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登录]   [免费注册]
gb
巴赫《b小调弥撒》音乐风格研究——音乐博士学位论文系列
 
   
查看大图

巴赫《b小调弥撒》音乐风格研究——音乐博士学位论文系列

《音乐博士学位论文系列:巴赫音乐风格研究》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弥撒曲的发展历史、巴赫《b小调弥撒》的创作情况、历史演出、历史评价及作品概略。第二部分通过分析论述《b小调弥撒》的模拟借用情况、“古式风格”的体现和拱形结构的运用,来说明该作品的文艺复兴音乐风格。第三部分通过分析阐述《b小调弥撒》的利都奈罗结构运用、舞曲特质的体现及歌剧的影响,来说明该作品的巴洛克音乐风格。第四部分探讨了《b小调弥撒》中的修辞描绘手法及全曲的统一性问题。

  • 商品编号:SJ4900
  • 商品重量:450.000 克(g)
  • 货  号:SJ4900
  • 计量单位:
  • 所得积分:34
  • 作者: 王丹丹 著
  • 出版社: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 ISBN: 9787806927649
  • 出版时间: 2012-8-1
  • 版次: 第1版
  • 页数: 283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包装: 平装
  • 市场价: ¥35.00
  • 销售价: ¥34.00
  • 节省: ¥1.00
  • 已经有710位朋友关注此商品,最近一个月已售出0件。
购买数量:
  (库存100)
app hook
 


【基本信息】:

系列:音乐博士学位论文系列

作者:王丹丹 著

出版社: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ISBN:9787806927649

出版时间:2012-8-1

版次:1

页数:283

开本:32

用纸:胶版纸

包装:平装


【推荐】:

  《音乐博士学位论文系列:巴赫音乐风格研究》以巴赫的《b小调弥撒》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音乐技术形态,试图概括该作品的音乐风格,论证以下观点:巴赫的《b小调弥撒》是集文艺复兴音乐风格和巴洛克音乐风格之大成的宗教声乐巨作。


【内容简介】:

  《音乐博士学位论文系列:巴赫音乐风格研究》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弥撒曲的发展历史、巴赫《b小调弥撒》的创作情况、历史演出、历史评价及作品概略。第二部分通过分析论述《b小调弥撒》的模拟借用情况、“古式风格”的体现和拱形结构的运用,来说明该作品的文艺复兴音乐风格。第三部分通过分析阐述《b小调弥撒》的利都奈罗结构运用、舞曲特质的体现及歌剧的影响,来说明该作品的巴洛克音乐风格。第四部分探讨了《b小调弥撒》中的修辞描绘手法及全曲的统一性问题。


【作者简介】:

  王丹丹,女,1975年出生于上海。上海首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助理、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音乐家协会成员,上海市青年文学艺术联合会成员,中国西方音乐史学会会员。1998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本科,此后,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并留校任教,于2001年和2007年分别获得文学硕士和文学博士学位,硕士论文《中世纪单声部声乐体裁的形成与结构形态》和博士论文《巴赫音乐风格研究》皆获“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奖”。现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学和研究领域为:音乐作品分析,西方音乐史,音乐学写作。已出版教材和专著6部,代表作《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外国音乐简史》、《欧洲音乐简史》(修订版)等。与钱亦平教授合作的专著《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曾获得2004年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科研成果评奖“优秀教材一等奖”、2007年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三等奖、2007年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首届理论评论奖三等奖;《欧洲音乐简史》(修订版)2008年获得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称号。代表性学术论文“西方音乐体裁发展概要及体裁研究的意义”、“音乐与诗”、“崇高心智的‘言说’艺术一一被低估的‘音乐修辞学”刊登于全国中文艺术类核心期刊《音乐艺术》。


【目录】:

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巴赫《b小调弥撒》概观 

第一章巴赫与弥撒曲 

第一节弥撒曲体裁的发展 

第二节巴赫的弥撒曲创作 

第二章《b小调弥撒》的创作与演出 

第一节 巴赫《b小调弥撒》的创作情况 

第二节巴赫《b小调弥撒》的早期演出 

第三章《b小调弥撒》乐曲概略 

第一节慈悲经 

第二节荣耀经 

第三节信经 

第四节圣哉经 

第五节羔羊经 

第二部分 古风——《b小调弥撒》的文艺 

复兴音乐风格 

第一章《b小调弥撒》中的模拟借用 

第一节模拟诗文——模拟音乐 

第二节文艺复兴时期的模拟弥撒曲 

第三节《b小调弥撒》中的模拟借用曲 

第二章《b小调弥撒》中的古式风格 

第一节“古式风格”概念辨析 

第二节帕莱斯特里纳的“古式风格” 

第三节 巴赫与“古式风格” 

第四节《b小调弥撒》中的“古式风格”表现 

第三章《b小调弥撒》中的拱形结构 

第一节拱形结构溯源 

第二节拱形结构与文艺复兴艺术风格 

第三节《b小调弥撒》中的拱形结构 

第三部分 时韵——《b小调弥撒》的巴洛克 

音乐风格 

第一章《b小调弥撒》中的利都奈罗 

第一节 利都奈罗的历史 

第二节 利都奈罗的结构 

第三节《b小调弥撒》中的“利都奈罗”结构 

第二章《b小调弥撒》中的舞曲特质 

第一节舞曲进入艺术音乐 

第二节巴洛克——舞曲时代的顶峰 

第三节《b小调弥撒》中的舞曲特质 

第三章意大利歌剧对《b小调弥撒》的影响 

第一节巴洛克晚期的歌剧 

第二节《b小调弥撒》中的“协唱风格” 

第三节《b小调弥撒》中的咏叹调 

第四部分 融合——《b小调弥撒》的统一风格 

第一章《b小调弥撒》中的修辞描绘 

第一节音乐修辞学与词语描绘 

第二节 《b小调弥撒》中的修辞描绘手法 

第二章《b小调弥撒》的统一性 

第一节统一的手段 

第二节统一的表现 

结论 

附录一参考文献 

附录二巴赫《b小调弥撒》曲名列表 

附录三弥撒曲歌词及译文 

附录四论文涉及人名索引


【书摘】:

在《b小调弥撒》中,荣耀经的调性以D大调为主,这是明亮欢快的调性,在巴洛克时期与小号和鼓同用,再加上外向活跃的协奏曲式写作、富于弹性的舞蹈般的节奏,令整个部分充满了喜悦向上的朝气,一扫慈悲经在b小调和f小调上的阴暗沉郁。音乐学家舍林认为,《b小调弥撒》中,荣耀经与慈悲经截然不同的情绪对比,是源于巴赫虔敬的忠君思想。巴赫1733年向新登基的萨克森选帝侯、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三世(AugustusⅢ,l696——1763)呈献这部“弥撒曲”,意欲获赐德累斯顿宫廷乐师的职位头衔。古老的希腊语的慈悲经,充满祈求意味,代表着过去和阴暗的,作曲家用慈悲经向已故的奥古斯特二世(Augustus Ⅱ,1670——1733)致敬,而拉丁语的荣耀经,较晚进入常规弥撒,歌词表达对上帝的称颂,充满喜悦之情,是现代和欢乐的象征,作曲家用荣耀经向新王表示庆贺。无论如何,荣耀经部分在整个弥撒曲中,历来都表达着赞美欢乐和喜悦的感情,作曲家的一切音乐手法,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情绪。 

第4曲“荣耀归于至高上帝”五声部合唱,伴奏乐器为小号3个、定音鼓、长笛和双簧管各2个,弦乐、大管和通奏低音。此曲源于《圣经·路加福音》2:10—14中的天使赞美诗(AngelicHymn),天使在伯利恒的天空中唱着欢乐的歌曲,预言基督耶稣的诞生。这个情景,自中世纪以来便是基督教最热衷表现的题材,广泛出现于教堂壁画、绘画和袖珍圣像中,亦是教堂音乐家孜孜不倦描绘着的景象。巴赫以五声部合唱的宏伟配置来渲染对耶稣诞生预言的巨大喜悦之情,是经过长期的深思熟虑。他的五部弥撒曲中,三部弥撒曲的荣耀经部分都写成多声部合唱,他还曾在修订他堂兄约翰·路德维希·巴赫的《e小调弥撒》(BWV Anh.166)时,删除了“荣耀经”第一部分的独唱写作,以自己重新创作的合唱取而代之。显然,巴赫认为以合唱形式来谱写“荣耀经是最合适的。其他的手法也都是为了表达出喜悦、欢乐和赞美的感情。明亮的D大调,无穷动式法国帕斯比耶舞蹈节奏,快速上扬的旋律音型,小号嘹亮的动机呈现,人声各声部在不同音区的反复模仿咏唱,都营造了一幅生气勃勃的画面,类似的情景和情绪表达,在亨德尔的清唱剧《弥赛亚》的合唱“有一个圣婴为我们诞生”中可听到。结构上,此曲运用了利都奈罗形式写作。

……


【插图】:



相关商品

如果您对本商品有什么问题,请提问咨询!
如果您对本商品有什么评价或经验,欢迎分享!

支付方式

正品保证

热销商品推荐

浏览过的商品

Copyright © 2002-2023 电脑音乐书店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天津·东丽区   津ICP备05008346号
本商店顾客个人信息将不会被泄漏给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    本商店logo和图片都已经申请保护,不经授权不得使用
有任何购物问题请联系我们在线客服  |  电话(TEL):13312093288  E-mail:service#midibooks.net (请将#用@替换)

Powered by ShopEx v4.9.0 |Gzip enabled 津ICP备05008346号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