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登录]   [免费注册]
gb
演奏型态的分析与音乐意义的追索:从“原真演奏”引发的音乐释义学方法思考——音乐博士学位论文系列
 
   
查看大图

演奏型态的分析与音乐意义的追索:从“原真演奏”引发的音乐释义学方法思考——音乐博士学位论文系列

《音乐博士学位论文系列·演奏型态的分析与音乐意义的追索:从“原真演奏”引发的音乐释义学方法思考》的重心在于透过对“原真演奏”问题的阐释、“演奏型态”的建构与分析,进而从音乐演奏的视角,对音乐释义学的方法提出一些思考。本文的论述因此有两大任务:一是厘清“原真演奏”发展的脉络及其在二十世纪下半叶所引发争议的焦点;二是尝试建构“原真演奏”演奏型态并据之以为演奏分析之基础。

  • 商品编号:SJ4895
  • 商品重量:450.000 克(g)
  • 货  号:SJ4895
  • 计量单位:
  • 所得积分:38
  • 作者: 徐昭宇 著
  • 出版社: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 ISBN: 9787806928370
  • 出版时间: 2013-3-1
  • 版次: 第1版
  • 字数: 290000
  • 页数: 314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包装: 平装
  • 市场价: ¥40.00
  • 销售价: ¥38.00
  • 节省: ¥2.00
  • 已经有134位朋友关注此商品,最近一个月已售出0件。
购买数量:
  (库存100)
app hook
 


【基本信息】:

系列:音乐博士学位论文系列

作者:徐昭宇 著

出版社: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ISBN:9787806928370

出版时间:2013-3-1

版次:1

页数:314

字数:290000

开本:32

用纸:胶版纸

包装:平装


【内容简介】:

  《演奏型态的分析与音乐意义的追索:从"原真演奏"引发的音乐释义学方法思考》的重心在于透过对“原真演奏”问题的阐释、“演奏型态”的建构与分析,进而从音乐演奏的视角,对音乐释义学的方法提出一些思考。本文的论述因此有两大任务:一是厘清“原真演奏”发展的脉络及其在二十世纪下半叶所引发争议的焦点;二是尝试建构“原真演奏”演奏型态并据之以为演奏分析之基础。


【作者简介】:

  徐昭宇,文学(音乐学)博士。出生于台湾台北市,毕业于台湾辅仁大学图书馆学系;1983年入西班牙马德里皇家音乐学院,主修古典吉他演奏,1988年获高级教师最高文凭;2005年入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博士班修习音乐美学,师从韩锺恩教授,2009年获博士学位。曾任音乐教师、音乐杂志编辑、乐评人、广播节目制作主持,目前任台湾广艺基金会副执行长暨北京办公室首席代表,致力于两岸表演艺术的交流。主要研究兴趣在于如何在音乐的聆听之中,发掘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文化间之诠释差异,提问、反思,并在存异之余享受差异。


【目录】:

凡例/1 

论文提要/4 

英文提要/6 

导论:原真演奏、演奏型态与音乐释义学方法/1 

一、“原真演奏”的内涵与历史发展/2 

二、演奏型态的建构与分析/12 

三、音乐释义学方法的思考/15 

四、译名的问题/18 

第一章原真演奏中的原真性/24 

前言/24 

第一节原真演奏与古乐复兴运动/29 

一、门德尔松的《马太受难曲》/31 

二、多尔梅奇的演奏哲学/36 

三、“原真演奏”与“主流演奏”/43 

四、原真演奏、实证主义与音乐学/52 

五、结语/57 

第二节原真演奏:哲学与美学问题/58 

一、“原真的”与“原真性”/59 

二、阿多诺vs.欣德米特/62 

三、“原真演奏”中的“原真性”/66 

四、“原真演奏”的复古、现代性与后现代性/70 

五、结语/77 

第三节原真演奏:历史与演奏实践问题/78 

一、历史意识、历史还原与历史重构/79 

二、乐器:“拜物教”与“声音的原真”/86 

三、演奏实践:先验的两难/92 

四、叙事与修辞:音乐表达的古今之争/97 

五、结语/100 

第四节原真演奏:接受与影响问题/101 

一、唱片工业:声音文化的改变/103 

二、古代之耳与现代之耳:聆听文化的改变/110 

三、观念革命:音乐教育思维的改变/114 

四、结语/118 

第二章“原真演奏”演奏型态的建构/121 

前言/121 

第一节作品与演奏/124 

一、作品:一种现实的存在/125 

二、演奏:一种人为的存在/131 

三、作品与演奏:一种本质的存在/135 

四、结语/138 

第二节演奏型态:作曲家的意图/139 

一、意图与愿望:作曲家的期待/140 

二、文本与行动:乐谱与演奏的关系/145 

三、结语/152 

第三节演奏型态:乐器与演奏实践/153 

一、风格与表现/155 

二、乐器/162 

三、音符/171 

四、结语/175 

第四节演奏型态:音乐表达/177 

一、修辞学与音乐修辞学/179 

二、“情感论”与“音型论”/183 

三、人的情感与非人化的情感/191 

四、结语/195 

第三章演奏型态的夯析/198 

前言/198 

第一节巴赫与《勃兰登堡协奏曲》/203 

一、巴赫与巴洛克/204 

二、《勃兰登堡协奏曲》:随意的选择或有意义的组合?/207 

三、结语/214 

第二节演奏型态分析:《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一、二号/217 

一、《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一号(F大调,BWV1046)/217 

二、《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二号(F大调,BWV1047)/229 

第三节演奏型态分析:《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三、四号/240 

一、《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三号(G大调,BWV1048)/240 

二、《勃兰登堡协奏曲》第四号(G大调,BWV1049)/250 

第四节演奏型态分析:《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五、六号/261 

一、《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五号(G大调,BWV1050)/261 

二、《勃兰登堡协奏曲》第六号(降B大调,BWV1051)/273 

结论音乐释义学方法的思考及其他/283 

一、“演奏型态”分析所引发的相关音乐意义问题/283 

二、相关于“演奏型态”分析的聆听/288 

三、“原真演奏”与“视域融合”/289 

四、其他:相关于“原真演奏”/293 

附录原真演奏大事记/296 

引用参考文献/301 

后记/312


【书摘】:

除了上述外在的原因之外,这套协奏曲没有完全一样的乐曲形式,在风格上也不统一,作为同一组协奏曲而言,似乎并不是那么完美,因此,德国音乐学家黑克(Martin Geck,b.1936)就建议,如果要了解这些协奏曲就不能把它们当作一个整体来看,这样才能理解在巴赫创作生涯中不同时期的不同音乐构思。如果作为一个整体,在聆听上也会产生一些问题,如果从第一首连续听到第六首,不但在历史上不恰当(不原真,因为创作的时序并非如此),在风格上也是不合理的(不原真,因为听者会专注于表面的炫技而忽略了去体验更深层的来自不同创作根源的独特结构)。①但是,作为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所公认的巴赫这套少有的、精彩的大型管弦乐作品,真的是一组巴赫随心而偶然,并非有意义的组合吗?在历史事实上,我们几乎可以假定这确实是巴赫从自己的旧作里重新整理编配的作品,但是,在巴赫精心的选择与设计之下,这部作品也从很多层面上展现出它作为一套完整套曲的条件。 

加拿大音乐学家马利森(Michael Marissen,b.1960)就从这六首协奏曲的形式结构、调性安排、技法细节各方面研究,认为这完全是一组概念完整,设计严谨的作品。首先是6这个数字,十八世纪初期的欧洲有习惯在器乐套曲中包含6首作品,这个传统的来源众说纷纭,不过在十六、十七世纪的一些重要音乐理论中都提到6是一个完美的数字,②《勃兰登堡协奏曲》是6首而不是其他数目,可见巴赫对这个“完美”的传统是很在意的。

……


【插图】:

相关商品

如果您对本商品有什么问题,请提问咨询!
如果您对本商品有什么评价或经验,欢迎分享!

支付方式

正品保证

热销商品推荐

浏览过的商品

Copyright © 2002-2023 电脑音乐书店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天津·东丽区   津ICP备05008346号
本商店顾客个人信息将不会被泄漏给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    本商店logo和图片都已经申请保护,不经授权不得使用
有任何购物问题请联系我们在线客服  |  电话(TEL):13312093288  E-mail:service#midibooks.net (请将#用@替换)

Powered by ShopEx v4.9.0 |Gzip enabled 津ICP备05008346号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