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筛选
总共找到56个商品
![]() | 何谓懂音乐杨燕迪音乐文丛《何谓懂音乐》一辑,所收的文论基本上均与所谓“学理”有关,但行文的方式不是学术性的“论述”,而是随笔式的“漫议”——如杨燕迪教授对音乐审美、音乐理解、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价值判断等问题的议论,以及对相关艺术问题甚至音乐学学科问题的思考。本来,这都是些相当“古板”甚至“深奥”的话题,但杨燕迪教授想试试能否用相对轻松的笔调来触及——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这些文字的读者是普通爱乐人。思考,以及与思考紧密相关的读书,其实是带有快感的,但在很多时候思考和读书被搞得很无趣。本辑中所收录的文章及相关书评和 |
|
![]() | 遗憾的聆听杨燕迪音乐文丛《遗憾的聆听》一辑,主要收入杨燕迪教授近年来针对当下音乐生活现况的评论,大都可谓“应景”或“应时”之作——如重要作曲家的诞辰或逝世纪念,观看现场演出之后的有感而发以及相关演出的节目单说明。杨燕迪教授在写作时希望这些文字不仅“就事论事”,而且牵涉更宽、更远的议题和关怀。关于音乐评论,他一直遵循着一个原则——评论家面对音乐作品、音乐表演和音乐现象,不但要以内行眼光和表述涉入音乐本身,同时也应该让音乐与更广泛的人文性议题发生尽可能丰富的关联。 |
|
![]() | 音乐与冲突(Music and Conflict)《音乐与冲突》探讨音乐在理解矛盾冲突方面的意义,尤其是在族群冲突的身份认同与解决之道方面,《音乐与冲突》中各论文的观点认为民族音乐学可以做出有成效的贡献。基于近年来对于这个主题的学术兴趣,《音乐与冲突》收录了2004年9月在爱尔兰利默瑞克召开的一期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上的学术论文,主题为“矛盾:在音乐中识别冲突,通过音乐解决冲突”。这个会议吸引了从北美和欧洲来的26位专家,大家试图在一个广泛的全球性的背景下,梳理出对于冲突问题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解决方法。在这方面,爱尔兰作为一个有着长期内部冲突的国 |
|
![]() | 高等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本书记载了结合自己高等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与研究等实践,按照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观,根据高等教育管理理论,采用教育建模的科学思维方法,从高等音乐教育人文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切入,研究高等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全程。 |
|
![]() | 中德当代学校音乐教育与音乐教师教育比较研究【电子版请询价】《中德当代学校音乐教育与音乐教师教育比较研究》特点:第一章:二十世纪由于各种社会运动和学术思潮,德国学校音乐教育经历了两次重大变革。本章首先介绍其中一些重要概念,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全面的背景信息,然后重点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第二次音乐教育学变革”以后所产生的重要的学校音乐教育观念进行梳理,并逐一介绍分析。 |
|
![]() | 音乐六讲著名学者李欧梵教授在《音乐六讲(精)》中,介绍自己欣赏古典音乐的历程和经验,推荐自己心仪的曲目,就作曲、演奏、指挥、唱片等等不同环节进行了精到的点评,并针对年轻读者,如何迈入古典音乐的门槛,避免被庸俗化的流行音乐拖累,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
|
![]() | 东亚乐器考此书是钱稻孙平生所译的最长的一部译作。本书作者就东亚各国——主要是中国,以及日本、印度、朝鲜、缅甸、柬埔寨诸国的古乐器著述考据论文共四十篇及附论四篇。作者采用乐器分类法的四大纲目,针对前人之所未致,论述了“体鸣乐器”、“皮乐器”、“弦乐器”、“气乐器”中各种乐器的起源、沿革、乐律以及乐器的名称的语源等问题。可供研究东方各民族音乐及东方文化史者作参考。 |
|
![]() | 柏拉图与古典乐教《经典与解释42:柏拉图与古典乐教》是经典与解释辑刊第42期,论题为“柏拉图与古典乐教”,讨论了音乐在以柏拉图为核心的古典传统中的位置与角色,涉及乐理、音乐政治学、音乐与教化的关系等层面,其中弥漫着一类明显的暗示,即认为,受过良好教育的灵魂,归根结底,应是那种具有乐感的灵魂,音乐教育塑造人的个性,使人获得健全的感受和洞察能力,让人的言谈举止变得优雅,质言之,“人类生活处处皆需节律与和谐”。 |
|
![]() | 官方与民间:蒙古族敖包祭祀仪式音声的研究——音乐博士学位论文系列董波编著的《官方与民间--蒙古族敖包祭祀仪式音声的研究》试图以民族音乐学的音乐和文化的关系作为切入点,采取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范式,实现研究视角、目的和内容的民族音乐学转变,采用音乐民族志、主位和客位、历时和共时等研究方法,选取官方和民间各两个敖包祭祀活动为个案,通过比较研究来探讨敖包祭祀仪式中信仰、行为和音声三者间的互动关系,特别是探讨音声在敖包祭祀仪式中如何运用的问题。对蒙古族敖包祭祀仪式及音声加以民族音乐学的考察研究,不仅能够拓展民族音乐学的应用范围和解释能力,而且丰富民族音乐学对仪式音乐研究的内容。 |
|
![]() | 后哲学文化视野下的学校音乐教育——音乐博士学位论文系列《音乐博士学位论文系列:后哲学文化视野下的学校音乐教育》指出后哲学文化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音乐博士学位论文系列:后哲学文化视野下的学校音乐教育》围绕其中的四个关键概念——教化哲学、新实用主义哲学、对话哲学和“小写”哲学,在其重要立论根据基础上,在其多角度诠释与启示中,思考并建构后哲学文化音乐教育的理论框架与发展模式。 |
|
![]() | 演奏型态的分析与音乐意义的追索:从“原真演奏”引发的音乐释义学方法思考——音乐博士学位论文系列《音乐博士学位论文系列·演奏型态的分析与音乐意义的追索:从“原真演奏”引发的音乐释义学方法思考》的重心在于透过对“原真演奏”问题的阐释、“演奏型态”的建构与分析,进而从音乐演奏的视角,对音乐释义学的方法提出一些思考。本文的论述因此有两大任务:一是厘清“原真演奏”发展的脉络及其在二十世纪下半叶所引发争议的焦点;二是尝试建构“原真演奏”演奏型态并据之以为演奏分析之基础。 |
|
![]() | 英美实验音乐1950-1970年代:传统边界之外的探索——音乐博士学位论文系列朱宁宁编著的《英美实验音乐:1950-1970年代(传统边界之外的探索)》,选择了在当今中国音乐学界尚较少有人问津的课题,而且,对“实验音乐”如何定义,即使国外的学者也还存有争论。因此,从选题的角度上讲,这是一个对现代音乐创作的整体研究有着非常积极促进意义的课题,同时也是一个极富挑战性质的课题。从该论文最后的完成情况看,应该说,作者很好地完成了所设定的研究任务。 该论文以上篇、中篇和下篇的结构布局,从历史溯源、音乐作品的实际分析和音乐创作思维的本质三个方面,对“实验音乐”进行了全面的探究。 |
|
![]() | 纪尧姆·德·马肖的《圣母弥撒》:文本与文化研究——音乐博士学位论文系列《纪尧姆·德·马肖的<圣母弥撒>:文本与文化研究》以中世纪晚期法国“新艺术”代表作曲家纪尧姆·德·马肖的《圣母弥撒》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作品的音乐形态的分析和对相关的文化因素的研究,揭示了作品所包含的重要的文本特征和丰富的文化信息,论证了《圣母弥撒》在西方音乐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以及在多个层面的体现,同时也对作品的文本要素和文化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在音乐史学的框架下认识和理解这部作品进行了探索。本文由导言、结语和四个部分组成:导言:对本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意图、研究方法和文献情况的概述。第一部分:作曲家和作 |
|
![]() | 巴赫《b小调弥撒》音乐风格研究——音乐博士学位论文系列《音乐博士学位论文系列:巴赫音乐风格研究》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弥撒曲的发展历史、巴赫《b小调弥撒》的创作情况、历史演出、历史评价及作品概略。第二部分通过分析论述《b小调弥撒》的模拟借用情况、“古式风格”的体现和拱形结构的运用,来说明该作品的文艺复兴音乐风格。第三部分通过分析阐述《b小调弥撒》的利都奈罗结构运用、舞曲特质的体现及歌剧的影响,来说明该作品的巴洛克音乐风格。第四部分探讨了《b小调弥撒》中的修辞描绘手法及全曲的统一性问题。 |
|
![]() | 钢琴城事:但昭义和他的弟子们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进入繁荣期,钢琴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成就了一批活跃在钢琴舞台上的青年钢琴家。作为中国钢琴演奏的三大领军人物,郎朗、李云迪、陈萨都与深圳有着难解之缘。《钢琴城事:但昭义和他的弟子们》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和深圳“钢琴之城”发展战略为背景,记录以但昭义为首的深耕艺术教育多年、善于因材施教、熟悉国际比赛规则、对琴童天赋较为敏感的钢琴教育家,以及通过他们悉心教导培养出的青年钢琴家:李云迪、陈萨、张昊辰、左章、薛啸秋、潘林子、古静丹等深圳钢琴领域多位代表性人物为对象,围绕 |
|
![]() | 班吉的管号乐队:一位民族音乐学家的迷人之旅从俾格米人居住的森林,到音乐节盛行的欧洲,本书为我们讲述了这段改变西玛•阿罗姆一生的奇妙旅程。 |
|