的《昨日》或《这里、那里和到处》(Here,ThereandEver,ywhere》。几个月前,某家名牌牛仔裤搬出《飞车党》的马龙·白兰度作为广告人物,让我想起了“前言”提到的披头士名字的由来;这类巧合的事情还不少,为翻译过程增添了些许趣味。

这本传记中,作者过滤掉披头士的明星光环,没有溢美贴金之词,以平实的笔触呈现出披头士平凡、脆弱和卑微的一面。在“前言”中,他透露了当初资料选择考虑、决定如何呈现材料的缘由,也加进一些当初因种种因素舍去的部分……读者可以拿作者在2002年补上的这些内容来丰富自己的“披头士逸事数据库”。不过,要是读者能体会到作者的用心,我想很难不被故事本身牵引着情绪。希望读者能把这本披头士传记当作音乐故事书来看,这是一个起点,认识披头士的起点,认识披头士音乐的起点;当然,音乐部分需要读者们自己去探寻、去领略;少了音乐的披头士故事,就不能算是完整的故事。或许披头士不如耶稣受欢迎,然而对乐迷而言,实则不需要什么披头士密码来自我催眠,其音乐即足以成为其自身价值与力量的见证。纵使披头士早已逝去,其精神却随其音乐永远长存着,时时在乐迷心中复活、重生。


【书摘】:

导读 还来不及“盖棺论定”的时刻


马世芳(广播人,文字工作者)


这么多年下来,关于披头士(Beatles,又译甲壳虫、披头四),能讲的大概都已经被讲过了。关于这本书以及它的时代背景,倒是有些东西可以说一说。

首先,这本“正式授权传记”出版于摇滚乐百花齐放、漪欤盛哉的1968年。从猫王踏进录音间开始算起,摇滚乐真正成为横扫青年一代的新兴艺术,至此才不过十来年光景。

换言之,在这本书出版的时候,摇滚乐正以惊人的速度蜕变、转化,成为“值得严肃以待的艺术门类”。摇滚乐手开始重视“专辑”(album)的规格,“专辑”不再只是“一堆歌曲的集合”,而是可以利用A、B两面40分钟的规模经营完整主题、实践艺术概念的空间。海滩男孩(The Beach Boys)的《宠物之声》(Pet Sounds,1966)、披头士的《佩珀中士》(Sergeant Pepper,1967)都是重量级的代表作。到了本书出版的1968年,已经有好几部摇滚乐史的皇皇巨作必须用“双片装”的规模才承载得了乐手的野心:鲍勃•迪伦(Bob Dylan)的《美女如云》(Blonde On Blonde,1966)、奶油乐队(Cream)的《火焰之轮》(Wheels of Fire,1968),当然还有披头士的《白碟》(The White Album,1968)。

就在这一时期,“Rock N’ Roll”这个名词,渐渐演变成“Rock”——前者指的是老式摇滚乐,倚重山区乡村摇滚(Rockabilly)和蓝调的形式,旋律和配器相对简单,歌词也比较单纯。“rock”则大大拓展了它的范围,凡是青年一代表达思想的音乐形式,都被统摄在rock的名下。海滩男孩的布赖恩•威尔逊(Brian Wilson)和披头士大胆把古典编制和东方乐器带进摇滚乐团,更把“录音棚”当成乐器的一部分,试探“多轨录音”的极限,创造出许许多多绝无可能在舞台上重现的奇妙声响,让摇滚乐的音场远远超越“三件式”(鼓、吉他、贝斯)的限制,而有了无穷的可能。另一方面,鲍勃•迪伦—手掀起的民谣摇滚革命,让摇滚乐在强劲的节奏、煽惑的旋律之外,更可以承载严肃的主题和诗的语言。诗和摇滚结合之后,革命能量沛然,莫之能御,不仅成为那个动荡社会的回声,也深深切进了时代的灵魂。

短短几年间,摇滚乐飞速进化,几乎每个月都有惊人的杰作诞生。相对地,媒体总是慢半拍,不大跟得上这股汹涌的潮流。20世纪60年代中期,摇滚乐第一个辉煌朝代的巅峰,迪伦已经写就《荒凉街区》(Desolation Row)那样繁复晦涩的长诗,披头士在《埃莉诺•里格比》(Eleanor Rigby)已经打造出极为漂亮的叙事结构,音乐杂志却仍然充斥着“艺人最喜欢的颜色与食物”之类的无聊八卦,专辑评论也停留在“它绝对会让你兴奋得打起拍子,适合与朋友一起听”这样的陈词滥调。

“认真把摇滚乐当成一门艺术”的文字书写,直到60年代晚期才蔚为风潮。先有《龙虾王》(Crawdaddy!)之类的同人志开疆拓土,继之《滚石杂志》(Rolling Stone)在1967年创刊,所谓的“Rocklcmraalism”——深度访谈、言之有物的评论、专业级的美术与摄影,才终于有了像样的发表园地。《新音乐快递》(The New Musical Express,简称NME)、《旋律制造者》(Melody Maker)这些老牌音乐刊物,以及《纽约时报》《泰晤士报》之类传统媒体,也才跟上青年一代的脚步,开始登载更深入、更认真的乐评与访谈。

1968年,这一切正在发生。亨特•戴维斯(Hunter Davies)的这本书,正好是“深度摇滚书写”萌芽的示范之作,也见证了“Rock N’Roll”蜕变成“Rock Music”的关键时代。多年来,关于披头士的书何止千百本,这本“古老”的作品,却一直被看作乐迷必备的经典。原因并不只是亨特•戴维斯获得披头士授权,得以提供大量第一手、详尽丰富的成长故事和历史资料(尽管这些素材确实精彩绝伦)。它最大的意义,不仅是在那个“摇滚书写”相对荒芜的年代,认认真真地把披头士当成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艺术家”,就像为画家和诗人作传那样,以持平、清明的笔调,建筑在扎扎实实的素材上,打造出来的深度记录而且是在“历史现场”留下来的第一手见证。当时披头士固然已经是横扫全球的超级巨星、史无前例的文化现象,但是后世那些沉重的光环、无穷无尽的饾饤考据(参考数据多半源自这本书)、数不清的最高级形容词,都还来不及污染它。戴维斯写作的当下,披头士的音乐还是“树头鲜”、热腾腾的,还没有变成“牢不可摧的历史经典”。现在任何摇滚乐迷都视为理所当然的“后见之明”、“盖棺定论”,在这里还是“不确定的未来”。这使整本传记充溢着新鲜的气味,一种无可取代的“临场感”。

这本书不只是披头士乐迷的“圣经”,更成为后世所有摇滚乐手传记的“参考标准”。新版补足的长篇导言,也让整个“画面”更完整,这确实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

……

如果您对本商品有什么问题,请提问咨询!
如果您对本商品有什么评价或经验,欢迎分享!

支付方式

正品保证

热销商品推荐

浏览过的商品

Copyright © 2002-2023 电脑音乐书店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天津·东丽区   津ICP备05008346号
本商店顾客个人信息将不会被泄漏给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    本商店logo和图片都已经申请保护,不经授权不得使用
有任何购物问题请联系我们在线客服  |  电话(TEL):13312093288  E-mail:service#midibooks.net (请将#用@替换)

Powered by ShopEx v4.9.0 |Gzip enabled 津ICP备05008346号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