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系列:中国音乐学院科研与教学系列丛书,高等艺术院校民族器乐教学书系
作者:权吉浩 著
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
ISBN:9787103043226
出版时间:2013-7-1
版次:1
页数:40
开本:8开
用纸:胶版纸
包装:平装
【推荐】:
民族管弦乐《乐之舞》写于2003年。全曲由四个部分组成,有四到五个音组成的商、羽、带“清商”音的燕乐羽调式等三个基本主题。作者通过这五声化主题的进一步延伸、展开,纵横交织、竞技、撞击及同步变奏、“托卡塔”与重音转移、不同音程的对置、新音色的挖掘等现代技法来触动听者对古老朝鲜族音乐的神往,同时也引发听众对中国唐乐的进一步联想。此作品曾获“第十二届全国音乐作品(民族管弦乐)评奖”二等奖。
【内容简介】:
《中国音乐学院科研与教学系列丛书:乐之舞·为民族管弦乐队而作》包括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民族器乐、民族声乐等方面的研究、创作成果和教材,向学界陆续推出。与以往的民族器乐教材相比,这些教材更加注重规范化和系统性。民族器乐的演奏需要娴熟、严谨的技术训练作为支撑,书中收入的乐曲主要为练习曲或技术训练作品,可以集中解决民族器乐演奏中的技巧训练问题。无论是笛子、唢呐、三弦,还是打击乐专业的学生,通过该教材的系统学习与训练,能够基本解决该专业乐器的主要技术问题。
【作者简介】:
权吉浩,作曲家,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图们人。1983年毕业于延边艺术学院作曲专业,1983—1986年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先后师从于许元植、王建中、杨立青教授学习作曲。钢琴组曲《长短的组合》(人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民族管弦乐《乐之舞》等七部作品获第四、六、八、十二、十四届全国音乐作品评奖一、二、三等奖及优秀作品奖;大提琴协奏曲《纹》、琵琶协奏曲《京剧印象》等八部作品获台湾1998、2001、2004、2005音乐作品评奖第一、二、三名及“上海国际音乐作品比赛”三等奖、“中国音乐金钟奖”、“TMSK刘天华奖”、“全国管弦乐作品大赛”奖等。1992年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个人作品专场音乐会。曾多次受国内外委约创作,多部作品在各种国际音乐节上演,数部(篇)学术撰述在国内外发表、出版。
【序言】:
中国民族(传统)音乐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历代文人雅士、民间艺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它种类繁多,积淀丰厚,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也是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音乐长期以来主要以口传心授的模式,在民间、宫廷、宗教和文人群体中传承。进入20世纪后,整个中国社会进行变革,民族音乐的生存环境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尤其是高等专业艺术院校,已经成为传承、发展民族音乐的一个重要载体。高校音乐艺术院校的民族音乐教学建设,要落实在课程建设上。在它的背后,需要一整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尤其是系统的教材来支撑,并且通过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才能构建音乐教学体系,使得民族音乐在高校乃至更广的范围内推广。
中国音乐学院作为国内唯一一所专门从事民族音乐教学和科研的高等音乐学府,肩负着振兴民族音乐、推动“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建设的历史重任。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我们编纂了这套《中国音乐学院科研与教学系列丛书》,包括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民族器乐、民族声乐等方面的研究和创作成果及教材,向学界陆续推出。例如,作为先期工程的民族器乐教材部分,由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的教授.副教授们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实践和心得积累,通过广泛调研、协同攻关完成。与以往的民族器乐教材相比,这些教材更加注重规范化和系统性。民族器乐的演奏需要娴熟、严谨的技术训练作为支撑,书中收入的乐曲主要为练习曲或技术训练作品,可以集中解决民族器乐演奏中的技巧训练问题。无论是笛子、唢呐、三弦,还是打击乐专业的学生,通过该教材的系统练习与训练,能够基本解决该专业乐器的主要技术问题,这无疑可以进一步完善民族器乐循序渐进的科学训练方法。
另外,强调原创性也是该套丛书的突出特点,书中所使用的实例大部分由作者创作。这些作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其多为丛书作者常年教学、演奏心血的结晶,有着很高的学术性和实用价值。
高等艺术院校作为专门培养“高精尖”音乐人才的场所,在全国音乐艺术教育领域起着引领作用。我们希望这套《中国音乐学院科研与教学系列丛书》,能够为高校民族音乐的传承、教学、传播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能够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探索和建立贡献出一份力量。



相关商品
|
|
|
| ||||||||||||||||||||||||
|
|
|
| ||||||||||||||||||||||||
|
|
|
| ||||||||||||||||||||||||
|
|
|
| ||||||||||||||||||||||||
|
支付方式

正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