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登录]   [免费注册]
gb
音响系统设计与优化(彩印)——传媒典藏·音频技术与录音艺术译丛【电子版请询价】
 
   
查看大图

音响系统设计与优化(彩印)——传媒典藏·音频技术与录音艺术译丛【电子版请询价】

首部系统阐述采用现代工具和实用技术对音响系统进行设计和校准的专著,美国声学大师BOB McCarthy 23年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精髓巨献。

  • 商品编号:SJ1210
  • 商品重量:1400.000 克(g)
  • 货  号:SJ1210
  • 计量单位:
  • 所得积分:175
  • 作者: (美)麦卡锡 著,朱伟,林志琦 译
  •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 9787115193599
  • 出版时间: 2009-3-1
  • 版次: 第1版
  • 字数: 753000
  • 页数: 492
  • 开本: 10开
  • 纸张: 铜版纸
  • 包装: 平装
  • 市场价: ¥180.00
  • 销售价: ¥175.00
  • 节省: ¥5.00
  • 已经有770位朋友关注此商品,最近一个月已售出0件。
购买数量:
  (库存0)
app hook
 

【基本信息】:
系列:音频技术与录音艺术译丛
作者:(美)麦卡锡 著,朱伟,林志琦 译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3-1
ISBN:9787115193599
页数:492
字数:753000
开本:大16开
版次:1
用纸:铜版纸
包装:平装
【推荐】:
  首部系统阐述采用现代工具和实用技术对音响系统进行设计和校准的专著,美国声学大师BOB McCarthy 23年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精髓巨献。
  本书是首部对采用现代工具和实用技术对音响系统进行优化这一新兴领域进行系统阐述的专著,它为专业用户正确操控广受追捧的实用工具提供了专家性的指引,这些工具就包括双通道FFT分析仪、声学预测程序、现代扬声器阵列和数字信号处理器等。通篇采用清晰的彩色照片和插图。
【内容简介】:
  本书对利用现代的技术和工具对音响系统的设计和调校这一当前扩声领域热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述和分析。
  本书由3篇,共10章构成。
  第1篇主要论述与“音响系统”密切相关的声学、电声学,以及心理声学和生理声学的基础理论,其目的是探究声音传输系统、扬声器和人耳听觉的相互作用,该部分全面地阐述了信号的传输流程、途经可能遇到的一些因素以及终端如何接收信号的问题;第2篇论述的是音响系统的设计问题,即应用第1篇论述的基础知识去设计一个音响系统的问题,其目的是全面理解创建一个成功的传输/接收模型设计所需要的工具和技术;第3篇论述的是音响系统的优化问题,它注重的重点是对设计和安装音响系统的测量,以及如何对其进行空间检证和校准的问题。
【作者简介】:
  Bob McCarthy,利用FFT分析仪进行音响系统优化的先行者,他从1984年就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工作。他开发了针对各种类型、规模和复杂程度的音响系统进行调校的实用型工具。二十多年来。Bob在世界各地开展了关于音响系统优化与设计的主题讲演和培训工作。 他曾参与过世界各地众多著名工程和演出的音响设计和调试工作,如迪士尼乐园、纽约卡耐基音乐厅、澳大利亚墨尔本音乐厅、加拿大蒙特利Place Des Arts艺术中心、席琳·迪翁演唱会、世界三大男高音演唱会、《美女与野兽》音乐剧等。  Bob McCarthy还是Meyer Sound系统的一流设计师,参与过Meyer Sond许多产品的研发设计。他也获得过多个奖项,如1986年TEC奖、1992年R&D100强、1992年TEC提名奖、1996年现场音响杂志奖、1999年TONY奖和最佳音响奖。
【目录】:
第1篇 音响系统
第1章 声音的传输 3
1.1 声音传输的目的 3
1.2 声频信号传输的定义 4
1.2.1 时间与频率 4
1.2.2 波长 5
1.2.3 温度的影响 6
1.2.4 波形 8
1.3 传输的量化 10
1.3.1 分贝 10
1.3.2 功率 16
1.3.3 频率响应 17
1.3.4 极性 19
1.3.5 反应时间 19
1.4 模拟声频的传输 19
1.4.1 线路电平设备 20
1.4.2 线路电平的互连 32
1.4.3 扬声器电平设备——功率放大器 34
1.4.4 扬声器电平的互连——扬声器电缆 40
1.5 数字声频的传输 42
1.5.1 数字声频设备 42
1.5.2 数字声频的互连 44
1.6 声学传输 45
1.6.1 声能、声压和表面积 45
1.6.2 环境的影响:湿度与温度 46
1.6.3 声学换能器:扬声器 47
本章参考文献 59
第2章 声波的叠加 60
2.1 引言 60
2.2 声波叠加的属性 61
2.2.1 声波叠加的定义 61
2.2.2 叠加的条件 61
2.2.3 叠加的数量 63
2.2.4 电与声的叠加 63
2.2.5 声源的指向性 64
2.2.6 叠加的数学表达 64
2.2.7 叠加的幅度 65
2.2.8 叠加的相位 66
2.3 响应的波纹 70
2.3.1 叠加区域 70
2.3.2 梳状滤波器效应:线性与对数 78
2.3.3 叠加几何学 79
2.4 声学交叠 87
2.4.1 声学交叠的定义 87
2.4.2 分频器的分类 88
2.4.3 频谱的划分和频谱分频器 89
2.4.4 空间分割器和空间声学交叠 101
2.5 扬声器阵列 112
2.5.1 引言 112
2.5.2 扬声器阵列的类型 112
2.5.3 耦合阵列 114
2.5.4 非耦合阵列 125
2.6 扬声器/空间叠加 140
2.6.1 模拟函数 141
2.6.2 扬声器/空间叠加类型 143
2.6.3 吸声的影响 147
2.6.4 环境的影响 149
第3章 接收 150
3.1 引言 150
3.2 响度 151
3.2.1 响度与dB SPL 151
3.2.2 等响曲线 152
3.3 定位 153
3.3.1 引言 153
3.3.2 声像 154
3.3.3 垂直方向的定位 155
3.3.4 前/后定位 157
3.3.5 水平定位 158
3.4 音调、空间感和回声的感知 164
3.4.1 引言 164
3.4.2 音调的感知 165
3.4.3 回声的感知 167
3.4.4 空间感的感知 168
3.4.5 感知区域的检测 169
3.5 立体声的接收 169
3.5.1 引言 169
3.5.2 声像区 170
3.5.3 立体声的度量 171
3.5.4 立体声的副作用 175
3.6 放大声音的检测 176
3.6.1 失真 176
3.6.2 压缩 176
3.6.3 频率响应的染色 176
3.6.4 准透视关系 177
3.7 传声器的接收 179
3.7.1 引言 179
3.7.2 传声器与人耳的比较 179
3.7.3 测量传声器 179
本章参考文献 180
第2篇 设计
第4章 评估 183
4.1 引言 183
4.2 自然声音与放大声音 184
4.2.1 辐射、传输和接收模型的对比 185
4.2.2 传输通道的差异 186
4.3 声学专家与声频工程师的关系 191
4.3.1 目标的比较 191
4.3.2 折中方案 198
4.4 发展趋势 201
本章参考文献 205
第5章 预测 206
5.1 引言 206
5.2 制图 207
5.2.1 2-D图类型 207
5.2.2 3-D图类型 208
5.2.3 3-D世界的2-D图纸表示 208
5.2.4 比例尺度 212
5.3 声学模型编程 212
5.3.1 引言 212
5.3.2 简史 213
5.3.3 扬声器数据文件 214
5.3.4 声学传输属性 220
5.3.5 吸声材料属性 225
5.3.6 特性总结 226
5.3.7 应用 229
5.4 结论 230
第6章 变量 232
6.1 引言 232
6.2 最小变化理论 234
6.2.1 变化的定义 234
6.2.2 变化的原因和标准进程 235
6.3 扬声器/房间链路:透视比 242
6.3.1 量角器和比萨饼 242
6.3.2 最大可接受变化量 243
6.3.3 非对称覆盖的考虑 244
6.3.4 覆盖弓方法 244
6.3.5 前向的透视比 244
6.4 距离比 246
6.5 最小声级变化 247
6.5.1 单只扬声器 248
6.5.2 耦合的扬声器阵列 253
6.5.3 非耦合扬声器阵列 260
6.6 最小频谱变化 265
6.6.1 透视比、波束宽度和扬声器阶次间的关系 265
6.6.2 扬声器阵列方法 275
6.7 最小波纹变化 303
6.8 重低音扬声器阵列 303
6.8.1 端射型 304
6.8.2 双单元直线排列技术 304
6.8.3 反转式扬声器组 306
6.8.4 耦合和非耦合线声源 306
6.8.5 耦合和非耦合点声源 308
6.9 结论 309
6.9.1 扬声器阶次和波束宽度 309
6.9.2 最大功率与最小变化量的关系 310
6.9.3 最小变化量覆盖形状 310
第7章 技术指标 314
7.1 引言 314
7.2 技术指标的原则 314
7.2.1 技术指标的定义 314
7.2.2 目标和挑战 315
7.2.3 特殊的问题 315
7.2.4 特殊问题的答案 318
7.2.5 折中 319
7.3 通道/系统类型 320
7.3.1 单声道 320
7.3.2 双声道立体声 320
7.3.3 多声道环绕声 321
7.3.4 声源效果 324
7.4 系统的细分 324
7.5 子系统类型 325
7.5.1 主系统 325
7.5.2 侧向补声 327
……
7.6 可量化的设计 
7.7 阵列设计程序 
7.8 切面 
7.9 挑台战争 
7.10 多声道声音 
第3篇 优化
第8章 检验 
8.1 检验的定义 
8.2 物理测量工具 
8.3 简单的声频测量工具 
8.4 复杂的声频测量工具 
8.5 其他复杂的信号分析仪 
8.6 分析系统 
参考文献 
第9章 验证 
9.1 引言 
9.2 测试工作的构成 
9.3 程序 
9.4 传声器检验 
9.5 后期校准的检验 
9.6 其他的考虑因素 
第10章 校准 
10.1 校准的定义 
10.2 校准的方案 
10.3 信息的获取 
10.4 程序 
10.5 操作步骤 
10.6 实际应用 
10.7 最后的处理审听 
10.8 优化 
后记 
参考文献 
词汇表
【媒体评论】:
  “Bob在声频领域科学理论方面的坚实基础和为此孜孜不倦的态度在本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通过本书传达给广大读者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一定会让今后的行业发展受益匿浅。”                ——John Meyer,Meyer Sound “专业声频的发展需要这类阐述透彻、具有理论深度、文字阐述流畅的好书。”               ——Sam Berkow,SIA Acoustics “与许多其他著作不同,本书在理论上的阐述非常深入;另外本书还为读者提供了在时间紧迫,不能按预定方案开展工作时所急需的睿智工具和方法。安排设定工作的先后顺序是件很困难的事情,Bob McCanhy将这一问题摆在了很突出的位置加以阐述,并且论述地十分清楚。”               ——Dave Clark,Engineering Harmonics Inc.  “写一部关于现场演出音响系统测量和优化的专著一直是业内人士梦寐以求而又让人望而生畏的事情,然而Bob McCarthy完成了这一艰巨的任务,他的这一新著为我们提供非常全面且详细的现场演出音响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指引”。              ——Tom Young,Electroacoustic Design Services
【书摘】:
序言
  翻译一套现代录音技术丛书是我们多年的夙愿。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现代媒体传播形式的不断演变,现代录音技术的发展也是十分迅猛的。我国在声音设计和制作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近些年来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高清电视转播和环绕声声音制作使电视声音制作水平提高到新的阶段。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在该领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录音系,作为国内从事声音方面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团队,一直关注和跟踪国外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实践成果,并将国外该领域的许多专著的思想和方法注入到我们的教学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将国外最新的录音技术专著翻译出版,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于是,我们萌生了翻译一套录音技术丛书的计划。
  2007年夏天,有幸结识了人民邮电出版社《高保真音响》杂志社的黄彤主编和宁茜编辑。他们十分支持我们的计划,并提供了Focal Press的最新书目。对于这套丛书的设计思想、读者定位等我们也是一拍即合,于是,我们录音系的全体老师带领部分研究生开始了紧张的丛书翻译工作。
  今天,“音频技术与录音艺术译丛”的第一批译著与读者见面了,其他译著将分批陆续出版。这套丛书包括广播、电影、电视、唱片等领域的录音技术基础理论、系统集成、声音设计、拾音方法、制作技巧等方面,内容十分丰富,甚至有些译著涉及的领域是国内目前出版物的空白。但愿这套丛书能够为广大从事声音设计和制作的专业人士、业余爱好者和本专业的学生提供帮助,也希望广大读者对本丛书的设计、翻译等诸方面提出宝贵意见。
  感谢人民邮电出版社副社长蒋伟先生,他曾亲自到我系就本套书的出版事宜进行指导。感谢黄彤主编和宁茜编辑,正是他们的大力支持和高效工作使得这套丛书成功出版。感谢录音系的团队,是我们共同营造的宽松的学术氛围、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兄弟姐妹般的情谊使这套书能够顺利地翻译完成。
后记
  至此我的声音传输历程告一段落,然而对设计和优化的循环过程的深入理解仍然有待于我们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加强,这一行业仍然是具有巨大生长潜力的朝阳产业。就我个人而言,每一天都有一些新的发现等待着我,对这些潜在目标的追求是不会终止的。在20多年之后,我们仍然要孜孜不倦地学习。现在我理解了为什么医生总是将自己称为是“见习的”药剂师了。
  在这一行业中工作了这么多年,最常被问到的问题就是:“与你不一样,我碰不到资金雄厚,各种测试工具应有尽有,工期没有限制,全力支持进行系统调谐的情况。如果我们不能做到这些,那么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总之,虽然我是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客户,但是我还是希望能有这样的好事降临在我的头上。现实中发生的每一件事和每一项工作都要求我们进行优先排序和进行排序筛选。到目前我还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就是在一项工作中,使用本书中所提及的所有设计和优化的方法。然而所有这些方法我都在工作中使用过。这些方法都在我的方案书中,我会在适当的时候使用它们。虽然一位教练员并不需要将手下的所有队员都投入到’比赛场上,但是他们必须时刻观察比赛场上的形势变化,时刻准备迎接突发事件的产生。本书力图将这种对对手实力的分析和关注引入到我们所从事的扩声领域中。这方面的知识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联盟体,即便没有分析仪的加入。
  最终我们是要提供给客户一套完整的组合系统。如果我们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必须让整个的调整和优化过程顺畅,则一定要有意识地这么做。跳过某些步骤的做法都是信心的升华和计算的博弈。我们需要保持对那些跳过的步骤有清醒地认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秋后算账的问题。
  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问题呢?实际上这是个观念的问题。在我看来,这就如同是食物。我们需要各种各样的高品质营养成分——好的扬声器和好的信号处理。那么接下来最为重要的又是什么呢?这还是一个观念性的问题。在我眼中,这就像实际的财产。排在最前面的是:场地、场地,还是场地。良好位置、角度和室内声学条件。至于声级、延时和均衡设定则是最后要完成的处理工作。
  更为重要的是要摆正我们在工作中的位置,明确所扮演的角色。我们是这一由各方面人士构成的小组中的一员,我们要为客户提供多层次的服务。不能夸大个人关系的重要性。在有些情况下,我们自己就是客户,这时我们就要脱掉实验室的工作服,戴上艺术家的贝雷帽进行演出的混音工作。
【插图】:

将出现在左右通道的信号混合能够产生稳定的响应,信号完全出现在一侧通道的情况是不会出现的。由于两个信号是不完全相关的,所以叠加响应会根据两通道差异程度以一定的比例关系产生时间上的变化。因此这种系统叠加不能用均衡来处理,因为混合后的频率响应是恒通量的。立体声音乐的这种不稳定叠加属性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听音实验来加以说明:将调音台的左右信号进行电学意义上的叠加。最终不稳定的电学叠加被音响系统重放出来,并且可能被空间的声学叠加混淆。
持续时间取决于两个频率共享同一位置的时间长度。这里研究一下来自像音乐或噪声这样的随机信号源某~频率的情形。该频率下的信号幅度是随时间变化的。如果该信号的两个复制信号叠加在一起且同步,那么叠加的持续时间是无限的。它们一起升高和下降,始终维持一种匹配关系。如果两个信号在时间上存在偏差,那么叠加的持续时间将被限制于两信号均存在的时间范围内。第一个信号会一直在相遇点等待第二个信号的到来。如果信号的持续时间足够长,那么两信号将会相遇并叠加产生一个稳定值。当声源停止发声时,先期的信号将会比后期的信号先离开相遇点。如果信号的持续时间短于两信号到达相遇点的时差,则不会发生叠加。因此像回声这样的后到来信号,只有信号的持续时间长于时间偏差才会发生稳定的叠加。这似乎就意味着除了同步系统或者有像正弦波这样的信号源之外就不会产生稳定的叠加,但实际并非如此。一般而言,音乐和语言的持续时间都远长于获得稳定响应所需的时间。为了让耳朵能区分出音调,信号必须维持足够长的时间。要想改善对音调的感知,则持续时间要长于一个波长,而大多数音乐都远远超过该持续时间。因为听感是与波长相关的,所以人们感知到音调变化所需的时间长度也是随频率而变化的。例如:对于4kHz而言,25ms是足够长了,其长度相当于通过100个波长所用的时间;而对40Hz来说,25rns只相当1个波长所用的时间。感知低频的音调要比感知高频音调所用的时间长。大部分音乐和语言的持续时间都比单一波长的持续时间长,尽管缺少同步,我们还是可以在给定的频率上有足够长的时间来获得稳定的叠加。

相关商品

 
如果您对本商品有什么问题,请提问咨询!
如果您对本商品有什么评价或经验,欢迎分享!

支付方式

正品保证

热销商品推荐

浏览过的商品

Copyright © 2002-2023 电脑音乐书店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天津·东丽区   津ICP备05008346号
本商店顾客个人信息将不会被泄漏给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    本商店logo和图片都已经申请保护,不经授权不得使用
有任何购物问题请联系我们在线客服  |  电话(TEL):13312093288  E-mail:service#midibooks.net (请将#用@替换)

Powered by ShopEx v4.9.0 |Gzip enabled 津ICP备05008346号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